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新东方毕业,从黄埔军校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访客 2025-11-07 16:17:53 77131 抢沙发
离开新东方,意味着从中文互联网领域的“黄埔军校”顺利毕业,获得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实战经验,无论是教育还是互联网领域的人才都能得到锤炼和成长,离开新东方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带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这段经历将成为人生旅途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文 | 温度纪,作者|肆夕,编辑|路子甲

俞敏洪一纸声明宣告孙东旭从新东方离职,让大家又看到了似曾相识的剧本。

孙东旭上一次受到这样的广泛关注,还是2023年末董宇辉“小作文”事件过后,坐在直播间的“我来开个会”训粉名场面。从那之后,从新东方老师走到东方甄选联合创始人,坐拥千万年薪的“东方小孙”被免去了新东方CEO职位。再出现已经是俞敏洪这次的公开发声:“东旭因为个人原因,提出不再工作,没有任何龃龉和隔阂。”

对于新东方而言,从这里毕业的不仅仅是曾经规模庞大的学生,还有无数的老师。而离开这里,既是老师们的一种宿命,也意味着职业生涯的下半场启航。

新东方毕业,从黄埔军校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在中国教育界的激荡近三十年里,可以说清北学子固然英才无数,交复同窗也是功勋赫赫。但唯有培训学习新东方,磨练出了中文互联网最会跨界也是最懂表达的一群人。

细究互联网大事编年史,他们总是偶尔或者长期地占据热搜话题和大众关注的中心。从罗永浩、罗翔到董宇辉甚至是刘冲或者李笑来等等,都以讲台作为起点,不断跳向创业者、网红、带货主播、内容创作者或者是币圈大佬等等全新的身份,并声名显赫。他们奇异地共同曾经拥有同一个身份:新东方老师。

新东方是教培行业的巅峰样本。这个曾经以英语培训发家的教育机构,早已远远超越了过去的经营范畴,成为流量时代最意想不到的“黄埔军校”。

新东方不养闲人,只生产舞台的中心

经过互联网时代信息中心的几次更迭,虽然内容高度饱和,但人和人之间照样存在信息的参差。

也由于罗永浩本身就战绩可查,普通路人在有关他的成名始末中,无法说出哪里才是他明确的起点。

在今天新一代00后和10后的网民群体中,哪怕人均日常都用过罗永浩·星巴克·自扇耳光的表情包,但确实不少年轻人真不知道,这个在互联网世界频频破圈的人,这个已经53岁的还在担任脱口秀评委的“半百老人”,曾经是新东方的英语老师。

2000年之后的前互联网时代,还是博客流行的年份,罗永浩已经以视频形式出圈。

一个戴眼镜胖子在新东方的英语培训课堂上,用平稳的语调连续输出大量惊人的反差金句,被学生偷偷录下发到网上,以“老罗语录”的形式,开始在互联网上疯狂传播。

直到今天,那句流传已久甚至沦为过气梗的“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还会以不干胶的形式传承下来,贴在老派车主的保险杠上。

新东方毕业,从黄埔军校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早期珍贵影像视频,诞生于新东方

内容锋利,笑点精准,表达有记忆点,是经典的“新东方式人格”。

都说罗永浩本人就是他经营的最成功IP,能在不同的时代阶段,在不断加速淘汰过气网红的中文互联网中屹立不倒。

“教培界的黄埔军校”不仅擅长打造优秀教师,也对个人IP的塑造得心应手。

董宇辉后,“前新东方老师”从简历上的一行字变成了一类人的标签,更让大众开始注意到,几乎每个领域都有从新东方走出的红人。

因为新东方老师的集体基本功,就是有把讲台变成舞台的能力。

早期有频频破圈的罗永浩,和近年用讲课思路带货的董宇辉;到刚结束的Vogue抢C事件,第一次让大家广泛注意到的主编刘冲,和脱口秀演员教主刘旸。

他们身上的都有很典型的共通点,就是无论身处哪个领域,都有把知识、文化、商品、舆论情绪进行最通俗易懂的“无障碍转译”功能。

同时新东方的跨界网红流水线上,集中生产两种人,除了镁光灯下的焦点,还有一种更贴近教师的老本行——擅长让知识狡猾地进入大家脑袋里。互联网大造星时代来临,随着受众的不断年轻化,也为更多专心教书的前新东方老师,被动创造出课堂之外的破圈机会。

