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体系下人性的异化,史诗剧在首都剧场震撼上演
在殖民体系背景下,人性异化成为一个重要主题,法国作家让·热内创作的史诗剧《屏风》在首都剧场上演,深刻探讨了这一主题,该剧通过展示殖民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揭示了人性异化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观众可以从中思考人性在特定环境下的扭曲和变化,以及这种异化现象对社会和人性的影响。
10月30日至11月1日,法国布列塔尼国家剧院带来的话剧《屏风》在北京人艺首都剧场连演三场,作为2025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的核心剧目,这部荒诞派戏剧大师让·热内的史诗级作品首次在中国完整上演。
演出剧照
四个小时的演出时长,舞台上巨型阶梯如权力金字塔般耸立,演员如蝼蚁般攀爬坠落,亡者的嘲讽与生者的挣扎交织并置——这是一场关于殖民暴力、身份背叛与叙事争夺的荒诞祭仪,更是一面映照未愈历史伤痕的明镜。
法国表演艺术家们的谢幕视频 拍摄 王诤(02:08)
战争阴影下的戏剧实验
剧作《屏风》诞生于1961年,正值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1954-1962)的焦灼阶段。热内并未直接描绘战场硝烟,而是将镜头对准殖民体系下人性的异化。剧中上百个人物在村庄、妓院、种植园和阴间穿梭,核心线索围绕贫民赛义德一家的悲剧展开:因极端贫困被迫娶“最丑的女人”,受尽凌辱后沦为殖民者的带路者,最终成为“被他人书写的故事”。
演出剧照
这一设定与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历史语境紧密交织。战后解密的档案显示,法国殖民系统在阿尔及利亚实施了包括酷刑、集体惩罚在内的系统性暴力。曾有史学家指出,这场战争不仅撕裂了阿尔及利亚社会,也动摇了彼时法国社会的道德根基。
演出剧照
但热内的野心远不止于此。正如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程小牧所言:“这出戏表面关于阿尔及利亚战争,实则是关于一切战争。”同时也是关于语言与真实、艺术与政治、记忆与讲述、生与死,以及每一个人和其他人的关系的。
镜像中的双重背叛与反抗
赛义德的命运轨迹,与热内的人生形成耐人寻味的复调叙事。热内本人就是个私生子、少年犯、多次入狱的小偷,因在狱中表现出惊人的文学才华,后萨特等知识精英的联名请愿而获特赦。这种从“社会弃儿”到“文坛圣徒”的极端经历,让他始终站在法国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其作品多以边缘群体为主角,被萨特誉为“存在主义自由意志的实践者”
让·热内 © Photo RMN - Michèle Bellot
在《屏风》中,赛义德的“叛变”恰似热内对自我命运的戏剧性重构。二者同为“局外人”:热内被血缘与社会秩序抛弃,赛义德被经济尊严与社群关系碾压;二者同被污名化——热内背负“罪犯”标签,赛义德被钉上“叛徒”的耻辱柱。但热内通过写作夺回了自我定义权,而赛义德却彻底沦为被殖民话语操控的人偶符号。这种差异似乎折射出热内内心的某种深层恐惧:若无法以艺术反抗,个体终将被历史暴力吞噬。
作为法国布列塔尼国家剧院的现任院长,导演亚瑟·诺泽希尔敏锐捕捉到这种精神共振。他将原剧本中的“屏风”意象转化为覆盖舞台的巨型阶梯,演员在垂直空间中攀爬、坠落,隐喻殖民权力的等级秩序与个体的浮沉。16位演员以歌队形式演绎百余角色,编舞家达米安·雅莱设计的仪式化动作强化了生死边界的模糊性,而台词严格遵循热内混杂诗意与粗鄙的语言风格,例如赛义德的母亲以诅咒对抗命运,亡者以亵渎言语撕破道德伪善,也令舞台成为一场对权力神圣性的彻底颠覆。
谁被看见?谁被遮蔽?
热内对“观看权力”的批判在剧中贯穿始终。他原设想以屏风分隔舞台空间,通过遮挡与投影质疑“谁值得被看见”。诺泽希尔的阶梯设计延续了这一理念:观众视角随阶梯高度变化,时而俯视蝼蚁般的众生,时而仰视权力顶端的殖民者,这种视觉权力的流动迫使观众反思“观看本身即是政治”的命题。
演出剧照
此次演出全程配备中英文字幕,并提示“建议16岁以上观看”。近四小时的时长,无疑也考验着深秋时节观众们的耐心,但剧场内罕有提前离席者。程小牧评价道:“《屏风》是让·热内思想和风格的高度提炼,崇高的诗意与粗鄙的笑骂糅合,奇异而和谐,充满黑色幽默和想象力。它在一种极为现实、具体甚至琐碎的情境中,达到了一种整体的象征性和荒诞感。”
演出海报
图:取自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公号文章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nbdnews.com/post/4296.html发布于 2025-11-01 16:59:30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