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六闯资本市场市场,一颗“银牙”的供应商“疑云”

访客 2025-05-08 16:31:38 49549
六闯资本市场市场,一颗“银牙”的供应商“疑云”摘要: 来源: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金眼,银牙,铜骨头。医疗服务行业向来流传这么一句俗语,用来形容眼牙骨三个行业的赚钱程度。...

来源: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

六闯资本市场市场,一颗“银牙”的供应商“疑云”

金眼,银牙,铜骨头。

医疗服务行业向来流传这么一句俗语,用来形容眼牙骨三个行业的赚钱程度。其中,口腔医疗因兼具龋齿修复、种植牙体等刚性需求与正畸美白需求,过往被视为极具投资价值的优质赛道,近期拟赴港上市的山东沪鸽口腔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沪鸽口腔”)就是这个赛道的一员。

自2017年起,沪鸽口腔开始尝试冲刺资本市场,先后携手招商证券、海通证券、中原证券、国金证券推进上市进程,却一一“折戟”。其中“二战”创业板时,沪鸽口腔曾一度走到了问询环节,但在回复了深交所的问询后又主动撤回上市申请。直到今年,沪鸽选择“弃A转H”,又聘请中金公司和DBS(星展银行)作为联席保荐人。

然而,随着集采等特定因素的影响,叠加市场格局分散等自身属性,口腔医疗行业的投资价值被市场重新审视,近两年通策医疗、瑞尔集团、时代天使等上市公司的股价纷纷跌至低位,甚至一级市场的投融资行为也大幅减少。在此背景下,沪鸽口腔也不免受到影响,业绩增速放缓,叠加供应商“疑云”,这位上市“钉子户”的第六次尝试能如愿吗?

1、业绩放缓又“清仓式”分红

一颗成本2-3毛,售价9毛,到了终端却被卖到70元,这是沪鸽口腔主营业务之一的合成树脂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假牙”、“义齿”。‌

成本与终端售价的巨大差异,使口腔医疗行业的暴利一览无余。过去几年,沪鸽口腔合成树脂牙所属的口腔技工类产品毛利率高达63%,似乎是一门好生意。然而在近年集采的影响下,种植牙价格大幅下降,被视为种植牙“平价替代品”的合成树脂牙的低价效应不再如过往那样突出,市场受到影响。2024年前三季度,沪鸽口腔该业务仅增长了0.56%。

而沪鸽口腔另一主营业务——用于牙齿和口腔形态复制的弹性体印模材料(便于后续修复、矫正治疗),其业绩随着口腔医疗行业增速的放缓而放缓,2024年前三季度仅增长了14.71%。

与此同时,在口腔医疗行业中,与种植并重的正畸业务,在沪鸽口腔并未得到好的发展。正畸业务作为非刚需医疗消费,自2014年起开始蓬勃发展,直到老牌外企隐适美、国产第一时代天使及正雅等国产新势力多方混战,让沪鸽口腔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近年收入规模几乎与2021年时差别不大,甚至在2024年前三季度下滑了3%。

这三项业务占据了沪鸽口腔超60%的收入,因而极大地影响了其业绩表现。

2022-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沪鸽口腔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8亿元、3.58亿元、3.04亿元,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分别同比增长37.98%、6.58%;同期净利润分别为0.64亿元、0.88亿元、0.78亿元,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分别同比增长分别同比增长27.69%、13.66%。

为了扩宽市场,如沪鸽口腔一般同处行业上游的耗材、器械公司纷纷奔赴海外,去赚国际市场的钱,沪鸽口腔也不例外,在美国、新加坡、印尼均设有子公司。然而从发展历程来看,沪鸽口腔在海外发展并不一帆风顺,2019年海外收入达到1.06亿元后便历经两年的大幅下跌,直到2022年才有起色,近两年虽有所增长但仍未达到2019年的收入水平。

事实上,无论是正畸业务受挫还是海外市场不顺,均与沪鸽口腔的“弹药”不足有关。

一般而言,沪鸽口腔因行业准入门槛高、技术壁垒强、产品标准化等特点,更容易参与市场竞争并开拓全球市场,形成规模化效应。但沪鸽口腔作为口腔医疗的上游耗材企业,相比于同属上游的设备企业不够高端,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同时行业对研发和营销的需求都较高,无论是研发新的品类还是开拓新的市场,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

而沪鸽口腔一直以来的资金实力都较为薄弱。2021年末,沪鸽口腔的货币资金为1.58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末,沪鸽口腔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16亿元。

更不要说年初沪鸽口腔在提交港股上市申请前夕决定分红1.61亿元,超出了2024年前三季度末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金额,可谓是“清仓式”分红,引发了市场对其后续是否能正常经营,及其进资本市场是否为了“圈钱”的质疑。

2、第五大供应商参保人数为2人

此前在创业板申请上市时,沪鸽口腔因三家供应商为其主要产品的关键原材料供应商,对这三家公司的具体信息申请了豁免披露。此次在港股IPO,沪鸽口腔延续并扩大了这个“传统”,前五大供应商及前五大客户中的三家公司均未披露。不过,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通过对比其此前的招股书及问询回复函,发现了一些“猫腻”。

2022-2023年,沪鸽口腔的第五大供应商均为公司G,该公司总部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于2018年与沪鸽口腔合作,为沪鸽口腔提供硅橡胶原料。对比沪鸽口腔此前的问询回复函信息,同时满足位于东莞、供应材料为硅橡胶,且与沪鸽口腔合作于2018年三个条件的公司,只有一家——东莞市可扬硅胶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可扬硅胶”)。该公司成立于2018年,成立即成为了沪鸽口腔的供应商。

在早年的创业板问询中,深交所曾要求沪鸽口腔说明“报告期内发行人新增供应商的数量、采购金额及占比,是否存在成立当年或次年即成为发行人供应商的情形”。沪鸽口腔回复问询函时,将2018年也纳入报告期,却没有列出可扬硅胶的当年成立即成为供应商,并于次年成为前十大供应商的情况,这是沪鸽口腔关于供应商问题的第一处不合理。

不过,这毕竟是早期信息,有所遗漏也有可能,但可扬硅胶作为沪鸽口腔供应商的不合理之处还不仅限于此。

第二处不合理在于,工商信息显示,可扬硅胶2023年的参保人数为2人,而这个参保规模的公司为沪鸽口腔提供了452.5万元的硅橡胶原料。如果这家公司给每一位职工都尽职缴纳了社保,那么可扬硅胶则以2个人的数量创造出四百余万的销售额,人效比已赶上阿里,这在制造业企业中实属难见。

第三处不合理在于,可扬硅胶的实控人名叫刘金花,而曾经沪鸽口腔的影子股东里有一位名叫刘金兰。在新三板挂牌期间,沪鸽口腔曾定向增发760万股,前董事李军认购的238万股中,有约74%的股权为替他人代持,涉及57名“影子股东”,刘金兰就是其中一位,为沪鸽口腔实控人宋欣的朋友。

刘金花与刘金兰是否存在特殊关系,将成为沪鸽口腔与可扬硅胶的交易是否合理的重要判断依据,如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真实交易、是否有特殊利益安排等。对此,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已向沪鸽口腔致函求证,截至发稿,并未得到回复。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