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银安盛的中场革新之路
浦银安盛正在进行一场重要的“中场革新”,这场革新旨在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并推动公司持续发展,通过改进策略、技术和运营模式,浦银安盛努力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需求,增强自身竞争力,此次革新涉及多个领域,包括金融科技创新、风险管理优化等,最终目标是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实现可持续发展,浦银安盛正经历一场中场革新,旨在适应市场变化,提升服务质量与运营效率,涉及金融科技创新和风险管理等领域。
在中国基金业,没有一家公司是按照同一发展战略从小到大、持续“跑完全场”的。
哪怕是领头集团中的头部基金公司,他们的发展历史中,也时常可以看到“应时、应势”而“变”的战略调整,而这种调整对于这些机构持续发展非常关键。
回顾中国基金业的发展历史,绝大多数基金公司都会在发展到某个阶段后,展开一场迭代、完善、自我更新的业务战略革新,进而开拓出新的发展轨迹和成长空间。
这种“应时、应势”的迭代、升级、扬长、补短,几乎是中大型机构必然要翻越的“乔戈里峰”,亦可看做基金公司的“中场改革”。
浦银安盛正处在这样的关键节点之上。
过去一年里,在公司第四任总经理张弛的带领下,正启动历史上最大力度的战略转型。
这不仅包括已确定的“全球科创家、指数家、固收家”三大业务战略方向,相配套的人才团队升级,新的产品线矩阵,渠道结构优化;亦带动了新基金的良好募集势头和产品业绩的明显提升。公司最新完成的浦银安盛盈丰FOF首次募集规模超过27亿,为公司历史上募集情况最热烈的FOF产品。
当然,管理规模上的“踌躇”和短期的“阵痛”亦不可避免,当资源重新配置,新的业务线开始搭建,原有的体系必然会有“吐纳”、调整。这些调整也会带来必要的摩擦和成本,然而,吐故纳新,去腐生肌,一个“全新”的浦银安盛正在这一个个故事和细节之间“浮出水面”。
01 新战略“浮出水面”
“浦银安盛的下一步会向何处去?”
多年的债券牛市日益接近尾声,三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5%,机构客户们彷徨四顾。对浦银安盛而言,做出战略抉择、找到固收以外的更多发展路径,已越来越“时不我待”。
事后看, 这也是新上任的浦银安盛管理层重点思考和解答的问题。
一年后的今天,浦银安盛的抉择已经相当清楚,实施“全球科创家”、“指数家”与“固收家”三大业务发展战略。同时向全球科创类基金、指数基金和历史擅长的固收基金三个方向挺近。
总经理张弛在2025年资产管理年会上曾详细提及这个战略的落地关键:
在产品策略方面,浦银安盛采取新产品战略布局与存量产品策略升级并行的优化路径。同时,围绕“全球科创家”持续布局细分策略与产品,在前沿科技、全球科技、港股科技等各领域都落地了相关布局;围绕“指数家”重点布局指数增强基金,以及与新质生产力紧密相关的“硬科技”指数产品;围绕“固收家”不断丰富信用策略、指数策略与固收+策略。
一手抓增量,一手稳存量,这显然是成熟且恰当的转型安排。
02 新格局“雏形已成”
在中国公募行业,应变和发力必须要快,转型工作也是如此,“该出手时要出双手”,“犹豫就会败北”。
回头看,浦银安盛也是如此。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全球科创家”、“指数家”、“固收家”三大家的战略方向都已有了初步的模样。
“全球科创家”方向,覆盖海外科技、港股科技、国内细分科技赛道的产品布局正在积极搭建梳理中。
2024年8月募集的浦银安盛高端装备混合(A:019864,C:019865)以人形机器人为主赛道,兼顾半导体布局,业绩相当突出,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27日,该基金累计收益超110%,已成为公司主动投资领域的标杆产品。
同期,另一只科技方向基金浦银安盛科技创新优选混合(009048),通过主打人工智能和新能源等前沿领域,近一年来收益也超过85%(WIND统计,截至2025年10月27日)。
“固收家”领域,公司通过优化产品定位,积极在短债、固收+、利率债、债券指数等核心策略持续发力,优化存量,稳健拓展增量,继续保持在这个方向的传统优势。
“指数家”方面,公司围绕重点产品A50、科创100、A500、科创综指等多只宽基指增产品,初步形成投资潜力与配置价值的宽基产品序列。
短短一年间,新的产品序列已然搭建。科技为先、指数为体、固收为本,三条产品线的雁行阵形已经梳理完成。
03 新团队“加速培养”
战略确定了,人才就是执行战略的关键。
