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玩老三”冲港股,52TOYS活不成泡泡玛特

来源丨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
核心提示:
1.尽管52TOYS市场被市场拿来与泡泡玛特对比,但实际盈利能力上差距显著。2022年到2024年,52TOYS的三年营收从4.63亿元攀升至6.30亿元,实际上总营收不及泡泡玛特130亿元的5%。
2.52TOYS在2024年的毛利率不足40%,远低于泡泡玛特66.8%的水平。52TOYS高度依赖授权IP,自有IP开发乏力导致毛利率低下。爆款缺失也是一大难题,其核心产品”猛兽匣”三年GMV仅1.9亿元,与泡泡玛特Labubu单年30亿销售额形成断层差距。
其财务结构埋藏隐患,三年净亏损累计为2亿元。这是受优先股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拖累,叠加存货同比激增83%至1.54亿元、应收款增34%至5170万,经营性现金流由正转负,流动负债净额扩大至5.42亿元,暴露出运营效率面临的挑战。
今年“谷子经济”热浪席卷Z世代,从动漫周边到潮玩手办,年轻人正把兴趣消费推成新风口。
当泡泡玛特凭借Labubu横扫海外市场,市值逼近3000亿港元时,越来越多潮玩公司乘着东风,杀入港股战场。
52TOYS就是其中一个。
近日,52TOYS母公司“乐自天成”提交招股书,披露最新业绩。相比于泡泡玛特一年净利润就有31亿,同比增长18 9%,这家行业老三的成绩则要逊色不少。
尽管手握蜡笔小新、猫和老鼠等经典IP合作版权,2022年到2024年,52TOYS的三年营收从4.63亿元攀升至6.30亿元,实际上总营收不及泡泡玛特130亿元的5%,甚至只有泡泡玛特净利润的两成。52TOYS净利润就更不乐观,2022年至2024年累计亏损约2亿元。
在泡泡玛特证明IP的印钞机威力后,这家“潮玩老三”的上市故事,正在被多个问题困扰。
01 暴利的潮玩生意,怎么三年亏两亿?
52TOYS的潮玩业务模式,主要围绕IP授权展开,一部分IP从版权方处获取,生产制造由第三方工厂代工,销售渠道主要依靠经销商,构建的是轻资产运营的体系。
根据招股书披露,2022年、2023年、2024年,52TOYS的收入分别为4.63亿元、4.82亿元、6.30亿元,乘着潮玩热的东风,复合年增长率达16.7%。
52TOYS的业务按IP类型划分为“自有IP”、“授权IP”两种。在这些收入中,“授权IP”业务贡献最大,2024年这一板块收入为4.07亿元,占总收入的6 4.5%,来自蜡笔小新、猫和老鼠、迪士尼旗下IP等80个非独家IP,以及1个独家IP。
其中,最受欢迎的为“蜡笔小新”系列在过去三年创造了超6亿元的GMV。
相比之下“自有IP”贡献的收入逊色不少,贡献占比还在持续缩小。根据招股书,2022年、2023年、2024年自有IP贡献收入1.3亿、1.29亿、1.54亿,占总营收的28.5%、27%、24.5%。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其“自有IP”板块,则包含35个原创形象,其中仅变形机甲系列“猛兽匣”和Panda Roll、Sleep表现相对突出,“猛兽匣”三年的GMV为1.9亿元。
泡泡玛特的高利润让资本市场对52TOYS也充满期待,但两者的差距不容忽视。
根据招股书中援引的灼识咨询报告,按照GMV计算,在中国IP玩具公司里,52TOYS排名第三,位于泡泡玛特、布鲁可之后。泡泡玛特、布鲁可、52TOYS的市场占比分别为11.5%、5.7%、1.2%,在2024年它们的GMV分别为87.2亿元、43.0亿元、9.30亿元,52TOYS与前两名有着断层的差距。
在赚钱能力上,差距就更大了。根据招股书,52TOYS在2022年、2023年、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170.4万元、-7193.4万元、-1.22亿元。不过在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其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5675.4万元、1910.3万元、3201.3万元,经调整净利率为-12.3%、4%、5.1%。
而与之相对的,泡泡玛特2022年、2023年、2024年的净利润分别为4.76亿元、10.82亿元、31.2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52TOYS之所以净利润为负数,是由于公司“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在持续影响利润。
招股书中提到,公司与若干投资者在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签订的融资协议,发行了附带优先权的股份。
优先股是一种“半股半债”的混合型证券,被归类为金融负债,会受市场利率等原因数值出现波动。这类损益属于账面上的波动,不代表实际现金流变化,同时,上市后“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也将消除后续公允价值波动的影响,但如果公司上市后股价不佳,优先股也可能触发赎回条款,导致公司的现金流压力。
根据招股书,2022年、2023年、2024年,“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公平值变动”分别为6 426万、-9104万、-1.52亿元。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2023年、2024年分别为7.07亿元、8.59亿元。与此同时,2022年、2023年、2024年,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内亏损从170.4万元扩大到7193万元,再扩大到1.22亿元。
此外,52TOYS的流动负债净额也在扩大。从2023年的4.03亿元扩大至2024年的5.42亿元。这首先就受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公平值增加所影响,也与授权费增加3090万、存货增加7960万等有关。
02 比泡泡玛特差哪儿了?
