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方建华:高质量发展时代,创投资本驱动创新生态闭环重塑

访客 2025-07-15 16:52:23 87635
方建华:高质量发展时代,创投资本驱动创新生态闭环重塑摘要: 文 | 创投观察,作者丨方建华,国科新能创投创始合伙人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中国经济正站在转型的关键节点。传统依...

文 | 创投观察,作者丨方建华,国科新能创投创始合伙人

方建华:高质量发展时代,创投资本驱动创新生态闭环重塑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中国经济正站在转型的关键节点。传统依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驱动的增长模式,虽曾驱动中国经济在过往几十年间实现高速腾飞,但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其可持续性正面临严峻挑战。

如今,科技创新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核心战场。从移动互联网重构产业生态,到电动化与智能化颠覆汽车产业格局,再到生成式人工智能掀起的技术革命,无不印证着科技创新对产业形态的重塑力量。

资本与技术的相遇,从来需要生态黏性的发酵。当实验室的研发进度表与投资经理的KPI实现同频,并催化为生产线的流水线时,科技金融的破局之战,早已超越简单的资金供给命题——它关乎创新生态的闭环构建。

北斗卫星完成全球组网,C919划破云层写下自主坐标,量子计算机在算力竞赛中抢占先机……中国硬科技的突围之路,正在经历金融适配性的关键考验。

风险收益机制适配,创投资本构建科创金融闭环

这类重大创新的背后,创投资本的作用不可或缺。与传统债权融资相比,股权融资天然适配高风险、高潜力的科创项目:债权模式下,100笔贷款出现1笔坏账便可能引发危机;而股权模式中,10个项目只要1例成功,就可能覆盖成本并收获超额收益。这种风险收益机制的差异,让创投资本成为科创领域的“天然伙伴”。

站在全球竞争的维度看,中国已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跻身世界前沿,但金融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与科技金融形成闭环联动,促进资本要素与科创资源精准对接、良性循环,已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逻辑。

在此背景下,鼓励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发展科技金融的意义不言而喻——这既需要金融生态各主体协同发力,更需要科创企业善用资本工具,激活内生动力,加速成果转化,助推新质生产力成长。其中,创投资本正是搭建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桥梁”,它聚焦关键赛道的科创项目,一头连着怀揣梦想的科创团队,一头连着寻求价值的资本力量,让科技的潜力在资本的滋养下充分释放,让金融的效能在科技的赋能下持续放大。

创投市场显现回暖迹象,投资与资金端呈现新特征

在经济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时代,创投市场的动态直接牵动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脉搏。执中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创投市场已显现回暖迹象:机构LP出资规模同比激增50%,投融资规模降幅显著收窄,IPO退出项目数量增幅超20%。

投资端的变化尤为明显,科技变革催生的新兴产业正在重塑投资格局。以DeepSeek、宇树科技为代表的AI与机器人企业强势崛起,成为硬科技投资的新引擎。这些企业凭借前沿技术与广阔前景吸引资本聚焦,而机构对优质项目尽调频次的增加,更折射出市场信心的修复与投资活跃度的提升——这种转向不仅体现了资本对创新的追逐,更预示着硬科技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资金端则呈现“长钱入市”的鲜明特征。国家大基金三期斥资近2000亿元设立三只股权基金,彰显了长期资本布局战略产业的决心;银行AIC基金集中备案、保险与社保基金加速入场,为市场注入稳定资金流;国资与产业资本主导的基金及垂直领域专业基金募资提速,更优化了资金结构,为创投市场的长期稳健发展筑牢根基。

