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经典IP短剧化:先爆改,再爆卖?

访客 2025-07-10 17:22:07 36768
经典IP短剧化:先爆改,再爆卖?摘要: ‍文 | 惊蛰研究所,作者 | 夏夏当弹幕视频网站资深用户小明看到《亮剑》原班人马拍短剧的消息,他的脑袋里瞬间冒出两个小...

‍文 | 惊蛰研究所,作者 | 夏夏

当弹幕视频网站资深用户小明看到《亮剑》原班人马拍短剧的消息,他的脑袋里瞬间冒出两个小人左右互搏:其中一个发誓要带上二营长的意大利炮冲进平安县城救秀芹,另一个指着演员阵容说,没有李云龙的独立团,狗都不看。

从一开始的不受待见,到如今独立成为内容消费的一条新赛道。短剧的发展不但没有因为负面标签停滞不前,相反凭借对内容流量的重新分配,短剧如今也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特别随着越来越多经典IP被改编成短剧,像小明一样夹杂着期待和抗拒的复杂情绪,在观众们心里蔓延。而对于短剧赛道而言,这一现象折射出的则是新一轮的行业变革。

短剧“亮剑”,未播先火

对于年轻网友们来说,《亮剑》几乎是大多数人心目中最经典的红色军旅题材电视剧。

2005年,《亮剑》在央视黄金时段首播之后便迅速火遍大江南北。据《北京娱乐信报》2005年报道,按央视索福瑞当年的收视率调查结果,《亮剑》首播第一周收视率平均11.42%,最高13.7%,打破了央视当年由《大宋提刑官》创下的收视纪录。同时,《亮剑》还以平均收视率10.3%的数据位列2005年央视电视剧收视率全年第一,至今其豆瓣评分仍然高达9.5分。

经典IP短剧化:先爆改,再爆卖?

2010年前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亮剑》的经典台词和片段开始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并且因为UGC内容的不竭创新,《亮剑》还衍生出了“意大利炮”“二营长”等网络热梗,使得电视剧不但在网络上拥有了极强的生命力,也让电视剧本身成为备受网友们喜爱的网络IP。

从制作方的角度来看,选择《亮剑》这样的国民级IP必然是看中其具有的市场号召力,因为不论翻拍还是改编,都不用等到成片上线就能够先在社交媒体上制造一轮话题、吸引一波流量。

事实也的确如此。“《亮剑》原班人马拍短剧”的消息一经发出便引发全网关注,抖音平台上,相关热点话题吸引了827.8万人围观;在微博,新华社领衔的众多蓝V账号也发布了相关资讯,并且带上了#亮剑原班人马拍短剧山河回响#的话题;而在《亮剑》剧迷扎堆的B站,有UP主制作了“亮剑原班人马拍短剧的各方反应”的混剪视频,精准“预测”粉丝们的心理活动。

经典IP短剧化:先爆改,再爆卖?

不过惊蛰研究所注意到,这部引发网友热议的短剧虽然有《亮剑》中的原班人马参演,但与《亮剑》的关系也仅止于此。

公开资料显示,这部微短剧的片名为《山河回响》,剧情方面采用了双线叙事结构,其中一条讲述电台情报员和战友们在生死一线间传递重要情报、保护电台的故事,另一条叙事线,则以2025年大学生通过一台神秘老旧电台,接收到86年前的求救信号为线索展开。而类似的剧情设定,也曾出现在2000年上映的美国科幻电影《黑洞频率》,以及2016年韩国tvN有线台播出的电视剧《信号》中。

经典IP短剧化:先爆改,再爆卖?

值得一提的是,短剧《山河回响》似乎还是带着“任务”来的。

202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此背景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7月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悬崖》《亮剑》《闯关东》等一批经典热剧将集中重播,《马背摇篮》《怒刺》等抗战主题微短剧将播出。而《山河回响》的资料也显示,新华社、陕西广电参与了该剧的指导创作,且该剧将于2025年8月13日在红果短剧、新华社客户端播出。

由此看来,《亮剑》原班人马拍摄短剧,似乎只是片方的营销宣传手段,并非真正的IP改编或翻拍。然而,这种高度疑似‘碰瓷’经典IP的做法在短剧营销中起到了显著的助力作用。事实上,许多短剧都采用了类似的手法,并且在短剧赛道中,不少经典IP已经被广泛关注和利用。

IP短剧大法:旧瓶装新酒

据惊蛰研究所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十余部经典影视作品被短剧化,其中既有《大话西游》《还珠格格》等20多年前的影视经典IP,也包括《隐秘的角落》《庆余年》《新闻女王》等近十年内出圈的爆款影视剧集。

此外,对于经典影视IP被“长改短”的现象,观众们最担心的无疑是原著IP被剧情魔改的短剧过度消费。但从实际的作品来看,这些经典IP的短剧化并非在原作基础上进行简单改编。

例如去年9月上线的两部《庆余年》短剧——《庆余年之少年风流》《庆余年之帝王业》,实际讲述的是影视剧的“前传”内容,而将《隐秘的角落》“长改短”后的短剧《朝阳初升》,讲述的则是主角朱朝阳成年后卷入离奇案件,在错综复杂的困境中摆脱嫌疑的故事。

经典IP短剧化:先爆改,再爆卖?

