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Momenta曹旭东,城市辅助驾驶竞争展望,明年格局或将定型,中国仅余两三家公司领先
曹旭东表示,城市辅助驾驶领域的竞争将在明年定格局,中国市场上可能只剩下两三家公司,这表明城市辅助驾驶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市场格局将逐渐明朗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10月20日讯(记者 李卓玲)从市场份额来看,当下国内智驾赛道的竞争,已逐渐形成"自华魔"三足鼎立之势。
"自"为车企自研,"华"即华为,"魔"指Momenta。据新华网年初援引研究机构佐思汽研报告显示,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期间,在城市NOA第三方智驾供应商中,Momenta和华为合计市占率近九成,其他企业则占据了剩余约10%的市场份额。
作为智驾赛道中的两大劲敌,双方正上演"龙争虎斗"。记者从Momenta处获悉,其目前已集齐日系三巨头(丰田、日产、本田)、德系豪华品牌、美系(通用)等国际大厂,以及上汽、广汽、红旗等本土车企等。至于华为方面,据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上月底透露,乾崑智驾已上市28款车型,搭载量突破100+万辆,合作车企涵盖一汽、长安、东风、上汽、比亚迪、奇瑞、奥迪等。
日前,蓝鲸汽车记者对话了Momenta CEO曹旭东,在被问及如何看待与华为的竞争时,其表示,华为是非常好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友商。在曹旭东看来,华为在C端有非常强的品牌影响力,因为华为To C的影响力,整个城市智驾市场的节奏曾加速了至少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据悉,作为一家智能驾驶公司,Momenta成立于2016年,由曹旭东创立,公司业务主要聚焦智能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Robotaxi。今年以来,Momenta在不断加强C端品牌声量,一改过往"技术直男"的形象。谈及背后原因,曹旭东坦言,很多车企客户在卖车过程中也需要Momenta品牌一起去赋能更好地卖车,由此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行业变局仍在酝酿。从第三方智驾供应商动态来看,今年以来,卓驭(原大疆车载)、四维图新等玩家势头不容小觑,还有千里科技等后起之秀正暗憋大招。据梳理,近期,一汽被曝收购卓驭35.8%股权,奔驰砸13亿入股千里科技,更有四维图新18亿拿下鉴智开曼39%股权,加码智能辅助驾驶赛道。
对于智驾竞争格局,曹旭东在回应蓝鲸汽车记者时称,"明年城市辅助驾驶格局会定下来,整个中国可能也就(剩)两三家玩家,全球可能就三四家。"不过,在其看来,这并不代表自动驾驶的整个格局就完全定了。曹旭东认为,自动驾驶的下半场是辅助驾驶走向无人驾驶,但无人驾驶也会分上下半场,"上半场可能是现有玩家竞争,比如华为、百度、滴滴等,但下半场可能还会有一些新的超级玩家进入。"
图片来源:蓝鲸汽车摄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编辑整理)
华为To C影响力让整个智驾市场节奏加速至少半年时间
Q:如何看待与华为的竞争?
A: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华为的技术很好,华为的产品也很好,而且华为还有一点是我们不具备的,那就是它有C端非常强的品牌影响力。我觉得整个城市智驾,因为华为To C的影响力,结合问界M7等,应该在2023年后半年和2024年初时,整个市场的节奏加速了至少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所以华为是非常好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友商。
Q:Momenta是否也在加强C端品牌声量?
A:品牌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创业时确实有点"技术直男",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没有品牌或市场部,只有技术和产品,商务都很少,原因是早期的时候商务由技术和产品自己干了,跑客户,跟客户讲产品、讲技术,所以这块投入是不够的,后来直到我们有了很多客户,这些客户在卖车过程中也需要Momenta品牌一起去赋能更好的卖车,我们才意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公司有个合伙人是清华新闻系毕业的,他对这方面很有想法,只是之前有可能我们这帮"技术直男"的氛围太浓了,没有把他这方面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过去一年他把他的潜力和精力充分发挥出来,组建了很强的品牌市场团队,大家可能今年就显著感受到我们Momenta声量相比于去年有明显的提升,也做了很多工作来响应我们客户对于我们品牌、对于我们销量的一个需求。
与车企合作不是简单的供应商关系
Q:与传统供应商相比,Momenta与车企间的合作有什么模式上的不同?
