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卖企业在巴西的救世主叙事,从出海到封神之路
中国外卖企业在巴西的“救世主”叙事,描述了从初次出海到最终“封神”的历程,这些企业在异国他乡面临着诸多挑战,但通过不懈努力和创新策略,逐渐赢得了当地市场的认可,它们不仅提供了便捷的外卖服务,还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巴西人的生活方式,这段摘要简洁明了地概括了中国外卖企业在巴西的成就和影响。
文 | 文叙人间
在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的街头,身穿红色制服的iFood骑手大军如同奔腾的血液,构成了这座城市流动的景观。iFood占据着超过80%的绝对垄断份额,如同一座“红色围城”,将商家、骑手与消费者尽数困在其中。
商家在25%至30%的高额佣金下艰难喘息;消费者忍受着高昂的配送费和有限的选择;而庞大的骑手群体,则在不透明的算法压榨下,发起了震惊全国的“Breque dos Apps”大罢工。
当反垄断机构CADE的介入也难以撼动这座围城时,从骑手到民众、从挑战者Rappi到iFood自身——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东方。
这套被验证为全球外卖“终极形态”的运营模式正被引入巴西。吊诡的是,被iFood压迫的骑手与民众,为何会将同样以“算法”闻名的中国模式奉为“救赎者”?
高达80%的“围墙”,困住的是三方的利益
巴西的外卖市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比中国“内卷”更早结束战斗的市场。iFood背靠Movile集团,以及其后的Prosus和Just Eat Takeaway等全球资本巨鳄在巴西展开了一场教科书式的“闪电战”。
通过巨额补贴、激进的市场扩张以及关键性的并购,2022年便彻底击败并迫使Uber Eats退出巴西送餐市场,iFood迅速建立起了一个难以逾越的“红色帝国”。
根据巴西反垄断机构(CADE)的数据,iFood在巴西外卖市场的份额常年稳定在83%至86%之间。这种“一家独大”的格局,远超中国“两强争霸”的态势。当市场上缺乏有意义的竞争时,网络效应和规模优势就演变成了垄断者的“围墙”。
iFood手握数千万用户和数十万活跃商家,任何新进入者都难以撼动其根基。商家和用户被高度锁定,iFood得以从“市场开拓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开始肆无忌惮地“收租”。
首先是商家。iFood对餐厅收取的标准佣金高达23%至27%,如果商家选择使用iFood的配送服务佣金比例还会进一步攀升至30%以上。对于利润本就微薄的餐饮业而言,这无异于“数字税”。
巴西的餐厅老板们陷入了“要么上平台被高额抽血,要么不上平台等死”的经典两难。这种高佣金模式,极大地扼杀了商家的创新和品质提升动力,也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其次是消费者。在缺乏竞争的环境下,消费者是“被动接受者”。他们不仅要承担被高佣金抬升的餐品价格,还要支付不菲的配送费。更重要的是,垄断导致服务创新的“惰性”,iFood在坐拥霸权后,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推动更极致的效率革命和品类扩张。
最后,也是最激烈的矛盾点——骑手。巴西拥有约150万名活跃在各类App上的零工。iFood的算法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黑箱”。2020年和2021年,巴西爆发了数次名为“Breque dos Apps”的全国性骑手大罢工。
骑手们关闭App,涌上街头,抗议iFood等平台计费不透明、配送单价过低,以及零劳动保障与不合理的惩罚机制。可以说iFood的“围墙”,建立在这群庞大、愤怒却又高度依赖平台的骑手之上。
“中国算法”成为“回家的诱惑”
垄断之害,监管者早已洞悉。巴西反垄断机构CADE近年来对iFood进行了一系列严格的调查。其核心指控在于iFood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特别是通过与麦当劳、汉堡王等大型连锁餐厅签订“排他性协议”阻止这些关键商户流向Rappi等竞争对手。
2023年,CADE作出最终裁决:禁止iFood与连锁餐厅签订新的排他性协议,并对其现有独家合同的比例和期限做出了严格限制。这一裁决被视为“破局”的希望,旨在为Rappi等幸存的挑战者撕开一道“围墙”的口子。
然而,市场普遍认为,监管的效用是有限的。iFood的霸权,不仅建立在“合同锁定”上,更建立在庞大的用户心智、数据壁垒和技术惯性上。CADE可以砸开“合同之锁”,却难以撼动iFood的“生态之墙”。巴西外卖的根本困局依然未解。