政策与市场共推发展,科技金融路径愈发清晰

这些积极变化并非偶然,而是政策驱动与市场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自2024年起,一系列支持创投市场、强化科技创新金融支撑的政策相继落地:新“国九条”与“创投十七条”奠定了政策基调,引导资本向创新领域汇聚;2025年国办1号文进一步细化举措。而今年5月份,科技部等七部委攥指成拳推出的科技金融15条,更以重磅之举,为科技金融发展指明了具体路径。“科技金融15条”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其一,其文件强调要发挥创业投资对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作用。以“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例,其万亿规模与20年存续期,突破传统创投基金“7+3”的周期桎梏,精准破解硬科技研发周期与资本回报周期错配的核心矛盾。这种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发挥杠杆效应吸引社会资本流向科技创新领域的做法,能有效疏解创新企业早期融资困境,助推创新项目从“实验室”迈向“市场”。​

其二,强调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关键枢纽功能。从逆周期调控视角来看,即便是面临经济下行、IPO 阶段性暂停等挑战,通过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枢纽作用,既能有效缓解科技型企业的资金紧张问题,为其输送必需的“金融活水”,增强其抗风险的能力,又能引导各类要素向拥有核心创新能力的企业集中,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

文件同时明确货币信贷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作用,提出建立银行信贷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加大投入力度。这一举措极具现实针对性——科技创新企业多属轻资产、高风险、高收益类型,传统银行信贷模式往往难以适配其融资需求。专项机制的建立,意味着银行将针对科技企业特点,在风险评估、贷款审批、利率定价等环节开展创新。比如风险评估环节,可引入研发投入、专利数量、技术团队实力等科创相关指标,打破对传统财务指标和抵押物的单一依赖。​

此外,文件还强调发挥科技保险对创新的减震器与稳定器作用。科技创新过程中,技术研发失败、市场推广遇阻、知识产权侵权等风险如影随形,科技保险恰能为企业分担此类风险。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意见、建立协调机制,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发展合力;而健全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保险产品与服务体系,更意味着企业从初创到成熟的整个创新历程,都能获得相应保障。

近期,更多政策信号与务实举措继续释放。证监会提出深化科创板改革,推出“1+6”政策措施,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等,既为科创企业打开了更畅通的上市通道,也为创投机构完善了退出机制。

资本市场改革提速,创投资本循环效能升级

资本市场改革与经济模式转型的深度联动,正在重塑中国经济的增长逻辑。自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来,高层持续强调资本市场与创投资本的重要性。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经历历史性变革,朝着开放、包容、高效的方向加速前行,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为创投资本循环效能的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放宽境外上市渠道(涵盖港股与美股),不仅为企业打开了国际融资的窗口,也让创投资本有了更广阔的退出路径,提升了其跨境配置资源的能力;推进S基金发展,盘活了私募股权存量,使得创投资本能够更快地回收资金,重新投入到新的创新项目中,大幅提升了资本周转效率;优先支持科技企业上市,则精准为创新注入“金融活水”,让创投资本在早期培育的优质科创企业得以通过上市实现价值变现,形成资本投入与退出的良性循环。

对于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的科技企业而言,创投资本的早期介入往往是其度过“死亡谷”的关键,从技术攻关到产能扩张再到产品迭代,每一步都离不开创投资本的陪伴与支持,而上市融资则成为创投资本实现收益、完成循环的重要节点。

这不仅能解决企业的资金需求,更能让创投资本在退出后,将回笼的资金再次投入到新的创新领域,形成资本的持续循环,同时也能提升企业品牌公信力、规范公司治理,助力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2025年,证监会政策进一步明确支持优质科技企业上市、深化科创板改革,为私募股权行业投资科创领域提供支撑,这让创投资本在投资决策时更有底气。创投资本凭借其对行业的敏锐洞察力和专业的投后管理能力,能够精准挖掘具有潜力的科创企业,而资本市场改革带来的便利退出机制,又让创投资本敢于在早期加大投入。这一系列举措既为创投资本营造了历史机遇,也为科创企业对接资本搭建了高效桥梁,让创投资本的循环效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可以预见,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投资本的循环将更加顺畅高效,资本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将迸发出更强大的创新活力,中国经济必将在转型之路上行稳致远,在全球竞争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