浦银安盛在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方面,下的功夫很深。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新固收策略、指数增强领域等主要方向上,公司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持续优化人才团队,力争人才配合产品体系在特定领域形成代表性产品。
以“全球科创家”团队为例,公司重点培养兼备“国际经验与本土智慧”的人才来挑大梁。国际业务部副总监俞瑾拥有外方股东投资机构工作经历,熟悉全球科技产业链布局,她管理的浦银安盛全球智能科技(QDII)基金覆盖海外AI产业链龙头公司,业绩较为突出;
新锐的基金经理李浩玄则长期深耕装备制造业,重点关注人形机器人赛道,基于对产业的长期跟踪,李浩玄管理的几个产品成为主动投资领域的焦点产品。
“固收家”团队方面,公司以固定收益投资部总监李羿为圆心,团结了一批实战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跟踪可转债市场的章潇枫,擅长挖掘“双低转债”;在短债领域表现突出的陶祺,管理的基金通过灵活调整久期与仓位,实现了很好的风险收益比;郑双超深耕“固收+”领域,他近年以红利板块为底仓,以科技板块为进攻仓位,在保持业绩的恰当锐度同时,也实现净值稳健向上。
在“指数家”团队里,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孙晨进担纲指数与量化投资部的总监,他率领的9人团队包含2名量化基金经理、2名ETF基金经理与5名量化研究员,分工明确,配合无间。日常工作中,量化研究员专注于宏观资产配置、行业轮动、多因子选股等模块化模型研发,指数或量化基金经理则根据产品定位整合模型权重,团队的密切配合共同推动公司量化增强产品的业绩不断向上。
04 阵痛期“不可避免”
可以想见的是,从“一马当先”的业务结构转到“多马奔腾”的局面,公司的团队也会有调整和适应的过程。
从公司规模架构看,一个新的“多极”业务的雏形已经形成。而这对于当下浦银安盛的意义显然更为重要。
虽然固收产品有幅度轻微的下滑,但固收类产品的内部结构优化。主要体现在含权的固收基金的存量和首发规模都在同比上升。这充分显示出,公司在过去的转型关键期,主动优化结构,调整过去重固收的业务结构的发展策略。
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经过这一轮战略调整后,浦银安盛未来有了新的业务“抓手”:对硬科技、指数型产品的增加重视,不仅符合国家大政方针,亦符合公募市场的实际需要。
可以预期,新的战略必然会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打入“强心剂”。
05 市场反响“潮声渐起”
同时,浦银安盛的新战略也正在获得市场的正面回应。以对各类因素较为敏感的基金IPO(首次发行)数据来看,过去一年,浦银安盛在多个产品方向都获得了同期行业里较好的募集水平。
2025年10月结募的浦银安盛盈丰FOF,最终规模超27.1亿,成为浦银安盛2022年至今首发规模最好的含权类产品。
覆盖港股通和红利股的浦银安盛港股通央企红利基金,在2025年3月结募,首发规模超12.8亿,在同期市场同类产品中排名第三。
瞄准港股“硬科技”资产的浦银安盛港股通科技指数基金的首募规模超5亿元,市场同类第二。
此外,公司还积极在周期优选、北证50、医药创新、数字经济等领域募集发起了多只发起式基金。
通过上述产品的成功发行,浦银安盛不仅在“指数家”、“全球科创家”的战略方向有了更多的落地产品,补齐完善了产品线和梯队,同时也在重要的战略时点上,有了产品布局,为投资者创造收益打下基础。
过去一年来,“全球科创家”方向下的基金,包括浦银安盛高端装备、浦银安盛战略新兴产业、浦银安盛全球智能科技等都有相当靓丽的业绩表现,这与公司战略倾向“科创”产品,不断向科创金融领域的产品投入资源,有密切的关系。
正在“中场革新”的浦银安盛基金,现在已经搭建了一定的业务雏形。可以想见,未来依然会有艰苦、挑战、辛苦的阶段,但只要革新的步伐一开,持续的努力和迭代,吹尽狂沙始见金的宏大前景总会在未来等着大家。
一个全新的“浦银安盛”正在悄然酝酿,或许正等待着中场突围的时机。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预示未来表现,也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其中的观点和预测仅代表当时观点,今后可能发生改变。未经同意请勿引用或转载。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nbdnews.com/post/4044.html发布于 2025-10-29 16:56:5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