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丨相声为舟子孙为桨,杨少华“乐呵”传递生活智慧

杨少华作品中的那句“我要开花”,既是他的相声表演宣言,也是他的生存哲学和快乐生活追求
7月9日,相声表演艺术家杨少华辞世,享年94岁,引发各方哀悼。
杨少华1931年出生于北京,12岁时拜相声名家郭荣启为师,加入天津市曲艺团后曾为相声大师马三立捧哏,深受观众喜爱。2004年,杨少华主演的电视剧《杨光的快乐生活》第一部首播,并在之后陆续参演了“杨光”系列九部电视剧,广受好评。他还曾登上2018年的春晚舞台,表演小品《为您服务》。
同为相声表演艺术家的李金斗表示,杨少华有四个儿子,孩子们都十分孝顺,他也为每个家庭都付出良多,家庭关系和睦。事实上,从杨少华的艺术人生看,他几乎一生都在为事业和儿孙奔忙,而且乐此不疲。可以说,他这一生,是以相声为舟,又以子孙为桨,以“苦中作乐”传递乐观面对生活的“乐呵”哲学。
尽管杨少华开创了“杨氏相声世家”,但他经历过穷困的生活和艰难的岁月。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杨少华小时候家里很穷,只有一个小屋,没地方待,哥哥出门也不知是去干什么,自己几乎是跟着姐姐长大的。幼年在茶社混到一个打杂的差事,在园子的环境里“熏”,多听多看,种下了自己的相声梦。最后以此谋生,并以独特的“蔫哏”风格活跃于相声舞台。
杨少华作品中的那句“我要开花”,既是他的相声表演宣言,也是他的生存哲学和快乐生活追求。曾经穷困的生活经历,某种程度上,自他走上相声之路开始,“以苦作乐”已成为他的生活底色和生存逻辑。
诗圣杜甫曾言“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在我看来,这句诗很适合杨少华,他是穷不断志苦不忘乐。
至今仍记得我在当记者报道春晚那些年,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是关注重点,京津两地记者很关心杨少华能否上春晚。因早年给马三立捧哏,杨少华就已声名远扬。2018年央视春晚,杨少华以小品《为您服务》圆了春晚梦。要知道,他这年已87岁高龄了,这便是“活到老、演到老”也不弃梦失志的杨少华。
杨少华人生的另一面,则是为儿孙奔走。比如,他70多岁时与儿子杨议合作表演对口相声《肉烂在锅里》,在第二届CCTV电视相声大赛中获一等奖;随后,又助力杨议自导自演的电视剧《杨光的快乐生活》系列,还与儿子一同创办“杨光相声社”。
到了晚年,杨少华仍以短视频连接公众,镜头中的他常是乐呵呵的,展示他的乐观心态。当一位毕生以传递快乐为己任的老人远去,其艺术人生似乎并未真正谢幕,因为他的“乐呵”生存哲学,也是我们可传承的遗产。
他用一生实践告诉人们:要把平凡日子甚或苦难生活酿出美好滋味,任何年龄、任何境遇下,都可用乐观的心态去完成。正如其“蔫哏”艺术,总于不动声色中渗出生活智慧,让人捧腹大笑。即便有时生活有点苦,也不妨“乐呵”应对。
红星新闻评论员 彭志强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