虽然52TOYS创始人陈威多次强调与泡泡玛特发展路径不同,但市场对两者的比较从未停止。作为“潮玩第一股”的泡泡玛特以盲盒为核心,通过强营销驱动、高频上新和限量抢购模式迅速占领市场,而陈威为52TOYS选择的路线则是收藏玩具赛道,更想做的是中国的“万代”。
但不论什么路线,同在一个赛道,资本市场关注的还是赚钱能力。外界好奇的是,52TOYS与泡泡玛特盈利能力悬殊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根据财报,2024年,泡泡玛特实现营收130.38亿元,净利润31.25亿元;行业老二布鲁可的收入为22.41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5.84亿元;而52TOYS在2024年的收入,仅为泡泡玛特的4.83%。
两者的差距首先体现在毛利率上。52TOYS的毛利率,始终卡在40%以下,远低于泡泡玛特66.8%的水平。
这首先受52TOYS做“授权IP”模式影响。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4年,其授权IP收入的占比依次为50.2%、59.3%、6 4.5%,对授权IP的依赖在加大。与此同时,IP授权成本从2022年的3378万增长到2024年的4576万,此外,还有产品是直接从外部采购。不论如何,这类模式里版权费是一笔避免不了的支出,由于授权IP到期还会有不续约的风险,也为营收带来不稳定性。
但泡泡玛特与艺术家绑定的IP,打造出超级爆款,钱赚得就更容易。泡泡玛特 2024 年财报显示,Molly、SKULLPANDA等“自主产品”收入占比达97%。
这也是52TOYS的致命弱点,缺乏核心爆款产品。
它最代表性的产品“猛兽匣”有超160款SKU,在2022年到2024年三年累计GMV1.9亿元。相比之下,泡泡玛特的IP爆款THE MONSTERS系列(包含Labubu)一年就卖出了30亿,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为23.3%。
根据招股书,52TOYS拥有近 2800个SKU可供销售,包括静态玩偶、可动玩偶、变形机甲及拼装玩具、发条玩具、毛绒玩具及衍生周边,年均上新500款SKU,都没能出来一个爆款标志性产品。分散的产品线,导致设计、生产成本居高不下,52TOYS合作60余家代工厂,单个SKU平均订单量不足够高时,也难形成规模效应。
在渠道模式上,两家也有较大差距。2022年年底,52TOYS拥有19家品牌店,而截至2025年5月19日,其在内地市场仅剩5家品牌店。
直营店不是52TOYS模式的重点,在2024年,其有近7成的收入来自400多家经销商,而泡泡玛特则是由401家直营店贡献了5成以上营收。
根据52TOYS招股书,经销商销售模式的毛利率在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为24.1%、35%、36.9%,而直营(线上+线下)模式的这三年毛利率分别为35.8%、48.8%、46.1%。泡泡玛特在中国内地不论是线上渠道还是线下渠道,毛利率都超60%。一定程度上,经销商模式拉低了52TOYS的毛利率。
52TOYS经销商合作模式,要让利给中间商,也让价格不易控制,不排除经销商为了清库存打折促销的情况,同时在用户维护和复购上,也带来差距。
泡泡玛特的直营店不仅是卖货场,也是年轻人打卡、抽盲盒的社交据点,泡泡玛特财报显示,会员复购率较高,中国内地注册会员总数从2023年的3435万增长至4608万,会员复购率为49.4%;而52TOYS的玩具进驻第三方店铺的货架上,消费者买完就走,不利于用户消费频率的运营。根据招股书,目前52TOYS的会员有470万,但未透露复购情况。
52TOYS也清楚这一薄弱点,招股书中提到,根据市况,公司计划在未来几年于中国选定城市开设超100间自营品牌店。如此高频的门店扩张,则对公司的线下运营能力提出挑战。
多重因素叠加下,52TOYS的利润被层层分解:支付给IP版权方的分成、让渡给经销商的差价、分散生产带来的成本损耗......最终反映在财报上的,是比行业龙头单薄不少的利润空间。
03 52TOYS到底行不行?
