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外卖这场仗,没有赢家 | 马上评

访客 2025-05-10 16:41:14 27921
外卖这场仗,没有赢家 | 马上评摘要: 硝烟从未像今日这般浓烈。美团、京东、阿里三方重兵集结于外卖战场,价格战的血腥数字在各大平台首页跳跃:0元奶茶、3元咖啡、...

硝烟从未像今日这般浓烈。

外卖这场仗,没有赢家 | 马上评

美团、京东、阿里三方重兵集结于外卖战场,价格战的血腥数字在各大平台首页跳跃:0元奶茶、3元咖啡、6元炒菜……当消费者为低价狂欢时,外卖行业却陷入了一场无底洞般的消耗战。

这场看似热闹的商业竞逐背后,是供应链企业的利润挤压、骑手权益的脆弱平衡,以及整个行业创新力的停滞。

若将竞争等同于“比谁补贴更狠”,这场仗注定没有赢家。

如今的平台策略像极了一场赌局。阿里系的淘宝闪购在首页亮出“百亿补贴”的底牌,用户以4.9元购得一杯原价20元的奶茶,背后有没有平台对商家的补贴摊派?京东以“零佣金”开路,用真金白银烧出日单量破千万的繁荣数据;美团则继续建设商家生态,以千亿资金为筹码,承诺“反哺商家”的同时,也被迫卷入价格暗战。

表面上看,用户获得了短暂的实惠,但当消费者习惯了通过平台补贴降低支付意愿时,企业已悄然将成本转嫁给产业链中更弱势的群体。

这场混战的背后,是巨头们对“高频流量入口”的疯狂争夺——外卖业务并非简单的送餐服务,而是撬动即时零售帝国的杠杆。

京东的算盘精准,用户日均打开京东App的频率仅有1.2次,远低于外卖的1-2次需求,通过外卖激活用户活跃度,便能将流量导向家电、数码等传统强项,同时阻击美团闪购对3C市场的渗透。

阿里的野心更大,手握淘宝9亿月活用户,外卖成了串联“浏览”与“下单”的黏合剂,人们点一杯奶茶的同时,天猫旗舰店的服饰推荐和同城3C门店的低价直送已悄然挤入屏幕。

至于美团,外卖早已不仅是基本盘,更是支撑闪购业务日均千万单的毛细血管,600万骑手和3万座闪电仓编织的配送网络,让“30分钟万物到家”成为可能。

平台沉迷于用补贴魔法改写市场格局时,企业财报上的数字则暴露出另一个真相。

阿里在2025年投入的“百亿补贴”中,巨量资金用于填补履约亏损;京东外卖市场份额的点滴增长动辄就要付出百亿的代价,这种“流血扩张”对资本市场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即便是一贯稳健的美团,也在竞争中不断加码骑手保障,加速试点为骑手缴纳社保。

企业本该凭借产品与效率获得市场,如今却将价格视为唯一武器。当外卖平台从“服务战场”退化成“补贴战场”,行业的竞争维度便从战略创新降格为财务忍耐力的较量——谁融资能力更强,谁能亏得更久,谁就能暂时掌握主动权。

这场残酷的战役正在撼动商业逻辑的理性,深度补贴策略对用户长期忠诚度的转化效率不足,但对产业生态的破坏却呈指数级蔓延。

有人将当下的外卖拉锯战比作十年前的“千团大战”,但这场战役的结局可能更为荒诞。当年的互联网开拓者们用技术创新重构生活场景,而如今的零和博弈本质是存量市场争夺的绞肉机。阿里用淘宝流量扶持饿了么,京东以自营物流反哺外卖,美团依赖闪购业务构筑护城河,但三家平台的业务叠加并未真正创造出新价值,反而让行业陷入“内卷循环”。

零和博弈的尽头是没有星辰大海的。

当价格数字游戏成为主旋律时,真相往往藏在被遗忘的角落。美团开发的AI调度系统“超脑”能将履约成本降低20%,京东联合达达打造的“大件即时送”填补了传统物流的空白,饿了么的“直播+即时零售”开拓了新的消费场景——这些真正改变行业的科技创新,却被淹没在补贴大战的喧嚣中。

对于科技公司而言,当财务报表上的主要支出项是“营销费用”与“市场补贴”而非“研发投入”时,商业战场便失去了持续进化的动力。

从历史上看,疯狂价格战从未能培育出真正的超级品牌,却让中国制造长期困在低价泥淖;手机行业的“性价比大战”挤占了技术投入的空间,最终让芯片断供成为行业之痛。如今的外卖行业正站在同样的十字路口:若三巨头执着于日订单量的数字攀比,行业终将沦为资本的角斗场;但若能跳出补贴黑洞,用科技创新重塑商业模式,这可能是中国智能服务业迭代的契机。

特斯拉的利润率令中国所有新能源车企艳羡,亚马逊的云计算和AI服务已成为其利润的引擎,而非零售……中国外卖行业能否走出零和博弈的泥潭,取决于企业能否将视线从对手移到未来——优化冷链技术让农产品更鲜,用AI预测降低餐饮业损耗,开发无人机配送突破人力瓶颈……这些才是真正值得投入的星辰大海。

真正的护城河不是对手倒下的尸骨,而是在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里。毕竟,在零和博弈中生存的只能是一时的赢家,在创新之路上坚持的才是真正的破局者。(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马金男 )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