比如罗翔,普通路人或许不是法学生,也没有法考的需求,但还是把罗翔“法外狂徒张三”的系列视频当作下饭课件。

罗翔老师极度擅长把生活中的苦难和悲痛,都包上一层故事的荒诞外衣。凭空捏造出张三——法学史上最惨的虚拟人,生动讲解人的一生在罪与非罪之间的具体界限。

爱看乐子和搞抽象的各有自己的偏好,用自己一套独立表情包统治抽象届、被称为“骂醒系列真神”的刘晓燕老师,也同样出身新东方。

新东方创始人俞洪敏曾经在采访中提及,罗翔赖以爆火的讲课能力和幽默感,都是在新东方培训出来的。

似乎新东方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爆改模版,所有经过打磨的老师,都有统治某一领域的能力,风格化教学的终极样貌,就是总能在一批人身上看到熟悉的母版。

时间退回到1993年成立在平房里的新东方,那时俞敏洪大概没有料到未来会发展成今天这样。

盛产爆款,也批量制造创业群像

新东方从未主动认领和宣传过自己是中文互联网界的黄埔军校。但是,遍布各行各业的创业者,也真正体现了“新东方严选”的含金量。

千禧年后,留学热造就了新东方的黄金时代。

2006年,新东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赴美上市的培训机构。俞敏洪、徐小平、王强被称为“新东方三驾马车”,被那一代青年看作“知识改变命运”的象征。

遵循商业故事的一贯叙事,巅峰是分道扬镳的起点,三驾马车也逐渐驶向不同的发展道路。

以他们为原型的《中国合伙人》有多少艺术改编的成分不好说,早期俞敏洪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我当时没参与创作,后来看我的那个形象感觉很窝囊,徐小平和王强参与了,他们俩的角色就很完美。”

显然俞敏洪对大众熟知的创业故事多有不满,在现实中,每个普通人都通过互联网亲眼见证了电影没有涉及的现实续集。

徐小平和王强为什么离开已经不重要,但后续是他们在离开后新东方后创办真格基金,成为中国创投圈点石成金的传奇推手,2013年就当了小红书的天使投资方,从完美日记等高知名度的消费品到51Talk,逻辑思维等教育内容平台甚至涉及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数不清的公司背后,都能看到其踪迹。

新东方最成功的严选产品,正是创业者本身,也是每一个参与过其建设的个人。

新东方毕业,从黄埔军校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电影也变相为新东方带来巨大宣传效应

老早几年时间,翻开如今任何一家头部英语机构、培训品牌的简历,你几乎都能找到“新东方出身”的创始人和有新东方履历的老师。

俞敏洪在采访中谈及“新东方是一家没有竞业协议的公司,大家有创业基因,很多能干到上市公司的都是我的弟子。”

或许这从某种程度印证了新东方模式的可复制性,在新东方最鼎盛的时期,就在无意之间孵化了大半个教培行业的创业者。

前新东方高级副总裁陈向东创办“跟谁学”,原新东方总裁胡敏离开后自立门户,创办了“新航道”,以差异化竞争,在雅思、托福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同样做到上市。

与此同时,短短几年时间教培行业迎来大变迁,双减政策重锤落下,新东方市值蒸发上千亿。线下课堂停摆,曾经的行业巨头元气大伤,连同所有的“新东方系”的经营主线也都从抢学生变成找出路。

而东方甄选的一步活棋救活了新东方的死局,只不过在流量和是非的浮浮沉沉下股价起起伏伏。截至11月6日,东方甄选股价21.44港元/股,总市值226亿港元。从今年7月开始,东方甄选股价虽有所回暖,但相较于2023年1月巅峰市值740亿元,缩水69%,市值蒸发500多亿。

