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xi跨越技术壁垒后的新挑战展望
Robotaxi在跨越技术壁垒后,将面临新的挑战,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Robotaxi作为未来交通出行的重要方式,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技术发展,解决诸如安全性、法律法规、用户体验等方面的问题,Robotaxi行业将继续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技术实力,以满足市场需求并赢得用户信任,摘要字数控制在100-200字左右。
2025年11月6日,港交所交易大厅的锣声格外响亮——小马智行(股票代码:2026)以“全球Robotaxi第一股”身份完成港股敲锣,正式构建“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架构。
此次港股上市,小马智行悉数行使发售量调整权,共计发行约4825万股,最终发售价每股139港元。若承销商的超额配售权悉数行使,集资额可达77亿港元,成为2025年全球自动驾驶行业规模最大IPO,同时是2025年港股AI领域最大规模募资的新股。
目前,小马智行已与丰田、北汽、广汽合作量产三款第七代Robotaxi,并预计在2025年实现千台车辆规模,达到单车运营盈亏平衡。财务数据则更直观地展现了其商业化的加速步伐。根据官方发布的未经审计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季度总营收达1.54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75.9%,环比增幅也高达53.5%。其核心业务Robotaxi的乘客车费收入同比增幅超过三倍,驱动了营收的快速增长,其年营收已从2022年的4.72亿元连续三年稳步攀升至2024年的5.48亿元。
小马智行港股IPO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是一家中国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进阶,更像是小马智行完成了自动驾驶行业的“成人礼”。
当L4级自动驾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了公开道路,也意味着“能跑起来”的技术验证阶段落幕,行业终于站在了商业化的关键岔路口。
自动驾驶行业的现实“焦虑”
当下的自动驾驶赛道,正弥漫着一股“商业化焦虑”。
为缓解短期变现压力,不少企业选择转向“项目制”路径,即作为供应商向主机厂出售定制化技术方案,或直接参与车辆生产,用一次性交付完成价值闭环。
但小马智行却选择了一条更陡峭的路:始终锚定面向公众的Robotaxi运营赛道。
这种选择背后,藏着行业从“技术驱动1.0”迈向“运营与规模驱动2.0”的核心逻辑,也预示着在小马执行的商业模型中,跨越技术壁垒后,Robotaxi商业化的真正挑战与机遇,都聚焦于“运营”二字。
自动驾驶行业的路径选择,本质是“短期变现”与“长期价值”的博弈。
项目制(ToB)与规模化运营(ToC)的差异,并非简单的商业模式不同,而是对“自动驾驶终极价值”的认知不同。
小马智行之所以坚定选择后者,正是因为只有运营模式,才能承接广义上的自动驾驶的市场潜力。
而这也恰恰是Robotaxi商业化最核心的挑战,如何从“卖技术”转向“做服务”,继而形成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
“To B”向左,“To C”向右
在自动驾驶行业中,项目制的核心逻辑是“技术产品化交付”。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角色是“解决方案供应商”,根据主机厂需求定制研发自动驾驶系统,完成交付验收后,整个合作便完结。
其核心能力集中在“定制化研发”和“项目落地效率”,比如针对不同车型适配算法、满足特定场景的技术需求。
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例如,每个项目都是“一次性收入”,无法形成持续现金流,且收入规模依赖项目数量,难以突破。
其次在项目制下,技术的核心作用是“满足单一客户需求”,而非“最大化提升社会出行效率”,无法形成网络效应。
而更重要的是,商业化可持续性弱。随着主机厂自研能力提升和行业竞争加剧,项目订单的获取成本上升,难以避免陷入“价格战”。
基于以上问题,小马智行认为,对Robotaxi行业而言项目制更像是权宜之计,而不是直接将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而小马智行所以他们选择了一条更难但更可持续的路——不是卖技术,而是做服务。
