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新政后首例上市公司合并案例,3000亿海光为何与900亿中科曙光重组

访客 2025-05-26 17:05:23 30465
新政后首例上市公司合并案例,3000亿海光为何与900亿中科曙光重组摘要: 5月25日晚,海光信息(科创板上市,代码688041)与中科曙光(主板上市,代码603019)宣布筹划重大资产重组,海光...

5月25日晚,海光信息(科创板上市,代码688041)与中科曙光(主板上市,代码603019)宣布筹划重大资产重组,海光信息拟通过向中科曙光全体A股股东发行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科曙光,并募集配套资金。双方股票自5月26日起停牌,预计停牌不超过10个交易日。

新政后首例上市公司合并案例,3000亿海光为何与900亿中科曙光重组

这是新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落地后的首单上市公司合并案例,也因双方在国产算力产业的重要性而备受关注。

分析认为,双方重组合并标志着国产算力产业链从“单点突破”迈向“垂直整合”的新阶段。中科曙光与海光信息的合并,不仅是两家企业资源的叠加整合,也是中国算力产业“补短板、锻长板”的有益尝试。通过技术互补、产业链协同、市场资源复用,形成规模效应,有望推动公司快速迈向更高的发展台阶。

子公司并母公司,反向合并背后的战略逻辑

海光信息是国产高端处理器领先企业,主要产品涵盖高端通用处理器(CPU)和AI算力处理器(DCU),在国产芯片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中科曙光则是国内高端计算机、存储、数据中心产品研发制造及智能计算服务的领军企业,拥有完整的算力产业链布局 ,两者同为中科院系的上市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中科曙光是海光信息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达27.96%,此次却是“子公司”收购“母公司”,这一独特的收购结构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截至公告前,中科曙光市值906亿,海光信息市值3164亿元,二者合并后,有望打造出一个市值超4000亿的算力产业巨擘,行业预估,两者合并之后的市值或将有所提高。

财务数据方面,海光2024 年营收 91.62 亿元,同比增长 52.4%;归母净利润 19.31 亿元,同比增长 52.87%;毛利率 63.72%,净利率 29.65%。2025 年一季度营收 24 亿元,同比增长 50.76%;归母净利润 5.06 亿元,同比增长 75.33%;

中科曙光2024 年营收 131.48 亿元,同比下降 8.4%;归母净利润 19.11 亿元,同比增长 4.1%。2025 年一季度营收 25.86 亿元,同比增长 4.34%;归母净利润 1.86 亿元,同比增长 30.79%。

2025年5月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明确表达了对同行业上下游企业吸收合并的支持态度,旨在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的合并作为新规后的首个典型案例,不仅体现了监管层对科技产业整合的大力推动,也为后续更多科技企业的并购重组树立了示范标杆。

从股权结构和历史合作渊源来看,双方管理层保持了良好的长期合作,使得彼此在业务、管理、文化等多方面趋近,有效降低整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重组可以较为顺利地推进,国产算力正在经历从大到强的转折点,海外封锁和围堵的前提不会改变,海光和中科曙光的合并,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坚定做强国产算力的决心。

技术闭环,从芯片到云端的全栈能力

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双方合并有较强的技术协同效应,生态优势有望进一步加强,而业界的一些顾虑也可借此解决。

中科曙光在高端计算、存储、云计算等领域具有深厚积累,海光信息专注于国产架构CPU、DCU等核心芯片设计。中科曙光与海光信息进行整合,将完善从芯片到软件、系统的产业布局,汇聚信息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源,实现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

中科曙光系统集成能力将增强海光信息高端芯片与计算系统间的技术和应用协同,进一步推动国产芯片在政务、金融、通信、能源等关键行业的规模化应用,推动中国信息产业健康发展。

钛媒体App获悉,两家公司虽然为独立上市公司,但是业务本身耦合性较高,在业内看来,两家公司的行动高度一致。这就导致另一个问题,芯片厂商和服务器厂商是上下游的关系,如果芯片厂商自己做服务器,那么势必会影响到服务器厂商的利益,不少服务器厂商之前就表达过类似的疑虑。

二者合并后,能够形成“芯片设计—高端整机设计—算力服务”的完整产业链闭环,实现从芯片到整机再到算力服务的垂直整合,减少外部依赖,增强国产算力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

从全球市场竞争层面分析,国际芯片与算力巨头如Intel、AMD、英伟达等,同样也有所取舍,凭借其完善的产业生态和技术优势,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不做服务器并不会削弱合并后新公司的竞争力。(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 | 张帅,编辑 | 盖虹达)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