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评|让查重回归促进学术规范的本意

近日,清华大学法学教授劳东燕的文章《令人无语的论文查重》,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交平台和朋友圈被刷屏。不少高校教师和同学转发、留言,显然是对于论文查重,大家都有一肚子话要说。
论文查重存在的一些问题其实并非新鲜事,近年来每每进入舆论视野,都会引发一波讨论。比如劳教授就在文中提到,法学论文要做翔实的文献综述,对既有学术观点做较为全面的梳理,“几乎必然会导致重合率的升高”。这种极为苛刻的查重,导致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写论文时不敢引用法条与司法解释规定的内容。
其实不只是法学,很多文科专业的同学在写论文时都会引经据典,这是为了支撑论点,也是学术研究的硬性要求。于是,有同学表示,为了“降重”,都被逼得去改名人名言了。而且,随着AI查重技术的出现,如今论文要避免被查重“拦下”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劳教授在文末写道:“无论如何,以后我应该都不会再答应指导这么多学生的学位论文了。”指导学生写作论文,本来就是一件“良心活”,相信大多数高校老师都和劳教授一样,都希望学生在自己的指导下完成一篇质量上乘的毕业论文。这既是导师的工作职责所在,也能体现导师的学术水平,从中能获得的成就感,更是不必多言。
但是,因为论文查重中一些不合理问题的存在,让很多老师在论文指导中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与论文质量的提升关系不大,长此以往,也会影响老师的积极性。随之而来的结果会不会是,一些老师对指导学生写论文的兴趣逐渐降低,不再关注其中的学术含量,只求“过关”就好?
当毕业论文写作的重点已经不是问题意识、论证过程、学术创新,而是如何避免重复率的提高,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本末倒置,更有可能是论文写作质量的整体性下降,甚至有可能会对学科教育、学术体系产生负面影响。这是个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警惕的问题。
当然,查重是为了督促学生规范撰写论文,提高学术成果质量,是衡量论文原创性的重要指标。有老师和同学吐槽查重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绝不意味着反对查重,而是呼吁查重系统的优化。
目前,查重比对资源主要由一些数据库平台垄断,成为高校寻求合作的主要对象。而有些商业查重平台为了多卖查重报告,更是靠转化人工降重、AI降重盈利,不排除故意提高查重率的可能性。查重在无形之中就被异化为一笔“好生意”——既能赚到由学生买单的查重费用,还能获取学生个人资料和论文全文,收录进数据库进一步丰富资源。
说到底,论文查重有必要,提升质量更关键。正如劳教授所言,“将参考文献与引用的文献出处信息在系统设计中加以排除,难道技术上很有难度吗?”此前也有专家建议,针对查重率合格的论文,可以从论文的思想表达、创新性、理论性等多方面进行审议,避免“以查重论优劣”。
总之,既要强化市场监管,规范查重平台的付费服务,也要改革查重系统的规则和标准,尤其是其中存在的一些老问题,是时候改正和纠偏了。这既是让查重回归促进学术规范的本意,也是在为师生“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