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白石为何甘为三人之走狗?
齐白石为何甘为三人的“走狗”,原因在于他对艺术的无尽追求和对这三位人物的深深敬仰,他视他们为艺术道路上的引路人,通过跟随学习,得以提升自我艺术造诣,他尊重他们的艺术理念与成就,愿意追随其步伐,以此实现自身艺术追求与突破,这种“走狗”身份,实际上是齐白石对艺术执着追求的体现。
"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近现代艺术大师齐白石(1864年—1957年)这首作于20世纪20年代的诗作,道出了他对三位徐渭、八大山人与吴昌硕前贤的无限敬仰之情。
澎湃新闻获悉,"三家门下转轮来——齐白石与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展览9月9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对外展出,展现了中国艺术传承有绪与生生不息的创造活力。
据北京画院介绍,这一筹备极久的展览由北京画院、八大山人纪念馆、西泠印社联合主办,联合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十余家国内重量级文博单位,历时数年筹备,以齐白石对三家的致敬与师学为轴,展出了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作品70余件套,以“百代同辉”“萍翁造化”“缶庐铁笔”“青藤雪个”四个单元,展出徐渭《杂花图》《竹石水仙图》、八大山人《双鹊大石图》《椿鹿图》、吴昌硕《临八大山人鹿图》《设色梅花》、齐白石《墨牡丹》《红梅图》等代表作,以及齐白石临摹八大山人的珍贵作品,这些作品共同勾勒出中国大写意花鸟画从徐渭的泼墨,到八大的凝练,再到吴昌硕的金石气,最终由齐白石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的完整脉络。
齐白石(1864年—1957年)
转轮门下:齐白石的艺术渊源与师承轨迹
"青藤雪个远凡胎”这一诗句,清晰表达了齐白石对于徐渭、八大山人等前辈大师的崇拜,体现了他对传统深刻的敬畏之心与学习态度。齐白石的绘画广收博取,尤其对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三家一直心摹手追。
据介绍,齐白石最早接触明代徐渭画作是在37岁时,在朋友家中见到徐渭的大写意作品,被其奔放的笔墨震撼不已。他在《白石老人自述》中回忆道:“真是大刀阔斧,笔飞墨舞,我见了,真是又爱又怕。”这种既敬畏又向往的矛盾心理,贯穿了齐白石对徐渭艺术的整个接受过程。
徐渭像
八大山人对齐白石的影响则更为具体而微。1917年齐白石避乱北上京师后,开始深入学习八大山人的冷逸画风。齐白石特别推崇八大山人“简少”的构图原则,曾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此八大山人深得之。”他在1919年的一幅鱼鸟图中题跋:“白石山翁素喜八大山人之作,每每观之,如对神明。”这种敬畏之心,促使齐白石在构图和笔墨上深入研习八大的减笔写意技法。
八大山人像局部
至于吴昌硕,则是齐白石同时代的前辈大家,二人虽未曾谋面,却有着深刻的艺术渊源。1920年,齐白石在市场上见到吴昌硕的画作,惊叹其“金石气”与“笔墨力”,自此开始研究吴昌硕以书法入画的技巧。陈师曾曾将齐白石的画作带给吴昌硕品评,吴昌硕评价道:"北方有人学我皮毛,竟成大名。"此话传到齐白石耳中,他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特意刻了一方"老夫也在皮毛类"的印章,以示对吴昌硕的尊敬和自己仍需努力的态度。
吴昌硕
齐白石对三位大师的学习并非简单模仿,而是经历了从“师古人”到“师造化”的转变过程。他在《白石诗草》中自陈:“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这种甘为“走狗”的谦卑态度,背后实则是齐白石强烈的艺术自主意识——通过对前辈大师的深入学习,最终走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杂花图(局部) 徐渭 1592年 30cm×401cm 纸本墨笔 荣宝斋藏
墨牡丹 齐白石 1955年 51cm×43.5cm 纸本墨笔 中国美术馆藏
双鹊大石图 八大山人 1690年 159cm×49cm 纸本墨笔 八大山人纪念馆藏
石上双鸟 齐白石 无年款 156.5cm×41.5cm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珍品荟萃,同时展出齐白石临摹前贤作品
本次展览的策展团队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筹备,从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美术馆征集了近百件精品力作,其中多件作品为首次同时展出,构成了一个难得一见的艺术对话现场。
据北京画院介绍,为直观呈现齐白石的艺术渊源,展览展出了徐渭《杂花图》《竹石水仙图》、八大山人《双鹊大石图》《椿鹿图》、吴昌硕《临八大山人鹿图》《设色梅花》、齐白石《墨牡丹》《红梅图》《石上双鸟》等代表作,以及齐白石临摹八大山人的珍贵画稿。无论是笔墨语言、构图立意,到画中所寓生命情味,三家的滋养早已融入白石笔端,成就其日后纵横捭阖的非凡气象。将四家相近题材但风格迥异的作品并置,观众可聆听四家跨越时空的笔墨唱酬,感受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艺术轮回与精神共鸣。
展品包括徐渭《杂花图》《竹石水仙图》、八大山人《双鹊大石图》《椿鹿图》、吴昌硕《设色葡萄》《天竹棕榈》、齐白石《墨牡丹》《荔枝》等代表作。
其中,徐渭的《杂花图》(荣宝斋藏)创作于1592年,全长401厘米,以其泼墨狂写的风格开大写意之先河。
八大山人1690年创作的《双鹊大石图》(八大山人纪念馆藏)则体现了其以少见多、构图奇趣的特点。
吴昌硕1915年所作的《设色葡萄》(西泠印社藏)展示了其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而齐白石1945年创作的《荔枝》(北京画院藏)则体现了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理念。
设色葡萄 吴昌硕 1915年 140cm×69cm 纸本设色 西泠印社藏
葡萄松鼠 齐白石 无年款 88.5cm×29cm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展览还展出了多件齐白石临摹三位前贤的作品,清晰地展示了齐白石如何从形似到神似,再到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的演变过程。
北京画院表示,这次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珍品的展示,更是一次关于中国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学术探讨。为生动展现齐白石的师承脉络,展览增设了“齐白石的师承谱系与笔墨再生”互动装置,观众可近距离阅读白石老人手稿真迹,品读其对前人的评点,也可以触摸翻转探索其艺术渊源的谱系关系图,直观感受名家之间的影响与共鸣。“红花墨叶”不仅是技法的创新,更是齐白石对平凡万物深切的关怀、对生命本真热烈的礼赞。
焦石芙蓉图 八大山人 无年款 178cm×45cm 纸本墨笔 八大山人纪念馆藏
雪蕉梅石图 徐渭 明 134cm×30cm 纸本墨笔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天竹棕榈 吴昌硕 1919年 138cm×68.5cm 纸本设色 西泠印社藏
荔枝 齐白石 1945年 96.5cm×33.5cm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据悉,展览期间北京画院还将举办一系列学术讲座和公共教育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就中国大写意绘画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深入探讨。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2月9日。
(本文部分资料据北京画院)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nbdnews.com/post/694.html发布于 2025-09-09 16:18:30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