A:因为智能化对于车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级的问题,也使得我们公司有更多的机会跟客戶的高层在技术、产品以及整车的战略上有更多的探讨。现在跟这些车企的合作不是一个简单的供应商的关系,更多的是供应商+战略伙伴的关系,包括了这一代产品架构的设计,以及方案的选择,最终是整个系统级合作开发与交付,达到最好的产品竞争力。这是通常这一代的合作模式。
除了这一代之外,我们还会合作一代并且规划一代或者预研一代。规划一代,产品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样不一样新的体验?新增价值是什么?整个亮点功能是什么?成本结构又是怎么设计的?最终逐渐地细化到方案,也都会一起来探讨。这是我们现在跟很多车企比较主流的合作模式。
Q:越来越多车企集中搭载华为、Momenta这样的智驾方案,会否出现行业同质化现象?
A:其实可以拿电池来类比,有一部分肯定是一致的,比如在安全上,只有好跟更好,在安全上没有差异化,另外一部分有差异化,像驾驶的体验上,一个奶妈车和运动型跑车不一样,前段时间我们跟奥迪共同宣发了奥迪E5 Sportback,那个实际上就带有奥迪驾控的基因在里面,这是我们在技术的研发上既有底层大模型的安全能力,同时在上层上又可以一定参数化的适配不同驾驶风格去实现的。
Q:因为有很多厂商用Momenta方案,如何解决差异性和统一性的问题?
A:首先统一性可能更重要,实际上现在不同客户不同车型上的产品体验还不太统一,可能因为软件版本有的新、有的老,硬件传感器的配置会有不一样,执行器的配置也会有不一样,现在内部在做的一件事情是怎么硬件有差异的情况下,尽可能把我们的体验,尤其是在安全上的体验拉到同一个高水平,在这方面最近在做很多重要性的一些工作。差异性的东西相对可以通过配置化的方式去实现,因为大模型长期来看是可以输出多条驾驶轨迹的,多条驾驶轨迹都像人,都可以保证安全,但驾驶风格会有一些不一样,这样可以在上层做一些驾驶风格的筛选来保持不同的驾驶风格的差异性。
与国际客户合作周期可能敲门要敲五到七年
Q:行业有一种说法,中国的Momenta们已经成为了合资车企的"救星",怎么看?
A:首先中国的合资车企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特别大的贡献。日前我参加了中欧汽车50周年庆祝活动,培养了非常多的人才,培养了整个市场,也积累了很多的技术,我觉得这方面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另一方面,中国现在AI应用到很多中国车企和合资车企,代表着整个中国的人工智能在非常快速地发展,而且不光在中国,会走向全球。而中国汽车上智能化的发展贡献很大程度上又来自于蔚小理,他们开拓了这个市场,并且驱动了整个创新,没有他们的话,我们有再好的技术,要上车、要进入这个市场也是挺难的,有他们在前面冲锋陷阵,教育了整个市场,我们很多客户才会跟进,去选择能够跟蔚小理达到同样甚至更好体验的技术和产品去上车。这方面我也非常感谢这些市场的开拓者们,不管是曾经的合资车企还是现在蔚小理。
Q:Momenta跟BBA、丰田这样的跨国车企都有合作,能否请您分享一下达成合作背后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A:最重要技术、产品、交付三点都非常重要。像我们国际客户周期都很长,之前说汽车行业是敲门敲三年,但国际客户周期可能敲门要敲五到七年,不是堵在门外不让你进去,而是他们有大量的验证工作。从技术模块的验证、技术原型的验证,再到量产方案的验证,再到预量产的验证,最后到量产开发,最后到量产交付,整个周期非常长,对整个技术要求非常高,尤其是功能安全的要求极其高。
Q:与中外车企合作有何异同点?
A:我们和外资、合资合作都挺多的,合资像欧洲的BBA、大众,日本的丰田、本田、日产,美系的通用,都有合作。中国的比亚迪、上汽、广汽、一汽这些客户都有很多合作,两边都有。
我们既然跟外资、合作有合作,又跟中国的车企有合作,两边是不是有异同?确实有,但是在趋同。先说之前合作的感受,大概是四五年前,这种差异特别大,外资的车企更倾向于想清楚了再干,但对于新的事物来说,很多事情很难想清楚,所以节奏上就会慢一些。而中国的车企更倾向于边干边想,有好处有坏处,坏处是中间的试错成本,走的弯路挺多;好处是在试错中去学习,学习成长完之后,对于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市场的形态更容易形成快速的洞察来做决策。
现在随着行业成熟,我们看到两边有更多的趋同,中国的OEM因为过往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做一些新的规划时,就会考虑得更加周全一些,而国际的车企也看到中国电动化和智能化飞快地发展,也感受到原来只靠想清楚再干的模式有可能就跟不上整个中国的电动化和智能化了,所以也倾向于边干边想、边想边干的模式,最终是殊途同归。
方法论上,最终还是什么样的方法论有利于匹配快速发展市场,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智能辅助未来会逐渐变标配,无人驾驶下半场或迎新超级玩家
Q:你此前曾称智驾格局会在明年定下来,届时市场会留下多少家?
