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苹果的瑞士军刀挥向了AI

访客 2025-05-09 16:53:24 19762
苹果的瑞士军刀挥向了AI摘要: 文 | 王智远按照这个节奏,苹果AI系统要来了,因为9月份肯定要发布硬件产品,它不可能在那时,再同步推出一个新系统。苹果...

文 | 王智远

苹果的瑞士军刀挥向了AI

按照这个节奏,苹果AI系统要来了,因为9月份肯定要发布硬件产品,它不可能在那时,再同步推出一个新系统。

苹果一贯作风是:

硬件外观迭代时,系统优化和功能升级要提前到位,要么稍后跟进。这样,新设备发布时,软硬结合才能提供最完整的体验。

这次与百度、阿里的合作听起来很热闹。

表面上看,百度成了主导者,类似于在中国扮演OpenAI的ChatGPT、或谷歌搜索在国际市场中的角色。而阿里则看似退居幕后。

实际上,从合作份额来看,情况非常有趣。

百度、阿里的技术占比分别为约35%和65%,这意味着,虽然阿里表面上处在次要地位,实际上,它依然占大头,凭借阿里现有实力,完全有能力独立承担这个项目。

01

问题是:苹果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双核驱动”的AI模式?它背后到底在打什么算盘?可能有几个关键原因。

一,是数据生态的互补。

阿里基因是什么?电商。它是全球最大的电商交易数据池之一。2025年天猫双十一成交额达到了1.8万亿,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几乎掌握了用户从浏览、下单到支付的完整消费链路。

百度掌握中文搜索,日均超过60亿次。这些搜索数据涵盖了人们的生活服务需求、知识获取行为,等等。

所以,一个管“买”,一个管“查”。苹果同时接入两家的数据能力,相当于打通从“商品消费”到“信息消费”的整个闭环。

第二个,不是说阿里或百度谁不行,而是两家的技术方向各有侧重。

百度文心一言大模型,在视觉识别方面表现很突出;我记得,2024年11月时,智能云平台就发布过一份技术报告,讲一个叫“文新CV大模型VIMER-UFO”的东西。

简单说:这个AI看图的能力特别强。在标准测试中,它能准确识别图片里物体的概率达到了85.3%,已经很高的水平了。

更夸张的是,它只要50张标注过的样本图片,就能做到98.4%的检测准确率。比如说电路板有没有缺陷,这种高精度的任务,它学得快、看得准。

而阿里呢?千问大模型,强在哪呢?两个词总结即:认知层和合规层。

它支持复杂的逻辑推理,比如结合1688供应链的数据,可以做实时比价、推荐等操作,它的模型占据开源市场半壁江山,而且它每天处理30亿条内容,误判率很低,非常符合国内监管的要求。

所以你看,百度擅长“感知”,图像识别、语音交互;而阿里更强“认知”和“合规”,理解语义、判断内容。

这样一结合,苹果可以一边用百度解决相机识别、Siri语音唤醒的问题,另一边用阿里解决内容审查的问题。两边配合,体验自然更流畅。

第三点,我认为是苹果的损招。最关键且容易忽略的:

一种市场市场攻防战术。最近鸿蒙消息越来越多,它本身有了盘古大模型,又有了操作系统,正在快速构建一套完整的生态,这对iOS来说,是明显竞争压力。

一旦鸿蒙生态成熟起来,真能威胁到苹果的中国市场地位。苹果怎么办?手里握着两个中国顶尖AI伙伴,随时可以调整合作重心,保持竞争力。

换句话说,双核驱动的模式,在维持一种动态平衡。

尤其在2025年中国AI监管越来越严格的背景下,这样做,既能满足本地政策要求,又能保留灵活性,一个折了,可以换另一家。

因此,苹果不是随便找个合作伙伴那么简单,它本质是一种“生态位切割”的策略,把AI能力分成三层:感知、认知、合规。

分别交给最合适的中国伙伴,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一,避免自己投入巨资自研的风险;二,通过引入两家公司之间的适度竞争,还能保持自己在合作中的主导权和议价权。

所以,这才是苹果这套双核驱动模式的核心价值:不拼谁更强大,只拼谁能形成差异化的优势堆叠。

02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到底谁才是真正掌控中国版 Siri 的“大脑”?百度?阿里?我觉得,还是苹果。因为问题背后真正的较量,依然是生态位的争夺。

什么意思呢?

商业合作,靠的不是谁技术强一点,而是谁能赚到钱、能持续地赚到钱。苹果这次这个单子,对百度和阿里来说,都不是简单的“我提供个模型就完事了”。

他们要长期、可持续的技术变现机会。怎么变现?

百度这边,它最想要视觉搜索的落地场景。你用 Siri 拍一张照片,它能识别出这是什么,还能跳转到百度百科、甚至广告页面。

以后说不定还能按点击量跟苹果分成广告收入,这方面还能间歇性抢占豆包的市场份额,何乐而不为?

阿里更看重数据反馈的价值。每一条 Siri 的查询请求,它都能参与处理,然后按 TOKEN 收费,数据又能反哺电商推荐系统,形成一个闭环,所以你看,两家各有各的算盘。

但真正博弈不止在赚钱上,在开发者生态里。

苹果有一招很高,把两家能力都接入进来,不给全权,百度提供搜索能力,是调用固定接口,拿不到原始数据;阿里内容审核模型,每天都在更新关键词库,但苹果自己不能改算法。

这就相当于,你来干活,钥匙不给你。更关键的是,以后苹果还可以通过一些政策上的倾斜,让开发者不得不做出选择。

比如说:

如果你用百度的视觉 API,App 在 App Store 就更容易被看到,曝光率更高;如果你接入阿里的合规接口,那应用审核时间能从几天缩短到48小时以内。

这就带来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多开发者被迫“站队”。

头部应用怎么办?它们干脆两边都接,反正资源够,两边都不得罪,但小开发者就不一样了,成本太高,最后干脆放弃AI功能算了。

所以,这场合作,与其说技术联盟,不如说是一场“现代三国演义”。

苹果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手里握着 iPhone 这个巨大的用户池,谁也绕不开它;百度像孙权,靠视觉搜索这块锁死;阿里像刘备,擅长规则设计和人心运营,在合规和数据层面稳扎稳打。

那最终谁能赢?说实话,看用户买不买单。用户体验是苹果核心卖点;体验,才决定这场“双核驱动”战略成败的关键。

03

什么是体验?

