本文作者:访客

白话经济学十大原理:这些“道理”,藏在每天的生活里

访客 2025-07-20 20:20:53 46017
白话经济学十大原理:这些“道理”,藏在每天的生活里摘要: 文 | 沈素明很多时候,一提到“经济学”,大家脑子里就蹦出各种曲线图、公式,觉得那是专家教授的事,离我们特远,听着也头疼...

文 | 沈素明

很多时候,一提到“经济学”,大家脑子里就蹦出各种曲线图、公式,觉得那是专家教授的事,离我们特远,听着也头疼。好像只有西装革履,坐在高大上的会议室里,才能谈论这些。

我得说,这种想法本身,就有点“经济学盲”。

在我看来,这门学问,骨子里都是大实话。它讲的,是你我、是公司、是国家,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做的事,都在遵循的一些“看不见的规矩”。这些规矩,不写在明面上,却实实在在影响着每一个选择,决定着每一次得失。

今天,咱们就聊聊曼昆的“经济学十大原理”,在我的知识面中,曼昆的这个原理是最接地气的,最值得跟大家一聊的,具体可以自己搜索,去买书看(我不卖书不卖课,我真就只是个商业咨询顾问,单纯介绍啊)。别看它经济学原理的名字唬人,其实掰开了揉碎了,就是十条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道理。搞懂了,你再看自己做决策,再看公司怎么运行,甚至再看整个社会,都会清醒很多。

咱们分三段来说,就像剥洋葱,一层层往里看。

说白了,经济学首先是门“选择学”。它研究的就是,你、我,每天是怎么在各种诱惑和限制里,做出那个“最终决定”的。

原理一:没有白来的午餐,凡事都有个“取舍”。

这道理简单到你可能都懒得听,但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想不明白。

比如,你周末是睡个懒觉刷剧,还是早起去健身?你手里只有一份钱,是买那件喜欢但很贵的衣服,还是投资点能升值的理财?公司开会,是把时间花在讨论新产品,还是复盘老问题?

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你必须放弃另一个。没有哪个选择是完美无缺的,总得“有得有失”。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高手能清楚地看到那些“舍”的东西,普通人只盯着“得”。人生路上,你以为走了捷径,那往往是你没看到,你为了抄近路,到底牺牲了什么。

原理二:一个东西的真实成本,是你为了得到它,必须“扔掉”的东西。

这条是第一条的延伸,更狠。经济学管它叫“机会成本”。

什么意思?你花了一百万买套房子,这当然是你的支出。但真正的成本,不只是这一百万,而是你用这一百万本来可以做的其他事情——比如投资一个创业项目,或者去环游世界——那些你牺牲掉的最好的选择,才是这套房子的真实成本。

我见过不少创业公司,早期发展势头很好,但总在关键选择上犯迷糊。比如,团队花大精力死磕一个技术难题,投入了两年,终于搞出来了。结果呢?市场风向变了,用户根本不需要这个功能。这两年投进去的人力物力财力是成本,这不假,但更致命的成本,是这两年公司错过了开拓新市场、研发核心产品的黄金窗口。那些被放弃的增长,才是他们最大的“隐性成本”。人是这样,公司也是这样。

原理三:聪明人,只盯着“边际”那一点。

“边际”这个词听着玄乎,其实就是“多一点点”或“少一点点”带来的变化。

一个“理性”的人(或者说,一个“会算账”的人),他不会只看整体。他会想,我多干一小时工作,能多挣多少钱,但要少睡一小时觉,值不值?公司多投入一百万做营销,能多带来多少销售额,但要少一百万研发投入,划不划算?

这个“多一点点”的考量,就是“边际”。高手做决策,往往不是一刀切,而是精算到“多一寸”和“少一厘”的得失。他们知道,很多大问题,其实都藏在那些“微不足道”的边际变化里。

原理四:人们,都是“吃软不吃硬”,会跟着“甜头”跑。

这叫“激励”。

你为什么会加班?可能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因为加班费更高,或者你觉得能得到老板的赏识,有晋升机会。公司为什么会裁员?可能不是因为“不喜欢”某个员工,而是因为留着他,成本太高,效益太低,这是一种负面激励。

你看,所有的制度设计,所有的奖惩措施,所有的价格变动,都是一种“激励”。人不是机器,人是活的。你往哪个方向给甜头,人就会往哪个方向使劲。你往哪个方向设障碍,人就会往哪个方向躲。这道理简单吧?但很多老板,很多父母,就是不懂。

然而,这里有个反面:过度激励,往往会逼出“鬼才”。

我曾在一个大厂做顾问,他们为了快速抢占市场,给销售团队设计了极为激进的提成方案。结果呢?销售数字确实飙升了,但伴随而来的是大量投诉、虚假宣传,甚至有团队为了达成目标,不惜牺牲公司长期利益和客户体验。这不是销售员天生“坏”,而是激励机制的“甜头”太大,把他们逼成了只顾短期、不择手段的“鬼才”。所以,设计激励,不仅要看它能带来什么,更要看它会“放出来什么”。

光说个人选择不够,毕竟我们都活在人群里,要跟别人打交道,做买卖。

原理五:你来我往,大家才能“一起过得更好”。

这叫“贸易互利”。

很多人觉得,做生意就是你赚我的钱,我赚你的钱,非黑即白,零和博弈。但经济学告诉你,只要是自愿的交易,买卖双方,理论上都能从中获益。

我把苹果卖给你,我得了钱,能买我想买的梨。你得了苹果,解决了饥饿。咱们俩都没亏,都比交易前更满足。国家之间也一样,你擅长造汽车,我擅长种粮食,咱俩别较劲都造,都种,直接交换,效率最高,都能活得更好。

贸易,不是争夺,而是“一起把蛋糕做大”。谁要是老想着“我必须赢你,你必须输”,那这生意就没法做大,甚至做不下去。

原理六: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通常是个好管家。

这指的是“市场经济”的效率。

你可能没学过经济学,但你一定知道,一个商品的价格,通常是供求关系决定的。没人强制,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通过价格、利润这些信号,悄悄指挥着千千万万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卖给谁?

