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外资投资汉堡王背后的策略,8个月转手赚两亿的商业游戏揭秘。

访客 2025-11-13 16:47:19 34972 抢沙发
汉堡王外资交易引发关注,短短八个月转手赚得两亿美元,外界纷纷猜测外资的真实意图,究竟是在追求短期高额回报,还是布局长远市场战略?这一交易背后可能涉及外资对快餐行业的深度布局和战略调整,具体动机和长远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文 | 餐观局,作者|局哥01

看了一堆汉堡王和星巴克“卖身”的标题党新闻后,我都快笑死了。

外资投资汉堡王背后的策略,8个月转手赚两亿的商业游戏揭秘。

一周之内,两条重磅:11月4号星巴克宣布把中国业务60%股权卖给博裕资本;11月10号汉堡王把83%股权卖给CPE源峰。

然后一堆媒体开始喊"外资餐饮大败退""洋品牌水土不服"。

我看完这些标题,又看了看交易细节,我感觉我又行了。

这哪是败退,这明明是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继续赚钱。

星巴克一次性套现40亿美元,手里还握着40%股权,未来十年以上每年躺着收品牌授权费,加起来总价值超过130亿美元。

汉堡王拿走3.5亿美元,保留17%股权,还签了20年的品牌授权协议。

你们说这是败退?

这是完美退出好吧。

02

先别急着喊口号,咱们算笔账。

以星巴克为例,很多人觉得它把控股权卖了,是不是混不下去了?

朋友,你想多了。

星巴克在中国目前8000家店,2025财年全年营收31亿美元。

听起来不错对吧?

但你得知道,这31亿美元是怎么赚来的——门店租金、人力成本、供应链投入、营销费用,全是钱。

更要命的是,星巴克还得跟瑞幸死磕。瑞幸现在27000家店了,年底冲刺30000家,而且价格比星巴克便宜一半还拐弯。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星巴克在中国每开一家店,都要跟本土品牌血拼,不想被淘汰,利润只能越来越薄。

那现在这个交易是怎么玩的?

博裕资本花40亿美元买走60%股权,星巴克拿到40亿现金,还保留40%股权(估值52亿美元),然后每年还能收品牌授权费和技术服务费。

总价值超过130亿美元。

你算算这笔账:

方案A(继续自己干)投入巨大,利润越来越薄,还要跟本土品牌拼到底; 方案B(卖掉控股权)一次性套现40亿美元,保留40%股权躺着分红,还能每年收授权费。

傻子都知道选哪个。

更骚的是,星巴克在官宣里还说:"我们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将继续作为品牌和知识产权的所有者。"

翻译一下就是:我把店卖给你了,但招牌是我的,你得继续给我交租。

这不是败退,这是转脸当起了包租婆。

03

可能有人会说,那是星巴克特殊情况,其他品牌呢?

咱们再看看汉堡王。

汉堡王这几年在中国其实挺惨的,从2012年开始把特许经营权给了土耳其的TFI集团,结果这帮人没经营好,去年门店净减少100多家。

今年2月份,汉堡王母公司RBI花了1.58亿美元把经营权收回来,自己直接管了8个月。

然后11月10号,转手就以3.5亿美元的初始投入,把83%股权卖给了CPE源峰。

你看这个操作——2月份花1.58亿美元收回来;11月份以3.5亿美元卖出去(还保留17%股权);中间8个月自己直营,顺便把烂摊子收拾了一下。

CPE源峰接手后,拿到20年独家开发权,未来要承担所有扩张成本、营销费用、运营风险。

而RBI呢?保留17%股权,躺着分红,还能每年收20年的品牌授权费。

这就好像你开了个煎饼摊,十年赚了500万,现在有人出800万要买你的摊位,你是傻了才不卖。

关键是卖完之后,你每天还能从这个煎饼摊收"品牌使用费",而且是永久的。

谁是聪明人?那个卖煎饼摊的。

04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局哥:那中国资本为啥要接盘?

