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慈观专栏,科技金融与绿色金融在新型储能发展中的接力路径
邱慈观专栏指出,新型储能发展中科技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接力路径至关重要,科技金融通过支持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储能技术升级,而绿色金融则通过投资绿色项目,引导资金流向环保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两者相互协作,共同推动新型储能产业的健康发展,邱慈观专栏强调,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在新型储能发展中的接力作用至关重要,科技金融推动技术升级,绿色金融促进可持续发展,二者协同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在“双碳”政策背景下,我国能源系统正迈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转型。同时,随着可再生能源电力结构占比的提升,风光发电相伴的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等问题受到更多关注,各方对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与运行稳定性也提出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支撑系统灵活性与稳定性的储能技术,无疑是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关键环节。
我国储能技术中,抽水蓄能发展较早,成熟度高,但在地理条件、建设周期和灵活性等方面存在限制,无法满足电力系统的转型需求。基于此,近年我国出台多项促进“新型储能”的政策(如:发改委等,2022;工信部等八部门,2025),推动更灵活高效的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技术。
目前大部分新型储能技术仍处于发展早期,面临资金投入大、技术不确定性高、回报周期长等障碍,需要金融赋能。然而,新型储能技术的风险与回报特性难以吸引资本参与,以致技术与资本之间“错位”,进展缓慢。
近期国内资本市场虽有不少关注点,但“五篇大文章”肯定是其中之一(国务院,2025)。新型储能兼具“绿色”和“科技”两种属性,对其提供金融支持涉及“五篇大文章”里的两篇,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对此解析,说明科技金融与绿色金融应如何接力补充,打通从“投绿色技术”向“投绿色资产”的转化路径,推动新型储能的可持续发展。
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格局
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呈现“多路并进、阶段各异”的互补格局,整体技术成熟度仍偏低,亟需加大金融投入,通过市场化筛选机制,加快推进重点潜力技术规模化发展。
从技术路线看,各类储能技术在性能参数上各有所长、功能互补,对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都有价值。储能技术大致可分为电化学、机械、热、电磁与化学五大类(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23)。不同技术匹配不同服务需求(见图1),如电磁储能与机械类的飞轮储能可用于高精度调频、短时供能等辅助服务,热储能、机械类的压缩空气储能、化学类的氢储能等适用于长时容量补偿与现货套利服务。电化学则因支持中长时储能而适配多类场景,具备广泛通用性。与此相应,储能企业可通过辅助服务、容量补偿和现货套利三种商业模式获取收益,具体取决于前述技术特性与市场机制。
图1 新型储能技术及其商业模式
从技术成熟度看,各类新型储能技术发展阶段不一,整体仍处于早期,部分适用场景重叠的技术路线在成本、效率等方面呈竞争态势。在图1的新型储能技术中,目前处于示范期的2种技术,有赖进一步验证,处于示范期至应用期之间的8种技术,面临应用扩展与商业验证的双重不确定性,推进风险极高,资金需求增加。至于已进入成熟期的2种技术,其规模化发展亟需资金赋能。
科技金融:驱动技术跃迁
我国大部分新型储能技术正从研发原型向商业化应用迈进,处于关键窗口期的企业,需以资金赋能技术研发。此时,资本市场应当展开战略布局,提供产业支持,推动技术筛选,帮助储能技术从“可用”向“能用”跃迁。
战略布局方面,资本市场可通过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天使投资基金等为储能企业提供良好孵化环境,而基金本身亦可借此提前卡位关键赛道。相关案例有湖北省长江创投基金对双登集团储能锂电项目的投资、产业龙头企业通鼎互联对固态电池公司屹锂科技的天使轮投资等(湖北省国资委,2023;通鼎互联,2025)。
产业支持方面,资本市场可通过多种科创类融资工具加速技术的示范与商业化应用。目前资本市场对储能企业提供的融资工具以早期风险投资、私募等股权类工具为主,以科创债务类工具为辅,但未来可望更多样化。
技术筛选方面,资本市场可通过市场化机制加速技术的优胜劣汰,推动资源向更具商业潜力的技术路线集中。在此,股权融资方可基于回报预期筛选成长型企业,债务融资方可通过科技资产评估调整融资门槛,促使储能企业聚焦可转化、可扩张的技术路径,加速实现商业闭环。
绿色金融:加速绿色扩张
在可再生能源相关的新型电力系统里,新型储能是关键“调节器”,其发展规模直接决定我国能源系统的含“绿”量。此时,资本市场可通过绿色金融工具引导资金精准投入新型储能企业或项目,加速新型储能技术从“能用”到“广用”的规模化扩张。
在新型储能领域,资本市场可为终端部署落地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以应对高昂的采购与实施费用。目前这方面的融资工具以绿色贷款与绿色债券为主,中国农业银行为临港绿创公司智算中心储能项目提供的绿色评价挂钩贷款为一例(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2025)。此外,绿色融资租赁渐受关注,企业以租赁方式取得储能设备,减少采购资金压力、降低资金占用成本。相关案例有中信金租与国电投、隆基绿能合作的600兆瓦“光伏+储能”项目,中信金租前置向隆基绿能付款,由国电投分期支付租金(张琼斯,2022)。