你用河南话吼一嗓子Siri,它说:中,这就是体验。你让它打开淘宝,搜某个物品,也是体验。

苹果真正想要的,是两个能配合得天衣无缝的搭档,这两个搭档,要懂技术,还得懂中国,更要能在苹果生态这台精密机器上,精准动刀,不出血、不留疤、不扰用户。

而这把针对体验的“中国化手术刀”,阿里一个人拿不起来,百度也握不住,只有阿里+百度一起上,才是那把真正的刀。

以前AI模型太大,像一件衣服,给欧美人做的,现在要穿在中国用户身上,肯定不合适。

怎么办?得改。

阿里给AI模型做“减法”。它通过“结构化剪枝”的技术,把几十G的大模型压缩到几G以内,塞进iPhone里也能跑得动;这样一来,Siri不用联网就能快速响应,还能保护隐私,一举两得。

那百度呢?

以前Siri听不懂方言、看不清图片,很多场景下都“睁眼瞎”,现在有了百度的技术加持,Siri能看得见、听得懂了。

所以,阿里让模型变轻、变快;百度负责让系统变聪明、变接地气。这一刀,是从硬着陆到软着陆,技术瘦身加本地适配。

第二刀是什么?我认为是:守住底线,数据平衡技术。

中国数据监管越来越严,苹果不能像以前,把数据一股脑儿传回美国。它必须学会一件事:数据可以用来训练AI,但不能随便往外跑。

这时,阿里作用就出来了。开源那么多模型,有一套敏感词审核机制,每天更新好几万条规则,自动同步到iOS系统。

当你让Siri生成一些不合适的内容时,它会在0.2秒内完成检查,然后给你一个“合规版”回答;这就像在系统里装了个隐形过滤网,数据该有有,不该有的早被筛掉了,这就是体验第二刀。

至于第三刀,是苹果生态和用户的无缝缝合。

光有技术和数据还不行,苹果还得真正“懂中国”。这事儿,靠阿里最擅长。

阿里开源了一整套不同大小的AI模型,从手机端的小模型到云端的大模型,全都有。中国开发者可以直接调用,省下大量开发时间。

再加上,阿里还在iOS里埋下了各种服务接口,语音支付、本地推荐、内容审核……全都打通了。

而百度呢?它继续发挥自己的长处,Siri能说四川话、粤语,通义也注入几十种方言数据,两边一搭,Siri才能成为“会说中国话”的助手。

最重要的是,这一切对用户来说,几乎是“无感”的。

你说中文,Siri切换到百度或通义;你说英文,立刻回到苹果原生模型;一切都顺其自然,你看不见,但你离不开,这就是第三刀,无缝缝合。

所以,这场合作,苹果手机要装了一个“中国芯片”。

阿里、百度像两位默契的医生,拿着一把精细的手术刀,给苹果生态做一场“中国化改造”,这把刀,不动声色地改变了系统的基因,却几乎看不到痕迹。

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让iOS这套全球系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也能活得下去、活得更好。

04

其实,苹果在中国做双核驱动,是一场全球化的实验。

它想试试看,能不能在保住中国市场同时,又不被卷入太深的地缘政治漩涡,但它没想到,这场实验,也让它付出不小的代价。

过去,苹果拿供应链开刀,一直在试图把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越南、印度,但现实狠狠打了它一记耳光,零部件里中国占比越来越少,结果呢?

美国、日韩供应商的议价权反而变强了,核心零件反而上涨了,更头疼的是,很多技术,中国做得比别人好。

据说,在中国蓝宝石玻璃良品率比印度高不少,为了不出大问题,苹果还得从中国派技术员过去盯着,说白了,不是不想走,是有些地方,暂时还真找不到替代。

敏捷性没了,创新也慢了。

以前在中国,有什么新设计,工厂几天就能做出样品;现在搬到越南后,响应速度直接拉长;虽然外界有大量的数据和间接描述来反映这一点,但从众多叙事中,已经能很明显地感受到这种变化。

用户也开始怀疑:我买的还是那个苹果吗?

以前大家提到高端手机,第一个想到iPhone。现在不一样了;202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中国市场,华为已经排到了第二,占18%;第一是小米,占19%。而苹果呢?居然掉到了第五。

这不是一个小变化,而是趋势性的转变。再加上,中国区的iPhone比美国还贵,功能却反而缩水了。比如:Siri阉割了不少本地服务,AI还不来。

这让很多消费者心里不平衡:

花更多钱,买妥协版?苹果原本想在中美之间当个中间人,两边都不得罪。结果呢?谁都没讨好,反而被两边都贴上了标签。

或许,这次与中国AI力量的合作,让苹果终于承认了一件事:中国市场的特殊性,正在改写整个行业的全球化逻辑。

它不是那个“统一世界”的科技帝国,是一个必须面对割裂、适应规则、学会本土化的“玩家”。

国内版Apple Intelligence上线之日,才是大考开始;苹果精准的刀法,终于挥向自己;它的瑞士军刀,面对其他玩家的夹击,还能削铁如泥吗?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