与项目制不同,运营模式(To C)的核心是“提供持续的出行服务”。小马智行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开展的全无人Robotaxi商业化运营,正是这一模式的落地。
在Robotaxi的商业化运营中,用户通过“小马智行(PonyPilot)”App下单,乘坐自动驾驶车辆完成从A点到B点的出行需求。
这一过程中,价值创造并非止步于“技术上车”,而是体现在每一单的运营细节中,其背后是一套“技术-效率-体验-规模”的正向循环。
从价值逻辑来看,运营模式对Robotaxi商业化的支撑,体现在三个维度:
首先是可以快速形成规模效应。每辆Robotaxi都是“纯增量收入”,并且运营模式的边际成本会大幅降低。
对小马智行而言,在现有“远程监控中心+调度系统+维护网络”的远程运营体系下,每新增一辆Robotaxi,其额外投入的成本仅集中在车辆本身与基础维护,而产生的车费收入几乎是“纯增量”。
正如小马智行副总裁、Robotaxi业务负责人张宁所言:“当Robotaxi投放量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达到1000台时,运营会越过盈亏平衡点;此后每增加一台车,成本会更低,毛利率会更高。”
出行市场的这种“规模越大、盈利越强”的特性,正是运营模式最核心的优势。因为其收入的上限不是由单个项目的合同额决定,而是整个出行市场的规模,目前中国年度出行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万亿。
其次,在运营模式下数据与体验可以形成“滚雪球效应”,运营模式的核心资产,除了车队还有“运营数据”与“用户体验”。
小马智行目前累计的自动驾驶路测里程超5500万公里,其中全无人驾驶路测里程超1000万公里,这些数据并非来自封闭场地的模拟测试,而是来自北上广深真实的城市道路。例如早高峰的拥堵路段、雨天的湿滑路面、夜间的复杂照明等场景,而这些数据都在优化算法的决策能力。
同时,用户的下单和评分都在推动服务的优化,例如车内语音交互的响应速度、车辆停靠的精准度、客服问题的解决效率。这些“看不见的”运营能力,同样也是运营模式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运营模式还可以打开“出行服务”的边界。Robotaxi的本质是“链接用户与场景”,而这需要强大的生态合作伙伴支撑。
在车企端,它与丰田、北汽、广汽、上汽、一汽达成合作,第七代Robotaxi已进入千辆级量产爬坡阶段,BOM(物料清单)成本大幅下降,为规模化运营提供“硬件基础”。11月起,第七代极狐阿尔法T5及埃安霸王龙Robotaxi也已正式在广州、深圳等地投入运营,为2025年底实现千辆车队规模奠定基础。
在出行平台端,它接入如祺出行、支付宝、高德打车、Uber等超10家平台,覆盖网约车、出租车、公共出行等多元场景。
在本地化服务端,它与锦江出租(上海)、新加坡康福德高集团(东南亚)等合作,快速适配不同城市的出行规则与用户习惯。
这种“车企+平台+本地化”的生态闭环,正是运营模式突破“用户获取”“车辆供应”“场景适配”等商业化挑战的关键一环。
Robotaxi运营的“窗口期红利”
小马智行选择在此阶段在2024年加速推进Robotaxi规模化运营,并非偶然。
因为,从资本预期、量产进度到政策支持,多重因素叠加在当下形成了“窗口期红利”。而抓住这一窗口,正是跨越技术壁垒后Robotaxi商业化突破“规模化瓶颈”的关键。
对行业而言,运营模式不仅是小马智行的战略选择,更是整个Robotaxi赛道从“技术验证”走向“商业落地”的必经阶段。
Robotaxi运营的“窗口期红利”首先体现在资本市场上。
此次小马智行港股IPO能够得到柏基、方舟、富达等众多长线资本的认可,可以看出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企业的评判标准,已从“技术先进性”转向“商业模式可持续性”。
从数据来看,小马智行的运营能力已获得资本认可。目前其Robotaxi车队规模超720辆,年底目标突破1000辆,即将接近北上广深单车城盈亏平衡点。
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总营收达1.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9%,环比增长53.5%,其中Robotaxi乘客车费收入在2025年Q1、Q2分别实现800%、300%的同比增长。
这些数据背后,是资本看重的“可验证性”。车队规模稳步提升、运营效率持续优化、收入结构从“项目补贴”转向“用户付费”,每一步都在证明运营模式是可盈利的商业路径。
对资本而言,Robotaxi的价值不在于“卖多少套系统”,而在于“能否成为未来出行市场的‘滴滴’”,这种“想象空间”正是顶级资本愿意长期持有的核心逻辑。
其次在量产规模上,小马智行也正在破解量产和成本的“双瓶颈”。
