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独家揭秘,极星中国重新掌握分销权,新任掌舵人胡世闻引领未来

访客 2025-09-05 16:33:58 39150 抢沙发
独家消息,极星中国在结束与星纪魅族的合作后成功夺回分销权,并由胡世闻接任掌舵人,此次变动标志着极星中国的新起点,未来发展方向备受关注,胡世闻接任后,将如何带领极星中国继续发展,市场拭目以待。

独家揭秘,极星中国重新掌握分销权,新任掌舵人胡世闻引领未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9月5日讯(记者 李卓玲)自今年4月宣布终止与星纪魅族合资公司业务后,极星汽车(Polestar)中国区出现了不少调整。

9月5日,蓝鲸汽车记者从极星中国内部独家了解到,其目前已从合资公司处拿回分销权。"中国业务现在是由极星全资子公司负责运营,除了销售售后服务以外,研发生产供应链绝大部分都在中国,所以还是会持续耕耘这个市场的。"据内部人士称,这家全资子公司为极星汽车销售有限公司。

天眼查显示,极星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由极星汽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极星汽车")100%控股。记者也留意到,近日,极星对其公众号"极星Polestar服务号"进行了迁移,账号主体由极星时代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以下称"极星科技")变为极星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并称"因运营需要"。

蓝鲸汽车记者还了解到,极星中国区掌舵人此前也发生了变更。据前述内部人士对蓝鲸汽车记者表示,目前是胡世闻在管中国区,"吴慧静今年7月离开了。"公开资料显示,吴慧静于2023年12月起担任极星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总经理,接棒冯旦。据澎湃新闻2022年报道,极星五年迎来五任中国区负责人,分别为沈峰、吴震皓、高竑、内森·福肖,随后是冯旦,后者于2022年8月接任。

对于目前极星中国区员工数量,前述内部人士对记者称,具体人员信息不方便透露,但中国有品牌、销售、售后服务,产品研发、生产供应链以及业务支持部门多个职能团队。

在销售渠道上,其透露,目前极星在中国区仅剩一家门店,在上海前滩L+Plaza。"销售网络我们在积极但谨慎的开发中,中国市场竞争激烈,我们希望更稳健的发展。"至于产品方面,其透露,目前中国区还在销售极星Polestar 4,"极星3和5可以下小定。"

据悉,极星科技成立于2023年6月,由极星汽车和星纪魅族联合成立,主要任务是助力极星在中国新能源市场持续发力。据官方彼时发文称,该合资企业将作为极星在中国市场的唯一授权销售和服务渠道,极星计划将约130名极星中国雇员转移至拟设新公司。随后的2024年8月13日,极星科技总部在南京市江宁开发区正式运营。

今年4月,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披露的文件显示,极星汽车与湖北星纪魅族集团有限公司(星纪魅族)签署了终止框架协议,终止双方合资企业极星时代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极星科技)业务 ,并将分销权转移至极星汽车。根据协议,双方同意从合资企业转让某些数字资产和其他资产,以便极星汽车能够恢复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客户服务和分销活动。

公开资料显示,极星汽车脱胎于沃尔沃高性能部门,前者于2017年宣布独立成为一个高性能豪华品牌,并由沃尔沃和吉利控股合资打造。去年2月,沃尔沃宣布计划将其所持极星约48%股份中62.7%的股权分配给吉利控股集团,减持完成后沃尔沃对极星的持股比例降至18%,而吉利控股则成为极星的第一大股东。今年6月,极星汽车宣布获得来自现有投资人PSD Investment Limited的2亿美元股权投资。该投资方由吉利控股创始人兼董事长李书福实际控制。交易完成后,沃尔沃持股从18%降至16%。

今年下半年以来,关于极星是否要退出中国市场的讨论此起彼伏。据第一财经、新京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今年上半年,极星汽车在华累计零售销量数据不到70辆。

对此,前述内部人士否认了极星要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中国业务会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但极星肯定会持续耕耘中国市场的。"

值得关注的是,与中国市场相比,极星在海外走出了不同的销量曲线。官方数据显示,其今年上半年累计售出3.03万辆新车,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1%。其中,第二季度,其销量约为1.8万辆,同比增长38%。

前述内部人士坦言,极星在海外表现不错,尤其在欧洲市场卖的最好,"我们在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有销售网络。"据其透露,目前极星3在海外已经销售了,海外会持续做年款的更新。"极星5下周会在海外发布,这款车会在中国重庆生产。"

据其向蓝鲸汽车记者披露的生产基地显示,极星在中国区有4大基地,位于台州、成都、宁波、重庆,分别生产极星2、极星3、极星4、极星5。海外市场方面,其在韩国、美国也有生产基地,分别生产极星4、极星3,"未来极星7会在捷克(生产)。"

不过,虽然海外市场表现向好,但极星目前并未走出亏损局面。9月3日,极星发布的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其营收14.23亿美元,同比增长56.5%;净亏损11.9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5.1亿元),上年同期净亏5.44亿美元;毛利率录得-49.4%。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nbdnews.com/post/455.html发布于 2025-09-05 16:33:5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9150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