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麦肯锡AI报告,AI Agents启动企业占比达23%,扩展部署仍为少数派现象

访客 2025-11-26 17:22:03 24537 抢沙发
麦肯锡最新AI报告显示,尽管已有23%的企业开始部署AI Agents,但当前仍处于少数阶段,AI Agents的应用正在逐渐普及,但大多数企业仍在观望或初级阶段,报告指出,AI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更多的企业投入和积极探索,以实现更广泛的部署和更高效的应用,尽管面临挑战,但AI的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将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这一领域中来。

探讨“AI是否真的有用”“巨额投入是否会打了水漂”等当前热议的话题时,AI的采用率、效率提升作用、投资回报率等是极为关键的指标。

麦肯锡旗下专注于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的QuantumBlack于11月5日发布了最新报告《2025年人工智能的现状:智能体、创新和转型》(The State of AI in 2025: Agents,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通过今年6月至7月对全球105个国家,涵盖不同行业、规模企业、专业领域及资历层次的近2000名受访者的调研,揭示了AI在企业层面的应用进度。

报告的核心发现是:

  1. 大多数组织仍处于试验或试点阶段: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组织尚未开始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推广AI。
  2. 对AI Agent的浓厚兴趣: 6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组织至少正在尝试使用AI Agent。
  3. AI影响的积极领先指标:受访者报告称,AI在应用案例层面带来了成本和收入方面的收益,64%的受访者表示人工智能正在助力他们的创新。然而,仅有39%的受访者表示人工智能对企业层面的息税前利润 (EBIT) 产生了影响。
  4. 高绩效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来推动增长、创新和降低成本: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公司将效率作为人工智能计划的目标,但从人工智能中获得最大价值的公司通常会将增长或创新作为额外的目标。
  5. 重新设计工作流程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一半的人工智能高绩效企业打算利用人工智能来改造其业务,而大多数企业都在重新设计工作流程。
  6. 对就业影响的不同看法:受访者对AI在未来一年对其所在机构整体员工规模的影响预期各不相同:32%的人预计会减少,43%的人预计不会改变,13%的人预计会增加。
以下是我们从这份报告中发现关键调研结果: 企业用上了AI,但大多处于试验或试点阶段

报告开篇即指出,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表示其所在机构正在应用AI技术。其中88%的受访者表示,其机构在至少一个业务职能中已实现AI技术的使用日常化,这一比例较去年高了10%。此外,几乎所有行业的AI使用量均呈上升趋势。IT、营销和销售在近八年来都始终是最常采用AI的业务部门,而知识管理领域的加速应用则成为了近期的亮点。

麦肯锡AI报告,AI Agents启动企业占比达23%,扩展部署仍为少数派现象

图片经AI翻译(原图来自The State of AI in 2025: Agents,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在具体场景上,受访者普遍表示信息采集、处理与交付(主要是通过与AI对话完成)是最常使用AI的场景。撰写文案、构思创意、呈现内容等营销支持工作,和客服自动化方面也较多使用AI。

企业对AI agent的兴趣尤其高,报告显示,62%的受访者表示其所在机构已经使用或正在尝试使用AI agent。IT和知识管理领域是使用AI agent最积极的领域,其中IT服务台管理和知识管理深度研究等应用场景迅速发展。按行业划分,agent在科技、媒体和医疗健康领域应用最为广泛。

不过,总得来说,多数企业尚处于规模化应用的初期或试点阶段,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其所在企业尚未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广AI应用。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在企业层面的价值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即使是企业热情度最高的AI agent,其应用也尚未普及,多数企业仅在一两个职能中使用。

麦肯锡的高级分析师迈克尔·邱(Michael Chui)表示,agent一直是公众和行业关注的焦点所在,但目前在企业应用层面的普及仍显不足。这种差距凸显出了“技术炒作周期”中展现的巨大潜力与现实应用之间的落差。他提示,要真正做好agent,必须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

实际上,麦肯锡报告得出的结论已经比此前8月MIT发布、随即引发高度关注的报告要显得更为乐观了。当时MIT的报告称95%的公司在AI上大笔投资却无法获得任何回报,因为目前很少有公司能够成功将AI整合进其核心业务。

顶尖人才、大型企业将凭AI拉开差距

虽然多数企业仅仅只是拿AI当作工具,能通过AI重构工作流程的少之又少。但看起来,在真正让AI融入企业血液,规模化应用并重塑自身方面,以往被认为“船大难掉头”的大型企业已经取得了领先。

根据报告,在营收超过50亿美元的企业中,近半数受访者称公司已达到了AI应用的扩展阶段,而在收入低于1亿美元的企业中,这一比例仅为29%。
麦肯锡AI报告,AI Agents启动企业占比达23%,扩展部署仍为少数派现象

