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叉腰、扎马步:看看我国1600多年前的“手电筒”

访客 2025-02-03 15:47:48 47298
叉腰、扎马步:看看我国1600多年前的“手电筒”摘要: 2月3日消息,在浙江省博物馆,有一件瓯窑青瓷点彩牛形灯盏,20世纪50年代出土于浙江温州的一处东晋墓地,距今已有1600多年,属于国家一级文物。这件牛形灯盏的...
# 穿越1600年的“牛气”之光:东晋瓯窑青瓷点彩牛形灯盏的魅力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器物,如熠熠星辰,闪耀着古人智慧与审美的光辉。今天,就带大家走进浙江省博物馆,去探寻一件拥有1600多年历史的稀世珍宝——瓯窑青瓷点彩牛形灯盏。

这件国家一级文物,于20世纪50年代在浙江温州的一处东晋墓地重见天日。它的出现,仿佛是历史特意为我们打开的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遥远时代的风貌。

叉腰、扎马步:看看我国1600多年前的“手电筒”

## 独特造型:萌趣与巧思并存

当你第一眼看到这件牛形灯盏,定会被它那别具一格的造型所吸引。它前腿叉腰,后腿扎马步,呈拟人直立姿态,憨态可掬,宛如一个穿越千年的生动表情包。这种独特的设计,既展现了匠人的奇思妙想,又赋予了器物鲜活的生命力。

仔细端详,灯盏的结构设计同样精巧。口径18.9厘米、高13.4厘米的它,分为承盘、灯柱、把手三个部分。承盘用于存放灯油,为光明的延续提供燃料;灯柱则承担着插入灯芯的重任,成为点亮希望的关键所在;而那弧形的把手从灯柱顶端昂扬向上,稳稳连结在承盘边缘,恰似牛的尾巴,不仅在造型上增添了几分生动,更在功能上方便了人们的握持。

## 功能融合:实用与艺术的完美联姻

浙江省博物馆研究馆员蔡乃武曾评价,烧制这件瓷器的匠师,绝非仅仅满足于纯功能的设计,而是充分发挥了艺术想象力,将牛与灯巧妙地融为一体。这一融合,使得灯盏既能够稳稳放置在桌子上,充当温馨的台灯,为室内带来柔和的光亮;又可以轻松提在手中,化身便捷的“手电筒”,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不得不说,老祖宗的审美与智慧,实在令人赞叹。这种将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设计理念,在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 工艺巅峰:釉色与装饰的极致呈现

除了造型与功能的独特,这件灯盏在工艺上更是代表了六朝时期瓯窑的最高水平。其釉色白中泛青,犹如清晨薄雾中的青山,透着一种清新雅致之美。冰裂纹细密,仿佛岁月在它身上留下的独特纹理,每一道裂纹都诉说着一段历史的故事。

而灯盏的口鼻耳目更是惟妙惟肖,特别是双眼和口鼻采用了当时盛行的褐色点彩装饰,瞬间让整个器物栩栩如生,仿佛这头“牛”即将从历史的深处走来。这些细节之处,无不彰显着东晋瓯窑在生产工艺和艺术成就上的卓越水准。

瓯窑青瓷点彩牛形灯盏,它不仅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部无言的史书,承载着东晋时期的文化、艺术与生活智慧。它让我们看到,在千年前,古人就已经能够将实用与美观、艺术与技术完美融合,创造出如此令人惊叹的器物。每当我们凝视它,仿佛都能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匠心与魅力。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