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为生态的硬件变现坚持之路
华为坚持“硬件变现”战略,推动生态变革,致力于优化硬件产品,实现技术与市场的完美结合,华为通过不断创新,将优质硬件与软件服务相结合,为用户提供卓越体验,其生态之变体现在硬件与数字服务的深度融合,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引领科技潮流,华为坚守实业基础,通过硬件实力实现价值转化,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华为生态战略转折的意义,可能被大大低估了。
越是大公司,就越明白构建和参与生态的意义,典型如通信领域的3GPP组织、手机操作系统,AI芯片生态等,生态的重要性有时要远超出产品和技术本身,技术和产品都可能被复制,但生态体系却不易被打破。
在华为三十余年的发展时间里,通信业务、终端业务和ICT业务渐次构成了华为业务全局,也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生态体系,例如鸿蒙生态、云服务生态、计算生态等。当以芯片为代表的计算业务成为华为未来主营业务之一,华为势必要营造另一种生态体系,而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力,决定了计算生态的构建,比预想中还要波折。
近日举办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大众视线多集中在昇腾和鲲鹏系列芯片、超节点+集群的产品层面,但行业真正关心的还有另一重话题,华为计算产品的生态够不够友好和开放。
鲲鹏和昇腾是华为计算的核心,两者的生态策略都提高了开放性,但是侧重点各有差异。
从上层应用的视角看,通用算力市场较为成熟,鲲鹏生态走的是“从下到上”的路线,它强调的是操作系统、编译器、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的适配和繁荣,鲲鹏生态的伙伴包括主机厂、整机厂、软件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形成了一个横跨软硬件的广泛联盟。
而AI算力还处于快速发展期,大模型和AI应用还未定型,昇腾需要在保持通用性的同时最大程度提供高效率算力,昇腾生态走的是“从上到下”的路线,它自上而下打通了AI训练框架(MindSpore)、编译栈(CANN)、算子库、算子优化工具、AI平台(ModelArts),形成了“软硬协同”的智能计算体系,昇腾生态更注重算法创新、开发者生态与行业AI应用落地的结合。
IT产业历史上并不缺少新技术和好产品,但并不都能转化为市场主导力量,也出现过更好的技术输给了更开放的生态的案例,如何让产业更多力量加入到华为计算生态之中,在本次大会上,华为给出了答案,也解释了原因。
“坚持硬件变现”,为什么?
“华为AI战略的核心是算力,并坚持昇腾硬件变现。”2025年8月份,在昇腾计算产业发展峰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如此表示。
行业人士敏锐察觉到了其中的变化,华为一直强调计算生态的重要性,却又额外提出“坚持硬件变现”,出于什么原因?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对钛媒体App表示,是客户促进华为做的决策,以互联网客户为例,互联网行业的软件开发能力更强,他们更希望华为把芯片和底层软件技术栈全部开放,自己挖掘出芯片更大的算力价值。
而此前华为开放的软件栈深度并没有达到如此底层,也引起了内部的讨论,要不要把所有软件栈都开源开放:
- 若选择开源开放,华为投入了海量资源构建的软件栈,本身就是芯片的护城河,开源开放意味着华为要放弃这部分利益和竞争力,让渡给给客户和行业;
- 若选择有限的开源开放,华为固然可以保有部分核心资产,但是客户的诉求一直存在,华为芯片能力必须要匹配客户日益增长的算力需求,仅靠华为现有的能力很难满足。
“最后内部达成共识,彻底开源开放,我们不同于大模型公司,也不同于应用公司,我们扎扎实实把基础设施做好,通过超节点和集群等硬件变现,其他一切都可以开源开放,硬件卖的多了,开源开放这些钱也能挣回来。”徐直军说。
如果说,内部共识还相对容易达成,那么外部生态构建没有捷径可走,华为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完全不兼容英伟达CUDA生态,建立自己的全栈自主创新体系。
“我们一定要搞个开源生态MindSpore,如果我投这么多钱兼容CUDA生态,现在CUDA就只能用过去的版本,哪天CUDA生态完全不让用,那就全打水漂了,我们公司现在只有计算的体系是完全脱离西方的。”
徐直军表示,“我们的路肯定不跟英伟达的路,现在大家都以英伟达的路看我们的路,不公平。但我们自己不能‘傻’。我是短期痛苦,不长期不痛苦。”华为生态的根本,或者也在此,走一条长期更繁荣广阔的生态之路。
