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快评丨落马副局长玩短视频,前公职身份岂是“流量提款机”

访客 2025-07-11 16:18:59 38305
快评丨落马副局长玩短视频,前公职身份岂是“流量提款机”摘要: 公职人员在职期间掌握公权力,因各种原因离职后,社会对其行为的期待并未彻底归零,“前民政局副局长”的标签,依然承载着某种社...

公职人员在职期间掌握公权力,因各种原因离职后,社会对其行为的期待并未彻底归零,“前民政局副局长”的标签,依然承载着某种社会信任和期待

据极目新闻报道,河北枣强县民政局原副局长张某因犯罪落马,却用前公务员身份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多条视频,引发网友关注。有网友质疑他用前公务员身份博眼球薅流量。对此,枣强县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将向上级汇报此事。

落马官员玩起短视频,“原公务员”身份成为“流量提款机”,此举引发了较大争议,而争议的核心,正是公职人员身份标签的使用边界问题。

快评丨落马副局长玩短视频,前公职身份岂是“流量提款机”

↑当事人社交账号截图。图据极目新闻

公务员身份特殊,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其言行更关乎政府机构的形象与公信力。所以,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对公职人员的言行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在公序良俗层面,社会对公务员群体也有更高的道德期待。

张某因犯罪落马,不再是公职人员,但这并不意味着,“原公务员”的身份可以用作博取流量的筹码。

一方面,从法律层面来看,目前确实没有明确规定,禁止使用过往职务身份进行网络活动。但公职人员在职期间掌握公权力,因各种原因离职后,社会对其行为的期待并未彻底归零,“前民政局副局长”的标签,依然承载着某种社会信任和期待。另一方面,在张某发布的短视频中,很多都标注着“曾经是张局,现在做抖音”,不难发现,他有利用旧身份来博眼球的嫌疑。

据报道,每条视频评论区的顶部,都有网友称他6年前因伪造国家证件、印章罪被判有期徒刑7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的事。违法犯罪的经历成流量“卖点”,街头手舞足蹈的“无厘头”内容和原副局长的身份,形成鲜明的反差,这些多少会伤害公职人员的整体形象。

涉事单位回应称,将向上级汇报此事。公职身份的特殊性在于,其影响范围更广,信任基础更深,因此更需要谨慎对待。比如涉事单位可以劝导,避免造成连带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相关的短视频平台方也应承担主体责任,对利用敏感身份炒作的行为严格审核,一旦发布内容有悖公序良俗或者有损公职群体的整体形象,要果断采取严格的约束措施。

落马官员有权利玩社交媒体,分享个人生活,但要提醒的是,将公职身份异化为流量筹码,甚至刻意渲染“前民政局副局长”的戏剧标签博取关注,不仅会消解公众对权力运行的严肃认知,更可能形成不良示范。尤其是,若夹带对公共政策的解读、对原任职单位的评价,甚至暗示“内部消息”,则可能构成对公共秩序的潜在干扰。

目前,张某的短视频账号已经更名,相关视频也已经隐藏。此次风波犹如一记警钟:公职身份的公共性,不会因离职而彻底消失,其道德责任和社会期待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无论如何,前公职身份不是流量筹码,更不应成为博取关注的工具。唯有坚守这一底线,方能守护好公职群体的整体形象与公信力。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熊志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