A:我加一个限定,结论不变,到明年格局已经定了,但这个"定"仅仅是上半场的格局定了,上半场指的是城市辅助格局已经定了,整个中国可能也就两三家,全球可能就三四家。但这个格局定了并不代表着自动驾驶的整个格局就完全定了,因为自动驾驶上半场可能是高阶的辅助驾驶,城市辅助的驾驶,下半场实际上就从辅助驾驶走向了无人驾驶,而无人驾驶甚至我觉得还会分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可能是现有的这些玩家在无人驾驶里面去竞争,比如华为、百度、滴滴等可能会进入无人驾驶的上半场。无人驾驶的下半场会是什么呢?甚至我会觉得可能还会有一些新的超级的玩家进入,因为毕竟这个市场能够创造价值,能够带来回报,是一个非常巨大而极具挑战的市场。
Q:智驾能力会否成为车企竞争的胜负手?
A:智能辅助很重要,而且重要性变得越来越高,未来会逐渐变成一个标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智驾的摩尔定律,硬件成本两年减半、两年减半再降半,而智驾的体验两年十倍、两年十倍。其实行业发展速度甚至会超过两年十倍的速度在提升。这样产品越来越好,成本越来越低,肯定会逐渐变成一个标配的产品。是不是胜负手,我认为是必要条件,有点像电动车,有一块好的电池,续航长、安全,并且成本低是必要条件,但很难说是充分条件。
今年技术重点是从量产的飞轮升级到L4飞轮
Q:Momenta目前在L4级开发和布局上有哪些考虑?
A:我们公司的战略一个飞轮、两条腿,飞轮是战略飞轮,一条是量产自动驾驶(Mass
Production),另外一条腿是完全无人驾驶(Scalable Robo),今年很大程度上把我们技术重点从量产的飞轮升级到了L4飞轮。我们办公室的入口门上就是一个L4飞轮。我们今年年底的目标是实现
Robotaxi"车端无人",这个技术方案跟传统的Robotaxi公司还不太一样,传统的Robotaxi公司更多使用改装车,非常贵的传感器,非常大的高成本的算力,而我们的实现方案是更偏向量产。大家可以认为跟特斯拉的路径非常相似。我们使用量产传感器,这样可以复用海量的量产数据,并且通过量产车来识别各种各样的L4级别的安全的Corner case。另一方面,我们也使用量产的芯片和量产的域控,一旦技术成熟之后,就能够比较快地实现规模化的L4的量产。
Q:作为行业头部,Momenta未来如何才能保证持续快速发展?
A:首先,智能辅助或智能驾驶是有特别强的先发优势和规模效应,尤其是规模效应,规模效应分为数据和体验上的规模效应,就是更大的规模会有更多的数据,更多的数据送给大模型,就能学到更多好的行为,带来更好的体验,就形成了一个闭环。另外一个是成本上的规模效应,同样的研发成本摊销到10万台车、摊销到百万台车、摊销到一千万台车,成本有十倍、百倍的差异,这也是成本上的规模效应。Momenta有很强的先发优势,同时规模的速度也很快,我们在供应商里应该是最早达到千万台的企业。这是其中之一。
另外一条很重要的是来自于对人工智能的信仰和对技术的热爱。一家好的公司好的业务来自于好的产品,好的产品来自于好的技术,好的技术来自于好的团队和好的文化,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公司从创立之初到现在,创始团队80%都是技术背景,80%的技术背景全都是深度学习的背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革命的时候,我们就冲在第一线,对技术有很强的信仰,包括我们提到了"数据飞轮",不是我们在创业时才想到这个概念,而是我们在创业之前有很多实践经验就已经有底层技术的信仰在了,只是说在创业之后觉得应该把这个抽象的概念总结成一个形象的语言的表达跟公司内部和公司外部去沟通,才总结出来"数据飞轮"这样一个概念。
同时,我们公司热情也体现在我们对技术的创新上,2019年最早使用Transformer来做Perception,2020年做planning,2023年的时候,第一个量产的两段式端到端,那时候还没有这个概念,还没有这个名字,我们叫它DLP(deep learning planning)。今年又是最早量产强化学习的Momenta R6飞轮大模型,都体现了我们对技术执着的追求和热爱,这件事情是尤其重要的。
Q:作为一个同时推进量产智驾和Robotaxi的企业,您认为如何能穿越周期持续创造价值?
A:要穿越周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还是以客户价值为中心,客户不光是OEM,更重要的是用户。自动驾驶很重要的是安全、效率和舒适,我们整个公司的技术体系也是围绕着这些产品的价值去构建我们的技术、产品、组织和文化。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nbdnews.com/post/3494.html发布于 2025-10-20 17:13:4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