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持股将被法拍、负债率超42% 启迪药业控股股东陷困局

访客 2025-07-11 16:54:35 36084
持股将被法拍、负债率超42% 启迪药业控股股东陷困局摘要: 作者:首条财经 乔治股权将被法拍,且涉及控股股东易主可能,启迪药业想低调也难。6月17日,公司公告称,控股股东启迪科服所...

作者:首条财经 乔治

股权将被法拍,且涉及控股股东易主可能,启迪药业想低调也难。

6月17日,公司公告称,控股股东启迪科服所持全部股票5860.70万股(占总股本比24.47%)将被公开拍卖。实际上,2024年10月30日,这部分股份就因与中国农业银行北京自贸试验区分行存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曾在网上公开拍卖。但在临拍卖前,因利害关系人提出执行异议等原因,导致拍卖暂缓。

据三湘都市报,此次起拍价约3.89亿元,折算下来约6.63元/股,较之前4.39元/股的起拍价涨幅过半。

那么,此番拍卖能否如愿。若控制权变更,对启迪药业影响多大?

控股股东的债务烦恼限高、被执行、股权冻结

能肯定的是,作为控股股东,启迪科服正深陷诸多困境。

据企查查显示,公司成立于2014年,主要从事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注册资本10.37亿元。截至7月9日,除了多条被执行与限高信息,还涉及24起司法案件。其中,约50%的案件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涉及金融机构包括中国进出口银行、招商银行、中信信托等。

持股将被法拍、负债率超42% 启迪药业控股股东陷困局

持股将被法拍、负债率超42% 启迪药业控股股东陷困局

如(2024)京0102执10800号信息显示,启迪科服持有的贵安新区启迪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基金(有限合伙)权益被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冻结,冻结日期至2028年1月20,被冻结标的数额、其他投资权益数额达2.5亿元。

再如(2024)京74执1019号信息显示,启迪科服持有的宁波贯珹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权益被北京金融法院冻结,冻结日期至2027年9月9日,被冻结标的数额、其他投资权益数额达4.99亿元。

控股股东所持股份被拍卖、冻结,使得启迪药业处于"无实控人"状态。截至目前,启迪科服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启迪药业6315.1413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26.37%。若本次股份拍卖完成,启迪科服将不再持有启迪药业股份,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的启迪药业表决权股数将降至454.4451万股,仅占总股本的1.90%,实质性丢失控股股东地位。

对于这场拍卖,启迪药业公告中连发风险预警:法院仍可能在拍卖前或过程中行使中止权,后续竞拍、资金交割、股权过户等环节均存法律程序变数。

本就没有无实控人,如果控股股东再发生变动,是否影响公司内部稳定、核心决策不得不察。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月,启迪药业试图收购武汉名实药业。据蓝鲸财经报道,彼时股东大会上,收购议案虽获通过,但过程极为艰难。据投票结果显示,同意票约6214万股,占比55.4615%;反对票约4990万股,占比达44.5385%。其中,近七成中小股东明确反对此次收购,剔除中小股东投票后,反对票数基本与第二大股东持股量一致。

在董事会议上,有第二大股东背景的副董事长倪小桥,副总裁兼财务总监唐婷均投出反对票。反对意见直指交易核心风险:标的公司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主力产品依赖委托加工模式、保健品行业政策风险加剧,以及高达400.72%的评估增值率缺乏合理支撑。

据当时公告显示,名实药业整体估值2.6亿元,相较评估基准日的净资产账面值5192.50万元,溢价率高达400.72%。

好在最终,该项收购因转让方自身原因折戟。转让方决定单方面终止与公司的合作,解除双方签署的《股份转让协议》。

年亏又季亏高溢价收购、货币资金连降四年

拉长维度看,高溢价收购并非首次。2022年,启迪药业以2.2亿元收购广东先通100%股权,增值率高达536.58%。

在收购之初,广东先通曾与启迪药业做出业绩承诺。2023年、2024年、2025年分别实现净利不低于2000万元、2300万元、2400万元。然据启迪药业财报,2023上半年广东先通仅实现净利279.58万元。

另一厢,启迪药业资金面并不多宽裕。2020年至2024年货币资金持续下行,分别为3.43亿元、2.51亿元、2.35亿元、1.90亿元、1.77亿元。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缩至1.45亿元。长期借款2020及2021年时皆为"0",2022至2024年及2025Q1分别为9000.00万元、8000.00万元、8222.40万元。资产负债率更从2020年的27.72%增至40.67%,2025年一季度达到42.76%,短期借款3000万元增长21%。

深入基本面,启迪药业正遭遇亏损困境。2020年-2023年,公司营收从2.75亿元稳增至4.05亿元。同期净利却显羸弱且波动较大,分别为0.23亿元、0.35亿元、0.18亿元、0.25亿元。

