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苹果启动印度制造计划,美版iPhone 17 B计划亮相

访客 2025-09-10 16:38:32 13875 抢沙发
苹果启动B计划,将生产美版iPhone 17移至印度制造,此举旨在多元化生产供应链,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此举反映了全球制造业格局的变化,也显示了苹果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布局,此举有望促进印度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也有望对全球智能手机产业链产生一定影响。

文 | 崔鹏CP

北京时间9月10日早晨,苹果正式发布新款iPhone 17系列手机,它成为5年来苹果外观改变最大的产品线,但更大的变化在供应商层面。

来自彭博的消息称,苹果计划在印度的五家工厂为美国市场制造iPhone 17全系机型,这是苹果首次在全球发布时,就将完整新产品线交由印度制造。

自从担任苹果CEO之后,深谙经营之道的库克一直在降低来自于供应链的风险。而特朗普上任后引发的地缘政治风险,也让苹果转移供应链的步伐越来越快。

根据7月底Canalys的报告,2025年二季度印度组装的智能手机占美国44%进口份额,大幅超过去年的13%。

苹果启动印度制造计划,美版iPhone 17 B计划亮相

苹果是印度制造增长的主导因素,它在过去几年持续将供应链转移至印度,并把印度制造的手机投向美国市场。

Canalys高级分析师Bjorhovde表示,第二季度在美国销售的iPhone中,已经有接近80%来自于印度制造。

苹果的多项产品线都在进入新的迭代周期,未来几年,库克都将在高质量、低成本和减少中国依赖度这三者之间不断寻求平衡。

「苹果的Plan B」

特朗普上台后,库克为苹果定下“3+3”的严格规定:每个苹果产品线都要在中国境内和境外各拥有3家供应商。

出于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和分散供应商话语权的双重需求,苹果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的迁移只会加速,而不会停止。

在这个策略下,印度、越南和巴西已经开始承接部分产品线的制造工作。

本次iPhone17在印度的五家制造工厂包括塔塔集团霍苏尔工厂、卡纳塔克邦的前纬创工厂(塔塔集团收购)、富士康泰米尔纳德邦工厂、德文纳哈尔利工厂、和硕金奈工厂。

其中塔塔霍苏尔工厂为全新建设,特点是高自动化率和良品率,主要负责生产iPhone 17 Pro机型,彭博称未来两年这家本地企业控制的工厂将贡献印度制造iPhone一半的产量。

苹果启动印度制造计划,美版iPhone 17 B计划亮相

(塔塔集团在印度本土影响力巨大,图片来自官网)

而富士康在班加罗尔机场附近的德文纳哈尔利工厂,是其全球第二大工厂,富士康已向该工厂投入近28亿美元。

印度的优势我们曾经非常熟悉:人力成本低、劳动力人口丰富。它的劣势是基建差、产业链单薄和工人技能不足。

过去十几年,在中国果链企业成长过程中,苹果一路参与投入,帮助它们改进生产工艺、规范生产流程,最终培养起成熟的产业生态。

虽然印度制造的良品率仍低于中国,但通过持续的技术导入与人力培训,印度正在掌握从产品设计到规模化量产的全流程管理能力——这项能力在过去十多年几乎由中国独有。

显然,苹果想在印度再一次复制中国的成功模式。

从以中国制造为主,到提升印度制造占比,苹果的供应链转移战略还远未结束,iPhone 17的改变只是开始。

「印度难以取代中国制造」

虽然苹果将部分组装环节转移去东南亚,但中国在高附加值环节(芯片封装、光学元件、OLED面板和精密机械等)依然占据领先位置,整体供应链优势非常显著。

考虑到苹果仍需要大量中国供应商(例如歌尔和比亚迪电子等)提供核心零部件,从长远看中国可能减少“组装车间”的角色,更多扮演“核心零部件与高端制造中心”的角色。

另一方面,国内企业也在走出去,变“被动转移”为“主动布局”。

无论是立讯精密、和硕还是蓝思科技,很多果链企业已经在东南亚建立自己的工厂园区,力求实现本地化供给。

苹果启动印度制造计划,美版iPhone 17 B计划亮相

(东南亚建厂成为新常态,图片来自官网)

印度难以在短时间内取代中国制造,还因为其劣势依然明显,包括零部件本地化、电力稳定性、物流交通效率等基础设施与供应链配套欠缺等。

如果不能快速弥补这些缺陷,印度将可能长期停留在生产组装层面,而难以获得真正的产业链核心生态。

根据此前路透社的报道,印度产iPhone的成本目前仍然比中国产高5-10%,工厂质量控制和工人数量度相对较低,良品率可能将低于中国产iPhone。

所以就目前而言,印度并不能立刻取代中国制造的地位,销往全球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大多依旧是中国制造。

在苹果扩张供应链区域的背景下,未来可能出现中国(高端零部件与部分组装)、印度(部分手机组装)、越南/泰国(耳机、平板和配件组装)的多中心模式。

类似模式在20世纪汽车产业中曾经出现过,日本、美国和德国凭借各自优势在产业链中彼此分工。

「供应链调整冲击研发创新」

对于库克和苹果而言,供应链区域化和多元化也意味着管理难度的指数级上升,如果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和治理架构,可能会陷入“效率下降、成本上升”的双重陷阱。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十几年苹果的新产品通常依赖极其复杂的制造工艺。比如 iPhone的Face ID、Apple Watch的微型化设计、Vision Pro的超高精度光学组件,都需要供应商能及时交付高质量成品。

毕竟苹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能在每年固定周期,交付质量稳定的新一代产品”,这也是资本市场对苹果的基本信任。

如果代工厂的良品率低,就意味着:产线需要更长时间爬坡,大规模出货无法在新品发布窗口期内完成,甚至会出现量产能力拖累研发节奏的情况。

一旦出现这种问题,无疑将对苹果的产品战略造成间接影响,导致苹果的产品创新路线趋向保守。

结局就是苹果可能在过渡期更偏向“渐进式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即外观小改、性能提升,而不是激进的设计革命。

比如iPhone会尽量延长一个架构的生命周期,而不是每隔几年就推出颠覆性新工艺。

而对于那些真正的革命性新品,比如Vision Pro以及潜在的折叠屏iPhone,在很长时间内仍然会依赖高良品率和成熟度的中国制造。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nbdnews.com/post/800.html发布于 2025-09-10 16:38:3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87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