图片经AI翻译(原图来自The State of AI in 2025: Agents,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麦肯锡高级合伙人亚历克斯·辛格拉(Alex Singla)表示,在与企业的合作和调研中,项目团队发现,规模最大的企业通常更具备投资AI以加速发展的实力。那些通过AI实现了利润增长的企业,也往往在规模化方面走得更远。现在,所有企业领导者都希望提升公司效率,但真正的成效体现在领导者能否借助技术创新实现突破上。

这就涉及到了前文提及的AI的能效提升效果和投资回报率问题。报告显示,64%的受访者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推动其创新,但仅有39%的受访者称AI提升了企业利润。对于AI的效用,80%的受访者表示提升效率是使用AI的核心目标,而那些大型公司、顶尖企业也尤其关心AI在增长和创新方面的助益。此外,不少受访者表示,他们已经从一单条线的AI应用案例中看到了成本效益,尤其是在软件工程、制造和IT领域。

不只是大型公司,对于顶尖的高绩效人才、组织来说,AI也是其与平均水平全方位拉开差距的机会所在。

报告显示,AI领域顶尖人才表示其所在机构计划运用AI实现业务转型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三倍以上。相较于普通员工,高绩效员工也更期待所在机构运用AI实现全企业范围的变革性升级。这些高绩效者并非仅将AI视为增效工具,而更多着眼于AI带来的转型与增长。

报告称,他们更敢于从根本上重新设计核心工作流程,并将AI应用拓展至营销、战略、产品研发等多个职能。此外,通过建立严格的输出验证流程等最佳实践,他们还能确保AI应用的可靠性与价值实现。正是这种“转型雄心”与“系统化能力”的结合,顶尖人才很可能利用AI让自己更快地脱颖而出。

“顶尖人才最突出的特质在于其远大抱负”,麦肯锡合伙人塔拉·巴拉克里希南(Tara Balakrishnan)总结称。她还表示,虽然企业往往以成本优先的思维看待AI,但最终,激发增长与创新,实现可持续的生产力提升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多数研究显示,AI尚未明显冲击就业

AI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不过,麦肯锡的报告指出,多数受访者表示,过去一年使用AI几乎未对其所在机构的员工数量形成直接影响。

在对未来的预期上,认为未来一年其所在机构的员工总数将基本维持不变的受访者同样占多数。

不过,相较于去年,还是有更多受访者预计变化即将发生,约30%认为明年将会出现AI导致的裁员。

报告指出,相较于小型企业,大型企业的员工更可能预期到AI导致的人员规模缩减;而越是在AI领域发展领先的企业,其员工更可能预见到人员的显著变化——无论是裁员还是增员。报告显示,在客服、供应链管理、软件工程与市场营销岗位上,更多受访者预期员工人数会减少。与之相对的,同样有更多受访者认为软件工程(以及IT)岗位未来可能会增员。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高级合伙人兼研究院主任拉雷娜·叶(Lareina Yee)表示,理赔专员、数字营销人员、财富管理师等条线对AI的需求明显变多,而软件工程师和数据工程师仍是当前最抢手的岗位。她还表示,大型企业尤其愿意招聘能整合、建模并实现数据产业化的专业人才,相关AI专岗的录用概率是其他岗位的两倍。

麦肯锡的结论与此前高盛、兰德等的调研报告较为一致。

10月末高盛发布的一篇基于调查问卷的报告显示,89%的企业都未因应用AI而裁员,不过,该机构预计明年AI会导致员工人数下降4%,未来三年累计降幅可能达到11%,但其中很多是通过停止新的招聘来实现。报告还指出,金融、制造业、医疗行业的裁员压力更大,客服、行政、运营等岗位更加危险。

兰德则在一项有关AI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中提到,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商业实践的进程较为缓慢,在运输和仓储行业,AI采用率仅2%,即使在被认为广泛应用AI的金融业,采用率也只有10%。在这种情况下,至少目前AI还不会带来大规模裁员,甚至有可能通过创造一些新的岗位来促进就业。不过,兰德公司的研究也提到,AI对就业的影响,最终取决于人工智能能够取代和创造多少任务,在这方面,技术的进步也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总得来说,麦肯锡的研究认为AI在企业层面的应用目前只在部分业务领域能见到明显成效,尚未实现全企业范围的经济效益。但报告也提到,表现最突出的企业已经指明了方向:将AI视为组织变革的催化剂,通过流程再造与创新加速实现转型,将为企业开辟价值创造的新路径,构建起在AI时代的竞争优势。(作者|胡珈萌,编辑|李程程)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nbdnews.com/post/6133.html发布于 2025-11-26 17:22:03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4537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