资本市场也可通过绿色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帮助企业快速回笼资金、提升资本周转效率,以应对储能项目较长的投资回报周期。相关案例有中航租赁与平安资管发行的“绿色资产支持专项计划”ABS,底层资产为中航租赁的储能发电等清洁能源资产,发行规模为7.26亿元(中航租赁与平安资管,2024)。
此外,资本市场也可通过政策性绿色基金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市场化资本参与,缓解终端市场不成熟带来的融资障碍。相关案例有美克生能源,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在这家储能企业的D轮融资中领投,吸引了市场化资本的跟投(上海市松江区政府,2024)。
科技金融早投早育,绿色金融接棒放大
科技金融与绿色金融各有侧重,但可形成前后衔接、互为补充的协同格局。科技金融关乎金融赋能科技创新,强调技术风险的识别与分散,适用于早期技术的战略性培育。绿色金融的重点为绿色资金赋能,更关注气候风险与环境绩效,适用于已完成技术验证的领域,以扩大市场渗透力。事实上,我国新型储能领域是这个接力机制的表征,储能企业前期仰赖科技金融支持技术成长,后期引入绿色金融共同发力,从而推动绿色资产落地与规模化扩张,见表1。
注:*已上市企业的“融资方式”仅针对储能项目的额外融资。CVC为企业风险资本,VC为风险资本,PE为私募股权。
对处于早期发展的新型储能技术领域,资本市场通过科技金融,可采用“股债联动”的方式,以多元化资金推动技术发展,相关特征有三。一是资金来源覆盖政府、产业和市场三类,其中,公共资本发挥引导作用,产业资本推动技术验证与应用,市场化风险资本加速技术筛选,表明于卫蓝新能源、中储国能、泓慧能源等案例(国科创投,2022a,2022b;国投创业,2020)。二是产业资本的角色重要,龙头企业常提供终端应用场景与产业链资源支持,更以“首购者”角色完成商业闭环验证。例如,卫蓝新能源同时获得三峡、小米、蔚来等下游客户与天齐锂业等上游供应商的投资,以加速技术验证与成长(三峡资本,2022;叶玲珍,2023)。三是科创类债务融资逐渐崛起,大连融科获得交通银行专项科技贷款为一例,以落实其电池产业化项目(新华网,2024)。
对处于中后期的新型储能技术领域,资本市场通过绿色金融,对商业化项目给予融资支持,推动技术的落地与扩张。例如,中国天楹将已在海外完成示范项目验证的重力储能技术引入国内,在江苏如东建造国内首个商业化规模项目,公司通过绿色科技创新债券募得1亿元,以推动储能与海上风电等绿色应用(南通市政府,2024)。又例如,宁德时代与可胜技术分别以绿色债券与绿色贷款融资,支持锂电与熔盐储热技术的规模化复制(上海清算所,2024;浙商银行,2025)。
总体而言,科技金融与绿色金融的前后接力互补不仅助推了新型储能各技术路线的发展与扩张,也加速了“技术-资本-产业”的良性循环。以目前最为成熟的锂电技术为例,它始于科技金融在电动车领域的科创布局,近年经由绿色金融的合力助推,将在储能领域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锂电率先实现商业闭环并打开终端市场,为投资者建立可预期的现金流模型,增强市场对新型储能的信心,并带动其他早期储能技术形成正向溢出。
展望未来
近年来,科技金融与绿色金融在新型储能发展中形成清晰的接力路径。科技金融通过“早投早育”,以高容错率与多元资本支持技术从原型期走向商业验证,绿色金融以“低息放大”,在技术验证后以多样化金融工具推动其终端落地与规模化扩张。两者前后衔接,共同构建推动新型储能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通过资本市场,这个金融协同机制未来的发展空间广阔,以下为几点展望。
首先,资本市场应进一步强化对早期技术的融资支持。资本市场须对原型期或示范早期的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其中,政府可加大引导资金首轮出资比例,引导更多产业资本提前占位。同时,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科创债等工具的潜力,拓展其在新型储能领域的适用场景,并通过产业增信等模式,降低中小科创企业的融资难度,以加快储能产业链的发展。
其次,金融监管机构应加速发展绿色金融标准。当前我国各领域的绿色金融标准开发进度不一,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领域比较成熟,绿色融资租赁、绿色资产证券化等领域相对落后,其绿色属性的认定有待进一步规范。未来应当加快绿色标准的横向扩展,建立覆盖多元工具的统一分类体系和信息披露机制,提升项目可比性与透明度,以利扩大绿色融资规模。
第三,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电力市场机制。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其经济价值高度依赖电价机制的合理性与市场结构的成熟度。未来,在现货市场深化、辅助服务市场化、容量市场试点等多重改革推动下,储能收益结构将更加明晰。通过建立长期、可预期的收益模型,资本的风险定价依据才会更明确,储能项目的投资意愿也才会提升。
最后,我国资本市场应当努力探索科技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联动模式,形成更具影响力的“中国方案”。在政府引导、市场化机制与产业资本主导的协同推动下,我国新型储能已初步走通“技术-资本-产业”的正向循环路径。这一路径可助力新型储能领域的发展,亦可推广应用于其他绿色科创领域。未来,中国应当依托这一领先经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与跨境绿色融资机制建设,拓展全球绿色治理的话语权与制度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Z]. 2025.
