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ED江湖

访客 2025-11-26 16:52:09 22821 抢沙发
ED江湖是一个涉及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的虚拟世界,涵盖了各种技术探讨、应用案例以及行业趋势等内容,在这个江湖中,人们分享经验、交流技术,共同推动电子数据交换领域的发展,从实际应用到前沿技术探索,ED江湖展现了数字化时代下的技术交流与共享的精神面貌。

文|锦缎

上市首日即暴涨145%,盘中更是一度创下年内港股医药新股涨幅纪录,低调的旺山旺水俨然成为港股市场中的一匹"黑马"。

之所以旺山旺水能有如此表现,其核心产品昂伟达®功不可没。今年7月8日,昂伟达®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作为一款具有全新化学结构的高活性、高选择性磷酸二酯酶5(PDE5)抑制剂,昂伟达®具备成为同类最佳(Best-in-Class)药物的潜力,甚至被誉为"国产超级伟哥"。

伴随"国产伟哥"的高调入场,冷门的ED赛道悄然被推至聚光灯下,一场围绕男性健康的百亿市场博弈正悄然升级。

01 难言之隐

上世纪90年代,辉瑞在研发心血管疾病药物时,意外发现其中一种名为西地那非的化合物对男性勃起功能有着显著改善作用。这一偶然发现,不仅催生了名为万艾可®的全球首款ED治疗药物,更揭开了庞大沉睡市场的冰山一角。

彼时,ED还是一个被严重忽视且讳莫如深的健康问题,众多患者因社会偏见与个人羞耻而选择沉默。然而销售数据不会说谎,万艾可®在1998年获批上市后,首年便创下了超10亿美元的销售额,人们才真正意识到男性健康领域蕴藏的巨大需求。

自此之后,西地那非不断迭代,用药便捷性、起效速度、持续时间及副作用控制上持续优化,并在3年内迅速登陆全球超100个国家。截至2024年,该药已为辉瑞累计贡献超400亿美元收入,常年占其总营收的3%-5%,成为经典产品之一。万艾可®的成功,让ED治疗从"难以启齿"转变为"公开消费",也让制药行业看到了一个充满潜力的蓝海市场。

据QYResearch数据,2024年全球ED药物市场规模约为63.4亿美元,预计到2031年将达到100.5亿美元,2025-2031年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7.0%。

在中国市场,由于传统观念中对ED的"病耻感",多数患者宁愿默默忍受也不愿公开购药,即便有需求也多通过非正规渠道解决,市场始终处于"有产品无规模"的隐性状态。直到近十年随着社会观念、消费渠道与产业生态的变革,才逐步完成从"隐性需求"到"公开消费"的觉醒,进而引发整个市场的重构。

相关数据显示,2019-2023年,中国抗ED药物行业规模已从42.8亿元快速增长到78.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6.5%,预计2024-2028年将从93.1亿元进一步增长至157亿元。

ED江湖

图:中国ED药物市场规模,来源:《2024年中国抗ED药物行业白皮书》

面对全球市场的巨大潜力,国际制药巨头迅速跟进。拜耳的伐地那非(艾力达®)与礼来的他达拉非(希爱力®)于2003年相继获FDA批准,成为全球第二、三款ED处方药,二者凭借作用机制与药代动力学差异,与万艾可®共同构筑起早期ED市场的"三足鼎立"格局。

在中国市场,万艾可®、艾力达®与希爱力®三大进口药曾一度占据约80%的市场份额,而一片原研药价格动辄超过百元,令多数普通患者望而却步。直到2014年,万艾可®专利到期,国产仿制药才集体涌入。

2014年10月,白云山宣布其首款西地那非仿制药——金戈®上市。与原研药相比,金戈®同剂量价格下降30%,单次用药剂量下降一半,综合来看患者单次用药金额仅为原研药的三分之一。九年间金戈®销量增长35倍,2023年销售额突破12亿元,终结了外资在ED市场的垄断。

不过,仿制药虽然从外资手中抢来了市场份额,但同时也让ED市场陷入同质化竞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7月,国内拿到西地那非批文的药企已超过50家,而拿到他达拉非批文的药企则有近80家。

激烈竞争直接引发了价格战,齐鲁制药将西地那非压至9.9元/片,万艾可®被迫腰斩降价至29.8元,昔日王者金戈®在2024年销量和销售额双双下滑。

02 差异化机会

随着ED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国产药企深刻意识到,单纯的仿制与价格战难以构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只有找准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与消费场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差异化,才能在百亿赛道中突围。

当前ED治疗药物以口服制剂为主,其中磷酸二酯酶5(PDE5)抑制剂是临床一线主流,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等经典品种均属此类,其核心机制是通过抑制环磷酸鸟苷水解维持阴茎海绵体充血。其他ED药物,因疗效并不明确,所以成为市场主流。