在iFood的垄断困局难解之时,“中国解法”开始作为一种“理想模型”在巴西被反复提及。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对“中国算法”最渴求的,恰恰是那些正在抗议iFood算法的巴西骑手。
巴西骑手抗议的不是“算法”本身,而是iFood当下这种“不透明、不公平、低效率”的“坏算法”。骑手们的核心诉求之一是“提高单价”和“计费透明”。而在他们的认知中,“中国解法”下的算法,是“好算法”的代名词。
首先,是无与伦比的订单密度。中国外卖市场的高渗透率和高频次,意味着骑手在单位时间内可以接到更多的订单。巴西骑手渴望的是中国模式下的“高单量”,这是提升总收入的基础。
其次,是智能调度的“公平性”。iFood的派单机制被骑手诟病存在“区域歧视”和“人为偏袒”。而“中国算法”基于AI和大数据,实现全自动“智能派单”和“合并派单”,在骑手看来,这代表着一种“机器的公平”,减少了人为干预,让赚钱变得“多劳多得”。
最后,是路径规划的“高效性”。“中国解法”中的“供需热力图”、“智能路径规划”能极大减少骑手的“空驶率”,提升配送效率。
因此,巴西骑手奉为“救赎者”的,不是某个中国公司,而是“中国算法”所代表的“更科学的赚钱方式”。他们希望引入这套高效体系,来摆脱iFood当前粗放算法的压榨。
“师华长技”以制“巴”
巴西民众对“中国解法”的期盼,则更为直接:他们“苦高价外卖久矣”。iFood的模式虽然庞大,但在生态丰富性上,与中国头部的“超级App”相比,仍有代差。
其核心业务依然高度集中于“餐饮外卖”。而“中国解法”的精髓,早已从“送餐”进化到了“即时零售”即“万物到家”。
当巴西民众还在为一单等待40分钟、支付高额配送费的披萨而纠结时,中国模式所呈现的“未来生活”是:30分钟内,不仅餐食可达,超市杂货、药品、咖啡、生鲜、电子产品均可送达。
这种“即时万物”生态的基石,正是“中国解法”通过极致的算法优化、高密度的运力网络,将单均履约成本压缩到了极低的水平。巴西民众渴望的,就是这套体系带来的“低配送费”和“全品类”便利。
他们期盼出现一个“巴西版美团”,来打破iFood在“高价送餐”领域的垄断。从行业层面看,“中国解法”对巴西市场,具备“技术降维打击”的潜力。中国外卖平台的竞争,早已进入“颗粒度”的比拼。
其运营精细化程度,达到了“分钟级”、“街道级”甚至“楼宇级”。平台不仅能精准预测未来15分钟某条街道的订单量,还能通过AI调度,动态平衡数万名骑手的负载和收入。此外,中国平台为商家提供的SaaS系统、数字化营销工具、供应链支持,也远超巴西同行的水平。
这套集AI调度、大数据运营、商家赋能、即时零售生态于一体的“中国解法”,是一个成熟的、经过亿万订单验证的“操作系统”。它一旦被iFood的挑战者成功复制和应用,将使其运营效率产生质的飞跃,极大威胁iFood的地位。
然而,故事的走向远比“屠龙少年”的剧本要复杂。巴西外卖困局的第一个转折点在于iFood自己,正是“中国解法”最积极、最强大的学习者。
iFood的高层和技术团队,早已将中国外卖平台特别是美团的模式奉为圭臬。面对CADE的反垄断压力和骑手的罢工,iFood非但没有“放权”,反而在利用“中国解法”加固自己的“巴西围墙”。
iFood大力投入AI和大数据,优化自身的算法调度系统,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它同样在大力发展“即时零售”,抢先布局“万物到家”赛道,不给Rappi留下生态位的超车空间。
这导致了一个极其讽刺的结果:“中国解法”非但没有成为打破垄断的“救赎者”,反而正在成为垄断者“师华长技”、巩固霸权的“新武器”。iFood正在用更高效的“中国算法”,更严密地控制商家和骑手,同时堵死挑战者的超车路线。
“水土不服”的劳工政治
更何况中国模式追求的内核是“极致效率”,其算法强控制、高强度激励、低社会保障是建立在中国特定的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结构之上的。而这套模式,与巴西当下公平、保障的社会诉求背道而驰。
巴西拥有拉美最强大的工会传统。在卢拉政府的推动下,为“零工经济”立法、保障骑手权益,已是巴西的“政治正确”。卢拉政府自2023年起,便成立专项工作组,强制iFood、Rappi等平台与骑手工会代表坐到谈判桌前,核心议题就是“将骑手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巴西骑手要的是“带保障的算法”,而“中国解法”提供的是“高效率的算法”。巴西骑手的“Breque dos Apps”运动,展现了极强的组织性和政治动员能力,这是“中国算法”从未遇到过的对手。
如果iFood或Rappi试图照搬“中国式”的强控制算法来追求极致效率,必将在巴西引发更激烈的社会对抗和法律制裁。
而且“中国解法”的落地,还受制于巴西“算法之外”的基础设施天花板。这些“基础设施”的短板,是“中国算法”这套“软件”无法单独解决的“硬件”制约。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nbdnews.com/post/5696.html发布于 2025-11-19 16:30:5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