比如,面包贵了,说明需求大或供应少,生产面包的人就会多起来;面包便宜了,说明需求大,但供应也充足,生产的人就会相对平稳。市场通过价格这个信号,自动调节资源配置,通常比任何一个“看得见的手”去计划,都要高效。

我见过不少企业,总想着靠行政命令去“计划”市场,结果往往是一地鸡毛。真正高手,是懂得“顺势而为”,去利用市场的规律,而不是想着去对抗它。

但这里有个坑:那只“看不见的手”,有时候戴着镣铐,或者根本“看不见”。

市场这东西,在完全竞争的时候,确实牛。但你看看现在,多少行业被几家巨头垄断?多少平台经济,把一个个小商家死死摁住?这个时候,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与其说是调节者,不如说是巨头们操控的工具。

还有些东西,比如空气、水、社会公平,它们没有价格标签,市场那只手就“看不见”它们的价值。你住在雾霾笼罩的城市,就知道,市场对空气质量是爱莫能助的。所以,说市场是“好管家”,要加个前提——它能管得了的,它才管得好。

原理七:但有时候,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也得出来帮忙。

虽然市场通常是好管家,但它也有“失灵”的时候。

比如,工厂排污,污染了环境。它生产商品赚了钱,但污染的成本却让整个社会承担了,这叫“外部性”。或者,某个企业大到可以垄断市场,把价格定得死贵,消费者没得选,这叫“市场势力”。这种时候,市场自己解决不了,就需要政府出面,制定环保法规,或者反垄断。

还有一些公共品,比如国防、灯塔,私人企业没人愿意投资,因为赚不到钱。这种时候,也得政府来提供。政府不是万能的,但在市场无法有效发挥作用时,政府的干预,有时能让结果更好。

最后这三条,是从国家层面来看问题,它们告诉你,一个国家的经济怎么才能搞好。

原理八:一个国家,能不能过上好日子,就看它“能生产多少好东西”。

这叫“生产率”。

别看新闻里老说什么GDP,什么人均收入。最核心的,是这个国家的人民,能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多少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汽车、芯片、优质服务、农产品。

一个国家的人,如果效率高,技术好,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商品和服务,那这个国家自然就富裕。反之,就算地大物博,如果生产率低下,日子也照样不好过。所以,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本质上就是要提高这个国家的“生产效率”和“创造能力”。【可以自行对比中国和俄罗斯的生产率啊,注意不是不是"生产力"】

我见过太多喊着“勤劳致富”的口号,但如果方法不对,瞎忙活,生产率根本上不去,那“勤劳”也只能是“穷忙”。

原理九:印钱印多了,东西肯定会涨价。

这叫“通货膨胀”。

这道理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当你手里有太多钱,而市场上的商品数量没变,甚至变少了,那钱就不值钱了,商品自然就显得贵了。过去几十年,全球很多国家的通胀,核心原因都是政府为了刺激经济或者解决财政问题,发行了过多的货币。

钱这东西,多了就“毛”了。这就像屋子里本来就十块面包,你突然印了一千张“面包券”,那一张券能买到的面包,肯定就越来越少了。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但总有人想方设法给你讲一堆复杂理论来模糊它。

原理十:想“不失业”和“不涨价”,短期内是个“鱼和熊掌”的问题。

这叫“通胀与失业的短期权衡”。

这条有点意思。通常来说,如果政府想把失业率降下来,比如通过印钱刺激经济,让大家有钱消费,工厂订单多了,就会多招人。但钱多了,又会导致物价上涨,产生通胀。反过来,如果政府想控制通胀,少印钱,收紧银根,那企业可能就没那么多钱投资了,失业率就可能上升。

所以,在短期内,你往往会看到一个现象:通胀高了,失业率可能低一点;失业率高了,通胀可能就没那么凶猛。 这就像跷跷板的两端,政府在做决策时,总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中间没有完美的答案,只有“当下最优”的取舍。

最后:看懂这些,你的人生少走弯路

你不需要成为经济学家,甚至不需要成为我这样吃知识饭的商业顾问,但你需要在生活里具备经济学的基本脑子。

因为这个世界,不靠直觉奖励人,而是靠规则决定得失。

慢慢你就能明白,自己为什么曾经在一个选择上吃亏,为什么一家企业会突然陷入困境,甚至为什么国家的某些政策会让你感到无奈。这些不是复杂理论,它们是你我身边的空气,是脚下的土地,是所有“江湖”的运行逻辑。

下次你再看到物价波动、政策调整、公司裁员,不妨试着用这十条“白话经济学”来想一想,或许你看到的就不是混乱,而是规则。

整理成如下的十条原理图,方便保存

白话经济学十大原理:这些“道理”,藏在每天的生活里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