新东方毕业,从黄埔军校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从俞敏洪写的书能看出他的人生关键词

而俞敏洪常流连在互联网、采访、和直播间中,他始终没有沉寂,这个从中关村出租屋里走出的传奇人物依然想在新时代闯出点新机遇。

新东方模式:重压之下总有勇夫

新东方不可磨灭的价值,是能不断孵化独立的创业者和全能型人才。这种优势的暗面是无法将这些价值真正留存于自身。

这家公司的成功始终和“个人”有强绑定关系,能在不同的阶段,培养出一个又一个闪光的个人,却也始终难打造真正的“去个人化的公司”。

当“新东方出身”成为一种醒目标签时,更多人开始察觉到人群现象背后的核心问题:

是新东方擅长培养了全能型跨界人才,还是新东方通过重压式的残酷淘汰体系,筛选出来了那些“本就应该成功的人”?

透过今天的互联网,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新东方教师在重压之下的普遍状况。

新东方老师的工作绝对算不上轻松,有离职老师透露,连续工作10小时已经能算得上是低强度的一天,除上课时间外,晚上师训刷题到凌晨也是常态,寒暑假高峰期更是老师们的地狱模式。

课后需花费大量时间写千字课后反馈、与大量家长沟通、参加磨课教研,这些繁琐的工作都被穿插在高强度的日常工作中。

而重压只是日常,晋升才是真正的角逐。新东方的教师分级制度,从T1到T6,T1到T3代表初中高级教师,从T4开始,老师还可以选择做培训师、管理者或者演讲师。

新东方毕业,从黄埔军校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重压是新教师的普遍情况

在课程当中插入段子,是新东方惯用的模版,所有老师在师训期间,都要经过不断的“新东方标准化”,也就是统称的“磨课”,学生能不能听懂,学生有没有兴趣听,学生能不能听下去,都是把教案推倒重来的主要原因。

要有趣、要有知识量、要张弛有度、也要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连笑点都要反复接受审查。

通过一遍遍重塑、打磨、反复试炼才能站在新东方的讲台上,新东方也能从众多人中精准淘出最能坚持、最会表达、最懂转译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有融资需求的创业者,都值得去新东方培训一次。

在重压下新东方并不是在完全培养教师,它真正培养的,是适应一切变化的表达者。

因此,业内常有“撑过新东方三年,同行业内随便选”的传言,重压之下总有勇夫,每年仍有大量年轻人想要挤进新东方。

新东方毕业,从黄埔军校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老师的工作范围远不止课堂上

高薪聘用后,在高强度的培训与比拼中,他们获得了另一种稀缺的能力,在压力中重构自己,明确目标,在跳板上走到恰到好处的位置,完成效果最大化的起跳。

这也是新东方“黄埔军校系统”的残酷真相:新东方不一定能让每个人都成功,但一定能锻造出最适合这个时代的人。

行业内盛传,是他们淘汰了新东方,不是新东方淘汰他们。这样的故事不断重复,也为中文互联网故事集提供更丰富的案例。

新东方的过往,早已超越一家教培企业的兴衰史,曾经的成功与如今的困境,都源于其对“个人”的极致依赖。新东方打造了一个可复制的“名人/名师”的系统,也一次一次陷入人去楼空的瓶颈。透过财报能看到的是,2025财年,只论东方甄选员工数量较上年同期减少了1/4。

离开新东方的人都在一次又一次跨界中破圈,实现了新东方的创办名言——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而新东方本身也在不断寻找下一个辉煌的支点。

从这点来说,我们暂时抛开所有的龃龉、风波抑或揣测,既祝福之前的董宇辉,也祝福如今的孙东旭,更祝福依然坚守的俞敏洪。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nbdnews.com/post/4751.html发布于 2025-11-07 16:17:53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713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