然而,传统PDE5抑制剂普遍存在起效滞后、需空腹服用、与酒精同服存在安全风险等痛点,且对老年人、肝肾功能不佳者的适配性不足,这些局限为后来者留下了追赶的空间。

旺山旺水的昂伟达®作为第二款国产ED创新药,与传统仿制药不同,其采用全新化学结构设计,是高活性、高选择性的PDE5抑制剂,具备"同类最佳"的潜力。

临床数据显示,该药最低有效剂量较同类PDE5抑制剂低2至80倍。高活性特性让患者以更小药量即可达到预期疗效,既提升了药物经济学效益,也降低了副作用风险。临床III 期试验中,头痛、消化不良等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地那非、他达拉非,且对其他PDE亚型抑制作用弱,未出现视觉异常、肌肉痛等关联副作用。

更受市场关注的是其"30分钟起效,可饮酒同服"的鲜明卖点。传统PDE5抑制剂在使用时常被建议避免饮酒,因为酒精可能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昂伟达的差异化优势完美适配即时性需求场景,打破了社交场景下的用药限制,精准匹配年轻消费群体的生活习惯。

当然看到ED市场差异化机会的并不仅有旺山旺水一家。悦康药业的枸橼酸爱地那非片(爱力士®)作为首款国产ED创新药,以"最快 15 分钟起效"的特性主打极速场景,上市后快速抢占细分市场。扬子江药业近期获批的盐酸妥诺达非片(泰妥妥®),凭借其高达90%的临床有效率引起了业界关注,尤其在针对重度ED患者群体中展现出治疗潜力。

差异化的产品设计,为国产创新药带来了破局的机会,这无疑是市场最看重的地方。

03 ED赛道的长期逻辑

国产药企差异化突围的核心,本质上是为了迎合ED赛道长期发展逻辑的变革。

随着社会观念革新、消费场景扩容与医疗需求升级,ED赛道的市场场景已从单纯治疗"疾病"的"药品",向满足多元需求的"消费医疗产品"转变。这一转变类似于GLP-1药物从降糖药向减肥产品的转变,重塑了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与发展路径。

这种转变是需求端与供给端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需求端,消费群体的年轻化是推动转变的关键,《2024年中国抗ED药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1岁至30岁的年轻患者占比达到了38.03%。年轻患者与传统慢性病患者的消费心理截然不同,他们更注重生活品质,更愿意为即时效果付费,同时对隐私和便捷性要求更高。这一群体让ED治疗从"被动就医"变为"主动消费",也促使产品必须兼顾疗效与用户体验。

在供给端,我国ED药物最主要的销售市场是零售终端,其中实体药店占比71.6%,医药电商占比27.45%,合计占比超过99%。这意味着ED药物已经主要脱离了医院处方体系,成为消费者可自主选择的商品。线上平台的迅猛发展为抗ED药物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其便捷性和隐私保护优势,使得消费者能够更轻松地获取所需药物。

随着赛道属性的转变,ED市场的竞争焦点已不再局限于药物成分本身,而是扩展到营销模式、剂型创新、适应症拓展与生态布局等多维度。

在营销模式上,首先需要打破万艾可®长期积累的品牌认知优势,国产药企需要跳出"药效比拼"的单一维度,通过场景化营销强化用户心智,比如昂伟达®绑定社交场景、爱力士®聚焦极速需求,用差异化卖点对冲原研药的品牌惯性。

剂型创新与适应症拓展将成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口服制剂已从普通片向口崩片、干混悬剂延伸,而英国制药公司Futura Medical推出的外用型抗ED凝胶Eroxon,将起效时间压缩至不到5分钟,从根本上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ED与多种慢性疾病存在密切关联,拓展适应症将进一步打破赛道边界。

尽管前景广阔,但ED赛道依然面临多重挑战。价格战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市场,随着入局者增多,低价竞争可能压缩创新药企的利润空间,影响研发投入的可持续性。安全层面,ED药物的消费属性可能引发滥用风险,而不良反应的舆情事件可能快速冲击品牌信任。市场层面,当前工作压力、家庭责任等因素与健康隐患共同导致了适龄人群性行为频率的下降,这一趋势可能影响整个行业长期需求的变化。

放眼未来,生态布局或将成为决胜关键,头部企业必须逐步脱离"卖药"的思维,转为通过整合线上问诊、健康科普、慢病管理等服务,构建全周期健康服务闭环。未来,成功的ED药企很可能不再是单一产品的供应商,而是男性健康综合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从"被动就医"转向"主动消费",ED药物属性正经历根本性转变。未来的ED赛道,属于那些能跳出传统制药逻辑、真正把握消费医疗本质,能够在产品体验与品牌心智上赢得用户的企业。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nbdnews.com/post/6127.html发布于 2025-11-26 16:52:0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282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