2.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改委等,2022). 关于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Z]. 2022.
3. 国科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国科创投). CASFOF Portfolio|卫蓝新能源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EB/OL]. (2022a‑8‑11) [2025‑7‑12]. https://www.casvc.com/news/mujijinxinwen/159.html.
4. 国科创投. CASFOF Portfolio|中科物栖、中储国能、中科亿海微、中科富海等项目完成融资[EB/OL]. (2022b‑7‑08) [2025‑7‑12]. https://casvc.com/news/mujijinxinwen/148.html.
5. 国投创业. 国投创业投资企业融云科技、泓慧能源 荣膺“创客北京2020”企业百强项目[EB/OL]. (2020‑11‑16) [2025‑7‑12]. https://sdicvc.com/gtcytz/xwzx/gsdt/webinfo/2020/11/160552196972758571.htm.
6.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能源局、国家消防救援局等八部门(工信部等八部门). 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Z]. 2025.
7. 湖北省国资委. 以“资本链+产业链”带动重大项目落地襄阳[EB/OL]. (2023-08-02) [2025-07-12]. https://gzw.hubei.gov.cn/fbjd/gzdt/fz/202308/t20230802_4779116.shtml.
8. 南通市人民政府. 全国首单民企蓝色科创债发行[EB/OL]. (2024-04-29) [2025-07-12]. https://www.nantong.gov.cn/ntsrmzf/ntxw/content/bd44b02e-6f5f-4a9d-a23b-b1afa0c59881.html.
9. 上海清算所.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2022年度第一期绿色中期票据募集资金使用和绿色项目进展情况的公告[OB/EL]. (2024-8-14) [2025-7-12]. https://www.shclearing.com.cn/xxpl/zdsxjqt/202408/t20240814_1462667.html.
10. 三峡资本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盘点2022|产融结合 以融强产 在聚焦主责主业中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格局[EB/OL]. (2023-01-03) [2025-7-12]. https://www.tgchc.com.cn/tgc/xwzx18/2024081014520951866/index.html.
11. 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农行上海市分行:做深做实绿色金融大文章,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EB/OL]. (2025‑05‑29) [2025‑07‑12]. https://jrj.sh.gov.cn/YX180/20250529/a247d7f2dfe3401193dfe23e272a2eda.html.
12. 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 美克生能源再获数亿元融资[EB/OL]. (2024‑03‑13)[2025‑07‑12]. https://www.songjiang.gov.cn/xwzx/001001/20240313/c1b492ba-e416-4584-aacb-5ddedccf47c4.html.
13. 通鼎互联. 通鼎互联2024年年度报告[R]. 苏州:通鼎互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2025.
14. 新华网.中信银行大连分行为融科储能定制化支持9亿元信用贷款[EB/OL]. (2024‑11‑19) [2025‑07‑12]. http://www.news.cn/money/20241119/7f3117ae29574a8da77546f75b54e6ac/c.html.
15. 叶玲珍. 普利特与卫蓝新能源签署协议 双方将携手布局固态电池领域[EB/OL]. 证券时报网,(2023‑12‑12)[2025‑07‑12]. https://www.stcn.com/article/detail/1062924.html.
16. 浙商银行. 浙商银行2024年可持续报告[R]. 2025.
17. 张琼斯. 中信金租党委书记、董事长刘红华:打造全产品、深触角的绿色租赁竞争优势[OB/OL]. 中国证券网,(2022‑12‑14)[2025‑7‑12]. https://news.cnstock.com/news,bwkx-202212-4993699.htm.
18. 中国证监会. 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Z]. 2025.
19.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2023[R].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23.
20. 中航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中航租赁)、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平安资管). 中航租赁2024年第1期绿色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可续发型)[EB/OL]. 上海证券交易所,(2024 -06-26 )[2025‑07‑12]. https://bond.sse.com.cn/bridge/information/index_detail.shtml?bound_id=44491.
(邱慈观,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可持续金融学科发展专项基金学术主任;李小千,可持续金融学科发展专项基金研究专员。)
来源:北大金融评论, 2025Q3
来源:文/ 邱慈观、李小千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nbdnews.com/post/5140.html发布于 2025-11-12 17:09:2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