从这些故事设定可以看到,虽然短剧改编自经典IP,但剧情发展与之前的“长剧”作品并不重合。因此,经典IP的“长改短”并不是不明真相的网友们认知中的魔改翻拍,而是基于原生故事背景进行的衍生创作。并且因为“借用”原著IP的故事背景和角色设定,但讲述的是“全新”的故事,这些短剧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功吸引了原剧粉丝跨屏追剧。

仍旧以《庆余年之帝王业》为例。这部短剧主要讲述了不得圣宠的诚王世子李云潜(《庆余年》中的“庆帝”),在叶轻眉、五竹等人的帮助下,一步步夺嫡,最终成为千古一帝,开启南庆强国局面的故事‌。

在故事时间线上,短剧不仅补全了原作中未详尽描绘的部分,为原作党“填坑”,还将叶轻眉的“巴雷特狙击枪”等原作梗带入剧中,让观众有种重温经典的熟悉体验。

经典IP短剧化:先爆改,再爆卖?

另外,在《庆余年之帝王业》中饰演主角李云潜的演员,也曾在原版长剧中饰演重要配角燕小乙且人气颇高。虽然有网友提出,同一IP的两部作品使用同一位演员却饰演两个角色,会让人感到跳戏。但因为演员演技在线,以及阵容复用而产生的“庆帝李云潜变身为燕小乙”等热门话题,也为短剧贡献了超高的关注度。

网络数据显示,《庆余年之帝王业》上线仅72小时,播放量便突破了6000万,相关话题累计播放量超3亿。而在上线一年多后,《庆余年之帝王业》截至目前在抖音平台的总播放量已经超过了8300万。

经典IP短剧化:先爆改,再爆卖?

这也足以说明,短剧改编并不是在过度消费IP、卖情怀,而是结合短剧自身的内容特点,在原作IP的基础上讲好新故事。

平台入局,点燃IP争夺战

其实自从短剧逐渐走向主流市场以来,IP改编就是其最为核心的内容创作方式。只不过,此前被短剧改编的IP多为网文。例如《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厉总,你找错夫人了》《幸孕宠妻:战爷,晚安!》等爆款短剧,均改编自网络小说。

为什么以前短剧改编都只用网文IP,现在却直接盯上已经被影视化过的作品?这是因为,以逆袭、重生、复仇、权谋为核心的网文存在剧情狗血且雷同,以及故事发展模式化、角色标签化等普遍现象。而制作公司考虑到作品最终将输入到电视台和主流长视频网站,因此几乎不会选择将其改编成常规影视作品。

相比常规影视剧,短剧因为播出渠道更加灵活,观众对短剧内容的宽容度更高,同时在各大短剧APP出现后,短剧也有了除电视台、长视频网站之外的播出渠道。因此,大量网文IP被快速影视化,为制作公司和短剧APP抢占内容市场提供了稳定的内容输出。

而如今,短剧开始大胆尝试经典IP,一方面是因为行业精品化发展趋势的推动,另一方面是因为视频网站等传统内容市场的竞争者们,主动加入到了短剧市场的争夺中。

据新华网报道,2024年以来,微短剧市场规模持续攀升,在主管部门分类分层审核、“微短剧+行动”等政策指导下,逐渐从“高流量”向“高质量”发展。另据《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

有行业机构预估,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504.4亿元,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市场规模有望首次超越电影市场。而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高达6.62亿,半年增长高达14.8%。

经典IP短剧化:先爆改,再爆卖?

短短几年间,一个由短剧催生出的内容大市场就在眼前,从原创IP到影视内容制作等各个环节的公司和平台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而从“高流量”向“高质量”发展的行业转变背后,已有平台提前布局。

2024年7月,在湖南广电举行的芒果短剧“星火计划”暨编剧大神研讨会上,芒果TV、风芒传媒与上海恒璨文化官宣了三年完成三部琼瑶头部IP系列化短剧改编的合作计划。与此同时,芒果系还与马伯庸的东阳行庸影视、饶雪漫工作室达成了短剧合作协议。而在今年一季度,《还珠格格》短剧已经走完备案流程。

另一边,爱奇艺也在今年3月联合星空华为和欢乐时光影业,发布了百部港片微剧计划,表示将对《猛龙过江》《纵横四海》《精武门》《英雄本色》《倩女幽魂》《新上海滩》《河东狮吼》《警察故事》等百余部香港经典电影IP进行微剧改编。

经典IP短剧化:先爆改,再爆卖?

此外,微短剧平台红果短剧也在去年底举行的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微短剧大赛启动会上,第一次发布面向全行业精品短剧合作的“果燃计划”,希望通过“投资扶持”和“精品推广”两种方式,助力优质短剧的创作和传播。其中,“投资扶持”是以最高200万资金以及流量,寻找和投资优秀项目。“精品推广”模式,则是以“保底+分账收益”的方式,吸引精品内容上架红果播出。

事实上,无论是从政策引导的价值定位,还是平台布局反映的竞争方向,短剧行业作为内容消费市场的新风口,也必然踏上精品化的道路。而经典IP改编,既符合短剧行业过去的内容创作习惯,同时还为短剧宣发、社媒营销提供了流量基础,因此成为过去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行业新趋势。

对于短剧观众而言,其实不少经典IP已经被多次改编和翻拍,而人们对短剧内容的高宽容度和高预期,反而为内容创作创造了一定的容错空间。唯一需要担心的是经典IP改编不但会增加IP授权的成本,也会抬高内容制作的门槛,制作方要想名利双收,更需要提升把控项目的能力。

*文中小明为化名。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