这就得说说为什么博裕、CPE这些公司愿意花大价钱买。

首先,他们不傻。

外资投资汉堡王背后的策略,8个月转手赚两亿的商业游戏揭秘。

博裕资本是啥来头?投过SKP、蜜雪冰城、华润饮料,管理规模超过345亿人民币。CPE源峰投过蜜雪冰城、泡泡玛特、老铺黄金。

这两个金主爸爸都是玩消费零售的老手。

他们看到的是什么?

外资品牌在中国最大的问题,不是产品不行,是效率太老外风格了。

星巴克总部在西雅图,想在中国推个新品、开个店,层层审批,慢到让人怀疑人生。等你审批完了,瑞幸已经开了三百家店了。

还有下沉市场。外资习惯了一、二线城市的高大上打法,但中国真正的增量在三四五线。

你让一个西雅图的老外去理解河南县城消费者要什么?不现实。

更要命的是成本结构。星巴克一家店200平米起步,装修豪华,人工成本高。

但现在中国需要的是40-120平米的"小而美"店型,快速开店、快速回本。

外资的体系在面对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市场环境,“体重”跟他们的身材一样,太胖了,转不过弯来。

而中国资本呢?

博裕能搞定商场位置、地产资源,CPE投过一堆连锁品牌,知道怎么快速开店。更重要的是,董事会在国内,不用跨国汇报,今天开会明天就能拍板。

蜜雪冰城能开5万多家店,靠的就是懂三四五六七八线城市消费者要什么。这些资本手里有这套打法。

所以博裕绝对是高手,算好了接手8000家店,三年干到20000家,虽然要给星巴克分成,但规模上来了,这生意还是能做。

速度就是钱。

05

说了这么多,该说说那些喊"外资大败退"的人了。

大家都觉得外资跑了,中国品牌赢了,民族自信心爆棚。

但你仔细想象一个画面——星巴克拿走40亿美元现金,还有52亿美元的股权,未来每年躺着收授权费。博裕花40亿接盘,还得承担所有经营风险,赚的钱还要分给星巴克一份。

汉堡王拿走3.5亿美元,CPE还要签20年长期饭票,每年给人家交授权费。

最骚的是,这些外资品牌一边收钱一边说:"我们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将继续深耕中国。"

你说,到底谁赢了?

这不是外卖败退,是他们的商业模式升级了。

从"重资产直营"升级到"轻资产授权",从"自己开店赚利润"升级到"让别人开店收租金"。

麦当劳2017年就这么干了,把中国业务80%股权卖给中信资本和凯雷投资,价格20.8亿美元。

结果呢?麦当劳中国从2500家店直接干到超7000家店,决策效率提升,下沉市场爆发,反而活得更滋润了。

可口可乐的装瓶厂早就卖给中粮了,人家只负责提供配方和品牌授权,躺着收钱。

这才是跨国公司的终极形态:不只能开店,还能随时收租。

至于那些说"水土不服"的,局哥只能说,人家是不想服水土了,因为发现有更舒服的赚钱方式。

所以你以为人家不懂中国市场?人家懂,而且懂得很清楚——中国市场太卷了,与其自己下场厮杀,不如把经营权交给本地人,自己当裁判收授权费。

哈根达斯客流量双位数下滑,通用磨坊考虑卖掉中国业务,估值数亿美元。

必胜客全球启动战略评估,Yum! Brands的CEO说得很直白:"必胜客需要采取额外措施来实现全部价值,这可能在我们之外能更好地执行。"

翻译一下:这生意我干不好,但不代表别人干不好。我不如把它卖给能干好的人,然后我收授权费。

商业就是这么现实。

没有什么民族情怀,没有什么战略撤退,只有一个朴素的真理:谁能赚到钱,生意就给谁做。

现在这个阶段,外资品牌发现自己在中国赚钱越来越难,但他们的品牌还值钱,那最优解就是把品牌卖出去,自己转型做"品牌+技术输出"。

中国资本觉得自己懂本土市场,能把这些品牌做大做强,那就花钱买下来。

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nbdnews.com/post/5216.html发布于 2025-11-13 16:47:1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497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