Robotaxi运营的最大挑战之一,是“车辆供应”与“成本控制”。而第七代Robotaxi的量产,恰恰破解了这两大瓶颈。
在此之前,自动驾驶企业的运营车辆多为“改装车”,不仅单车成本超百万,而且难以批量生产,无法支撑规模化运营。
而小马智行的第七代车型通过与丰田、北汽和广汽的深度合作,实现了“正向研发+量产”,从根本上解决了“硬件瓶颈”。
从量产进度来看,6月起小马智行与北汽、广汽的合作启动第七代Robotaxi量产,已完成产能爬坡并进入稳态生产。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采用100%车规级零部件,自动驾驶套件成本较前代大幅下降70%,拥有10年/60万公里的设计寿命。第七代极狐阿尔法T5及埃安霸王龙Robotaxi已正式在广州、深圳等地投入运营。
更关键的是,其BOM成本较上一代下降40%,单辆车成本进入30万元级,接近传统网约车的采购成本。
对商业化而言,规模化量产+成本下降的意义,首先在于解决了车辆缺口,车队规模从“百辆级”迈向“千辆级”,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其次是降低“盈利门槛”,成本与传统网约车持平后,用户付费意愿会大幅提升;此外还提升了安全冗余,量产车型经过严格的车规级测试,在电池安全、自动驾驶系统稳定性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优于改装车。
目前小马智行已分别在北京、广州、深圳实现Robotaxi 7x24小时测试和服务商业化运营,在北京开启7x24小时测试,正是得益于量产车型的可靠性。
此外,政策合规化也打开了更大的“运营空间”。2024年以来,中国多地出台的智能网联汽车政策,为小马智行的规模化运营“铺路”。
从政策落地来看,小马智行已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取得了“无人驾驶出行服务许可”。
政策的支持不仅是“许可”,更是“规则明确”。各城市的法规,明确了Robotaxi的收费标准、责任划分、数据管理等细则。这些规则的明确,保证了解决了Robotaxi运营的合规不确定性,让企业无需担心政策风险,可以放心投入资源打磨运营能力。
对小马智行而言,当下是Robotaxi运营的“关键练兵期”。此时的核心任务,是打磨“可复制的运营体系”,为未来万辆级车队做准备。这一阶段的挑战,不再是“技术能不能跑”,而是“运营能不能稳”。
可以预见的是,规模化运营还将迎来一系列挑战。例如,如何在车辆规模扩大时保持服务质量?如何在不同城市快速适配本地化需求?如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障安全?
目前,小马智行已开始针对性“练兵”。例如,在运营流程上,它搭建了“中央调度+区域监控”的双层体系;在成本控制上,它通过优化远程运营比例、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自动驾驶专属保险”,让Robotaxi单公里运营成本持续下降;在用户体验上,它根据不同城市用户习惯调整服务细节,从而提升用户满意度。
这种“练兵”的价值,在未来万辆级车队时代将凸显。当Robotaxi扩展到“新一线、二线城市”时,成熟的运营流程可直接复制,UE模型(单位经济模型)可快速适配不同城市的成本结构,培养的运营团队也可以支撑跨区域服务。
对于正如小马智行而言,CEO彭军表示:“现在的每一辆车、每一单服务,都是在为未来的‘出行网络’打基础,错过这个窗口期,就可能在万辆级竞争中落后。”
自动驾驶商业化的“靴子”即将落地
随着技术发展,L4级自动驾驶技术不再是“稀缺资源”,项目制的短期变现路径逐渐拥挤,自动驾驶行业的竞争焦点,必然从“技术壁垒”转向“运营壁垒”。
如今小马智行的实践,恰恰证明了这一点。跨越技术壁垒后,自动驾驶商业化的核心挑战,是如何构建“持续创造价值的运营体系”,从车辆规模扩张到成本控制,从用户体验优化到生态协同,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长期投入,却也是决定企业能否走到终局的关键。
对小马智行而言,港股上市不是终点,而是“运营模式”阶段的起点。
随着第七代Robotaxi量产落地、千台车队规模推进突破千辆,它正一步步接近“单车运营盈亏平衡”的目标,而这也将为整个行业提供“可复制的商业化模板”。
小马智行的选择与实践给出了明确的启示:自动驾驶商业化的挑战不再是“能不能做”,而是“能不能做好”。不仅在于车能跑多快,还在于服务能跑多远、跑多稳,而这正是小马智行锚定“运营模式”的商业逻辑,也是自动驾驶行业迈向下一阶段的必经之路。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nbdnews.com/post/4688.html发布于 2025-11-06 16:55:4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