鲲鹏攻坚核心场景,生态求广
鲲鹏生态,代表的是通用计算方向的中国方案。以CPU为核心,面向政企、运营商、能源、金融等行业信息化场景,鲲鹏生态的任务,是在传统计算领域中构建一套自主创新可持续的产业链。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也表示,全球计算技术正经历深刻变革,通用计算作为基石,价值不仅在于规模,更在于为智算提供安全环境。面对智能算力爆发,我们需强化基础研究与产业协同,通过多元协同与安全高效的资源配置,在数字时代赢得发展主动权。
以最新发布的首个通算超节点TaiShan 950 SuperPoD为例,在大数据、数据库、虚拟化等多个场景展现出显著性能提升,例如,Spark性能提升30%,数据库写性能瓶颈被消除,在线推荐时延降低40%,极速交易传输时延缩减一半。
华为鲲鹏计算业务总裁李义表示,鲲鹏六年来通过根技术创新与开源开放战略,已构建起覆盖硬件、软件与行业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截至目前,鲲鹏已与7000多家伙伴合作孵化超20000个解决方案,openEuler开源操作系统累计部署超1000万套,openGauss开源数据库下载量达480万次。
从策略上看,鲲鹏坚持硬件开放的模式,通过主板、部件与模组等形式,助力伙伴推出多样化产品,13家OEM伙伴推出300余款数据中心产品,50余家KPN伙伴基于鲲鹏模组开发80多款边缘设备,实现从数据中心到边缘的全场景覆盖。
软件开源战略层面,openEuler开源操作系统、openGauss开源数据库、openFuyao多样化算力集群软件及毕昇编译器已完成对灵衢的全面支持。
据悉,今年鲲鹏进一步开源,包括鲲鹏BoostKit、高性能计算编程框架KUPL,以及三款新编译器GCC for openEuler、LLVM for openEuler和高性能图编译器ANNC。
李义表示,鲲鹏已形成覆盖硬件、软件、行业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累计培养数十万掌握鲲鹏技术的专业人才。鲲鹏算力底座已服务政务、金融、运营商、能源、制造、互联网等行业关键业务系统,
全联接大会期间,鲲鹏联合38家伙伴发布2025年鲲鹏场景化解决方案,“出厂即用、开箱即优”的联合解决方案正式发布,同时,新增2家钻石、2家金牌、23家银牌鲲鹏部件伙伴。
昇腾,构建适应未来的AI生态
昇腾生态,以AI芯片为核心,昇腾生态面向大模型训练、AI推理和智能应用开发,,它是华为AI战略的中枢,是支撑MindSpore、ModelArts、CANN等全栈AI能力的根基。
大模型产业仍在高速演进的当下,模型架构与AI应用形态持续剧变,从参数规模的指数式增长,到多模态、Agent化、长上下文的跃迁,每一次范式更新都在重塑算力需求的结构。
过去单一的推理或训练芯片体系,已难以满足如今的复杂场景。模型不仅需要更高的算力密度和能效比,也需要更强的可扩展性与异构协同能力。这意味着,芯片生态不再只是硬件性能的竞争,而是软硬融合、架构开放、生态协同的系统工程。
“2025年,昇腾全面开源开放。”华为昇腾计算业务总裁张迪煊表示,面对大模型时代的全新需求,现有系统已难以满足,构建一套适配新时代的系统成为行业共识,超节点由此成为业界主流选择。
昇腾384超节点自发布以来,累计部署量已突破300套,服务20多家客户,成为大模型基础设施首选。昇腾AI围绕三大方向突破和创新,硬件层面架构创新,打造领先产品,明年超节点规模将突破至8192。
基础软件层面,坚持开源开放,昇腾将开发环境从公司内部搬到了开源社区,目前,昇腾开源项目的Star数已突破35k,累计接收开发者26万行代码合入,同时昇腾累计参与50多个三方开源社区项目,贡献代码超37万行。
解决方案层面,预训练解决方案独创多模态并行调度算法,实现多模态训练2.8倍以上的性能提升;后训练解决方案支持全流程开发模式,满足从0到1构建强化学习的场景;高性能开发模式,中心推理场景可实现32~384超节点灵活配置,支持高吞吐的变长序列输入及百万级上下文。目前这些基础能力均已在Gitee开源,Docker镜像、参考实践也将在昇腾社区上线,
此外,昇腾已发展80多家硬件伙伴,开发出涉及开发板、AI PC/工作站、边缘设备、高密服务器等200多款场景化产品,支持中心训练、智能制造、智能巡检、智慧教育等细分场景。今年昇腾新增开放了Atlas 300I A2 标卡,支撑伙伴打造各类大模型应用一体机。
华为的生态转向,看似是“坚持硬件变现”的策略调整,实则是对自身算力产业逻辑的一次重构。开源开放并非削弱竞争力,而是通过释放能力、汇聚生态力量,反向强化硬件的商业价值。
在算力时代的新周期中,硬件变现只是起点,生态共荣才是终局。(本文作者|张帅,编辑|盖虹达)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nbdnews.com/post/3048.html发布于 2025-10-14 16:20:2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