2022年出现增收不增利。2023年净利虽同比增长39.41%至2525万元,扣非净利却为负的465.05万元。细究主因并非源于主业改善、自我造血力提升,而是公司确认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被政府占用土地补偿收益、子公司广东先通药业有限公司原股东未完成业绩承诺需向公司支付补偿、确认政府补助收益形成的非经常性损益增加等。

进入2024年业绩进一步恶化,全年营收3.43亿元,同比下滑15.18%;归母净利亏损1.25亿元,同比暴跌596.98%。扣非净利亏损1.70亿元。

启迪药业解释称,市场环境恶化、原材料价格上涨挤压毛利率,叠加商誉减值及业绩补偿拖累是主因。

可至少从2025年一季报看,启迪药业仍在渡劫:营收6522.03万元、同比下降15.40%,归母净利-1625.62万元,同比下降96.23%。经营现金流净额也从2024年底的0.17亿元,转为负的0.54亿元。叠加负债率上升、货币资金下降难免让外界对其经营稳健性捏把汗。

何以如此疲态呢?要知道,作为湖南省首家医药类上市企业,启迪药业拥有中华老字号"古汉"等知名商标,其独家产品"古汉养生精"更是入选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业务涵盖中药、化药、保健食品三大板块,主要产品包括中成药、西药制剂及药食同源保健食品。

一手好牌没打好,以下几个原因不能不提。

首次,尽管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诸多荣誉,启迪药业仍面临产品结构较单一的困境,对主导产品"古汉养生精"依赖度较高。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中药板块总营收占比一直超过七成。

而古汉养生精全国化进程迟缓。财报显示,近几年省外销售占比始终低于10%。为了打破僵局,启迪药业先后在北京、深圳等地设立销售公司,2016年斥资2604万元收购古汉医药70%股权,只是改善结果并不出彩。

实际上,早在2023年报中,启迪就对主导产品依赖较高问题有所反思:坦承"古汉养生精"系列产品在生产销售中占比重较大,并提出多个应对措施,包括加快公司产业链的延伸,积极布局大健康食品、中医馆、工业旅游等医药养生产业链。

除了上文提到的2022收购广东先通,增加产品线如"益心舒片"及"消糖灵片"等中成药品种。2024年初试图收购名实药业,也是为了拓展保健食品领域。而接连受挫后,启迪药业又尝试开辟"中医药+文旅"第二战场。

2024年初全资子公司古汉中药启动工业旅游景区项目,计划投资2768.71万元建设康养文旅业态。平心而论,前景确实可期,然鉴于文旅项目的漫长周期、更注重专业性,抛开最终成效受益如何,短期恐难解亏损的困题。

运营压力面面观,"输血"、担保、上下游变阵

其次,还需给子公司"输血"。

据新浪财经,2025年1月,在问董秘互通平台上,有投资者对启迪药业旗下衡阳制药厂停产后的债务、借款等提问:衡阳制药厂自2013年停产以来,每年需负担1500名员工的薪酬福利、社保费用等近2300万元,均通过向启迪药业借款,截至2022年已累计形成超4.7亿元的隐性债务。此外,来雁新城建设支付的9000多万土地征收款能否要回也备受关注。

对此,启迪药业董秘回应称,衡阳制药厂因产品结构老化、产销价格倒挂等原因停产,目前仅原料药生产线正常生产。坦言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人员负担过重也是造成制药公司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司正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推进化学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项目建设,同时统筹人力资源,努力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关于土地补偿款问题,公司已成立工作小组,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

持股将被法拍、负债率超42% 启迪药业控股股东陷困局

2025年5月26日,启迪药业公告为全资子公司湖南启迪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湖南银行衡阳高新支行的10,000万元贷款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贷款期限15年,用于"启迪化工(医药)科技园建设项目"。此前对启药科技担保额为0万元,担保后为10,000万元,剩余可用担保额度500万元。截至公告披露日,启迪药业及控股子公司担保总额18,000万元,占2024年度经审计净资产30.09%,无逾期债务担保。

再者,医药赛道的深刻变革,也对企业发展提出挑战。

自2018年11月"4+7"集采试点以来,国家医保局已开展十批国家药品集采,累计成功采购435种药品,累计节省医保基金约4400亿元,平均降价超50%。据新京报消息,国家医保局此前表态,今年上半年将开展第十一批药品集采。按照原研+过评(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企业≥7个的初步条件统计,目前已有超130个品种满足集采条件。

同时,中国中药协会数据显示,中药原材料价格三年累计上涨23%,导致中成药企业毛利率持续承压。

种种内外因素交织,公司可谓负重前行、运营压力自知。对于启迪药业的未来,方向远比努力更重要。医改大潮滚滚向前,提质增效、鼓励创新大势不可逆。

如何战略纠偏,打破单一产品依赖、旧经验依赖,创新激发活力,内外双驱,这些或许比控股股东易主本身更有看点。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