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气转化为算法,锅圈小炒探索中餐到家新境界
本文将探讨如何将中餐烹饪中的“锅气”转化为算法,特别是在锅圈小炒这一领域,文章介绍了中餐烹饪的魅力与复杂性,并探讨了如何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烹饪技巧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锅圈小炒作为一种新型烹饪方式,为中餐到家提供了新的解法,通过运用先进的算法和技术,将烹饪过程中的“锅气”等要素进行数字化处理,以实现中餐的标准化和智能化制作,此举旨在让更多人享受美味的中餐,同时推动中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熊喵大师位于成都锦江区的智能厨房实验室里,几台银灰色设备正有条不紊地翻炒着菜肴。机器内部的温度曲线在实时波动,整道菜的出餐时间被精确到秒。屏幕上显示的数字,正对应着中餐烹饪中那句最玄妙的描述——“火候到位”。
这款由智能烹饪设备企业熊喵大师团队自主研发、锅圈投资并深度参与调试的“智能炒菜机”,正在成为中餐标准化道路上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而以此为核心打造的“锅圈小炒”项目,也被视为锅圈未来一条重要的增长曲线。
“锅气”被计算:中餐标准化的新节点
“中餐标准化最难的不是配方,而是火候。”熊喵大师创始人黄天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传统烹饪里,“七成油温”“猛火快炒”是经验的传承,却难以被量化。现在,这些模糊的描述正在被算法重新定义。炒菜机内置的传感系统可实现±1℃精准控温,并能通过AI程序自动调整火候与投料节奏,使得颠勺、焦化、爆香这些依赖手艺的动作,都能被还原成数据指令。
“我们希望让锅气可计算、可复制,让味道成为可以标准化的数据资产。”黄天勇介绍,他们在研发过程中采集了超过100万条真实烹饪数据,涵盖油温曲线、海拔变化下的沸点偏移、食材在不同温度下的美拉德反应数据等,并通过AI算法进行归纳建模。
这一成果不仅带来了味道的稳定,也极大地提高了餐饮效率。黄天勇称,这只是开始:“我们要做的,是中餐的‘操作系统’——让每道菜都成为算法的一部分。”
“锅圈小炒”:中餐到家的生活方式新解法
在锅圈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锅圈食品董事长杨明超曾表示,中餐工业化的关键是让“人间烟火与工业精度共存”。“锅圈小炒”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样本。
锅圈负责人介绍,锅圈小炒项目是“社区中央厨房”战略的延伸。过去锅圈通过火锅、烧烤切入“家庭餐饮零售化”赛道,而小炒项目则代表着锅圈向“现炒中餐”领域的纵深扩张。
“我们希望消费者可以在家门口,等待三分钟就吃到热菜热饭。”安浩磊说。
锅圈小炒的底层逻辑,是“智能设备+标准化供应链”。目前,锅圈拥有7家自有工厂和19个数字化中央仓,覆盖复合调味料、丸滑水产、肉制品等多个品类。通过供应链与智能设备的闭环联动,锅圈实现了从“卖食材”到“卖解决方案”的跨越。
值得注意的是,锅圈小炒并非简单的餐饮项目,而是一个融合了硬件、数据与零售的生态系统。设备端由熊喵大师提供技术支持,锅圈负责菜谱、料包与终端场景。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一模式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让“中餐产业化”具备了可复制的商业闭环——算法驱动菜谱,菜谱反哺供应链,供应链再反馈至终端设备,形成以数据为核心的价值飞轮。
从数据到场景:中餐的“第二增长曲线”
锅圈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收约18.5亿元至20.5亿元,同比增长13.6%至25.8%;核心经营利润约6500万元至7500万元,同比增长44.4%至66.7%。门店总数达到10,761家,再创历史新高。在锅圈食汇这一成熟品牌保持稳健的同时,锅圈小炒的加入,为公司打开了全新的增长空间。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场变革并非个案。中国餐饮产业正在进入“算法时代”——当火候、油温、口感都可以被量化,中餐不再仅仅是一种烹饪方式,而成为一种可被复制、传播的工业标准,这也为未来中国味道大规模出海提供了可能性。
业内分析称,锅圈的商业模板是中国版“神户物产+7-Eleven”——前者代表供应链整合与制造能力,后者象征零售终端的高效触达。二者结合,使锅圈形成了从原料到场景、从制造到体验的闭环体系。
“中餐的未来,不只是味道的复刻,更是效率、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锅圈负责人总结说,“当我们能把一口锅的‘烟火气’写进算法,中国餐饮的工业化、智能化就真正开始了。”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nbdnews.com/post/4367.html发布于 2025-11-02 16:34:1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