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严控假期作业总量”也要家长配合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就做好2025年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坚决遏制节假日上课补课、提前开学、延迟放假等问题,严控暑期作业总量。
严控假期作业总量,其实并非新规。自“双减”政策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以来,2021年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也要求,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也要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每年寒暑假前,教育主管部门也会提出相应要求。
不过,这个“年年提醒”的要求,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必要性。最近就有一项关于暑假安排的问卷调查显示,42%的家长给孩子报了3个兴趣班以上。
很显然,严控暑期作业总量,如何落实到位,才是关键。这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需要家长积极配合,要在加强对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治理的同时,疏导家长对校外培训的需求,给孩子提供有意义的暑期活动去处,引导家长与孩子一起,规划、度过有意义的暑假生活。
严控暑期作业总量,不是只控制学校布置的作业量。总体来看,“双减”以及教育部实施作业管理以来,学校布置的作业量已经大幅减少,但是,学生的作业总量却存在“不减反增”的问题。
原因在于,有的家长,嫌学校布置的作业太少,会给孩子购买学习机、买教辅资料、“找作业”做;还有家长送孩子去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这些机构也会给孩子布置作业。这些作业加在一起,“总量”就严重超标了。
对于学校布置的作业量,这是可以督查的。但如果只抓学校布置的作业量,而不考虑“家长布置作业”,以及“培训机构布置作业”,将很难把学生从沉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而对于这两方面作业,都需要疏导家长的现实需求,扭转家长的“培训与作业依赖”。
我国已经明确禁止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在节假日、寒暑假、双休日开展学科类培训。也就是说,所有在暑假开展的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都是违规的。但从现实看,还存在隐形、变异的学科类培训,部分家长明知这些培训违规,仍趋之若鹜。
有的家长自己没有时间照看孩子,认为送培训机构,既解决照看问题,又可让孩子学习知识;还有的家长则担心自己不送孩子去培训机构,其他家长送,孩子的学习会被落下,展开“培训暗战”。其结果就是,孩子除了要完成学校作业,还要上培训班的课,做培训机构布置的作业,整个假期可能比上学还要忙。
就此看,教育部的通知既是发给学校的,也是发给学生家长的,正如有媒体提醒,“关键是家长要听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