泡泡玛特毕竟只有一个,简单粗暴的将52TOYS与行业优等生对比,也有些残忍。就单从一家公司的成长性而言,52TOYS表现到底如何?
52TOYS创始人陈威的创业经历与中国玩具业的发展高度结合,他是最早一批将海外衍生品引入中国市场的从业者,也曾是日本万代在中国地区的代理商,这段经历为其IP衍生品生意埋下伏笔。
52TOYS自2012年成立后经历了多个关键阶段,2015年推出核心品牌“52TOYS”,2016年发布首款自主变形机甲玩具“猛兽匣”系列,2017年反向进入日本市场,2018年开启与迪士尼等国际IP的授权合作,2020年开设首家品牌店并逐步扩展至泰国、马来西亚等海外市场。总的来说,早期押注原创IP、中期借授权IP扩圈、后期发力出海,与市场从“小众潮玩”到“大众消费”的演变节奏一致。
根据灼识咨询,中国的IP衍生品市场于2024年的市场规模达到人民币1742亿 元,并预计于2029年达到人民币335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0%。相较于其他品类,IP玩具市场规模最大,2024年GMV市场规模为人民币756亿元,占比为43.4%,按17.2%的复合年增长率于2029年将增长至人民币1675亿元。
踩上潮玩热浪,从2018年至今,52TOYS累计融资5轮,机构股东呈现“财务投资+产业资本”组合特征,包含启明创投、中金资本、前海投资等财务投资者,以及2025年新增的影视产业战略投资者——递交招股书之前的一周,万达电影和儒意星辰共同投资了52TOYS。
只是,在借助资本扩张的过程里,不想错过风口的52TOYS似乎有些着急,这也为其经营埋下暗礁。
2024年,52TOYS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825万元,而前两年为净流入,反映出主营业务的造血能力下滑。在2024年,存货从8440万增长到1.54亿,同比增长了近83%,同年的应收款项也在增加,贸易应收款从2023年的3860万扩大到5170万,同比增长了34%,暴露出运营效率面临的挑战。
目前,52TOYS的增长希望被寄托在出海业务上。
2022年、2023年、2024年,其海外市场收入分别为3536.9万元、5856.5万元、1.47亿元,占整体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6%、12.1%、23.4%。2023年及2024年的同比增速分别为65.58%、151.66%。此外,其海外经销商增至92家,品牌门店拓至16家。
尽管相比泡泡玛特海外市场的收入增速依旧有一定差距——2024年,其来自中国港澳台以及海外业务的收入达50.6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了375.23%,占整体收入的比例为38.9%,但52TOYS海外收入23.4%占比,显示出其全球化布局,也有了初步成效。
当然,其出海依旧要面临的挑战不小,比如IP授权的地域限制、本地化运营的挑战、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压力、文化差异与产品接受度的问题都有待解决。
当我们将目光从对比的坐标系中抽离,或许更能看清52TOYS的真实轮廓,它不是另一个泡泡玛特,但确实抓住了中国IP衍生品市场扩容机遇的一家潮玩公司。
只是其未来能否真正跨越周期,既要看其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运营效率,也要观察其能否在潮玩市场中持续走出差异化生存路径,拥有属于自己的“Labubu”。泡泡玛特不是一朝就成为如今的泡泡玛特,而中国玩具品牌要在世界中占据一席之地,注定是场马拉松而非冲刺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