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第一猪企”的降本扭亏记

作者刘艺晨 编辑松壑
“猪茅”牧原股份(002714.SZ)的上半年业绩迎来了逆转。
上半年,牧原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02亿元至107亿元,同比增长超1100%。
与过往不同,本轮利润爆发并非受猪价驱动,而是得益于出栏量提升和养殖成本有效控降。
行业层面,“反内卷”政策组合正重塑格局。
中央财经委近期再提“反内卷”式竞争。农业农村部、发改委等有关部门于近期持续引导生猪养殖行业去库存、去产能、优结构。
具体方向包括:控制能繁母猪数量、出栏生猪体重,并加强对二次育肥的管理。
这强化了市场对中长期猪价回暖的预期。
作为行业龙头,牧原股份能否在猪周期的新常态中巩固优势、攫取更多利润,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降本见成效
牧原利润的十倍增速,首先来自上年同期的低基数效应。
生猪价格自2023年二季度起持续下行,直至2024年5月上旬方企稳回升。
因而2024年初行业尚处于盈亏转换的节点。
具体来看,牧原2024年一季度净亏损23.79亿元;随着二季度猪价上涨推动,公司单季度即实现净利润32.08亿元。
然而,猪价自2024年8月见顶后再度进入下行通道。
2025年上半年,市场供需格局仍显宽松,能繁母猪存栏及生猪出栏量均处相对高位。春节消费旺季过后,猪价普遍承压、运行于15元/公斤下方。
6月,牧原股份商品猪销售均价14.08元/公斤,环比、同比分别下降3%、21%。
跌价之中,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更大程度上源于成本端优化。
2024年全年,牧原平均养殖成本14元/公斤。
年初以来公司养殖成本持续下行,到6月份已降至12-12.1元/公斤,接近公司设立的全年12元/公斤平均成本目标。
成本优化实际上是生猪养殖业的主流趋势。
温氏股份(300498.SZ)为2025年设定的综合养殖成本目标为13元/公斤,较比去年14.4元/公斤下降9.7%。
神农集团(605296.SH)、天邦食品(002124.SH)的成本目标则在13元/公斤、12.8元/公斤。
玉米、豆粕等高权重的饲料成本价格走低,是行业综合养殖成本快速下降的因素之一。
至7月11日、玉米、豆粕现货价格分别报2422元/吨、2915元/吨,较比去年同期下滑2.1%、8.3%。
更长期看,牧原还在持续推广低豆粕日粮技术,以平抑成本波动,增强可控性。
在单位利润改善的基础上,牧原生猪出栏量继续增长态势。
上半年,牧原生猪销量3839.4万头,同比增长18.54%;其中仔猪销量增幅尤为显著,同比激增168%至829.1万头。
中食傲景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晓东告诉信风:作为自繁自养模式的代表,牧原股份增加仔猪外售的动作,反映了其对后市生猪价格预期较弱,因此通过加快仔猪销售回笼资金。
刘晓东认为,考虑到当前行业去产能的政策导向,牧原未来很可能继续提高仔猪的外售比例。
去产能进行时
我国猪肉消费需求相对稳定,价格波动主要受供给端变化影响。
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动大致对应10-12个月后生猪供给变化,是调控周期的关键。
2022年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390万头,达到阶段高位,此后14个月持续处在4000万头以上。
2024年3月,农业农村部将全国能繁母猪保有量从4100万头下调至3900万头。
至2025年5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42万头,较比2024年高点减少38万头,但仍接近105%的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上限。
当前政策核心方向是:在稳定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基础上,引导养殖端将生猪出栏体重控制在120公斤以下。
同时强化对二次育肥行为的监管,旨在稳定供应并保障食品安全。
二次育肥指养殖户或中间商将已达到屠宰标准体重的生猪重新购入,继续育肥至更大体重后出售。
这一行为本质上是基于猪价上涨预期的市场投机,延后出栏时间以等待更优价格。
延迟出栏会导致短期内猪肉供应减少,推高猪价。后续流入市场时,又会因单头猪胴体重增加导致供应量大幅攀升,进而引发猪价快速下跌。
刘晓东向信风指出,对生猪出栏体重的管理,实质上也是为了防范压栏行为,确保生猪在养殖周期达到一定时限后必须出栏,从而稳定市场供应。
眼下规模养殖企业已纷纷响应“反内卷”号召。
据华泰证券分析师樊俊豪等估算,牧原、温氏肥猪6月出栏体重均有1.5~2kg下降,月末日度出栏体重下降或更为明显。
牧原能繁母猪存栏亦连续2个季度调减,环比去年末减少了8.2万头至343万头。
但行业对后续猪价走势的判断仍有分歧。
樊俊豪称,现阶段出栏均重仍处历史同期高位,炎热天气或加速前期压栏大猪出栏,短期猪价或呈季节性走弱。随着政策持续推进,行业产能有望止增转减,实现供需再平衡。
在其看来,中长期能繁母猪产能的调减、整体出栏体重的降低有望利好明年乃至更长期的猪价。
然而生猪养殖市场结构发生已较过往较大变化。
2024年我国生猪养猪行业规模化率达到70%以上,具备更强的资本储备、成本管控及抗风险能力。
而由于养殖技术的持续进步,即便能繁母猪的存栏稳定,行业产出效率预期仍将提升。
2025年初,行业PSY(Pigs Weaned per Sow per Year,母猪在一年期间提供的断奶小猪的头数)已提升至20.8,较比四年前的15.3增长36%。
在无重大疫病或政策强力干预的情况下,企业大规模去产能的意愿稍显不足。
未来猪周期呈现窄幅波动的趋势相对明确。
在产能去化的背景下,行业未来盈利将更依赖于企业自身的成本管控能力,而非对猪价周期性波动的博弈。
具备显著成本优势及稳定产能兑现能力的企业,将成为行业政策调整与周期演变的核心受益者。
⭐星标华尔街见闻,好内容不错过⭐
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不代表平台观点,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
觉得好看,请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