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匿名指控与硬刚起诉,避免师生矛盾演变为网络审判

访客 2025-10-31 16:24:44 40242 抢沙发
评论:关于匿名指控与硬刚起诉的师生矛盾事件,不应演变成网络审判,双方应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纷争,尊重法律程序和证据,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发挥调解作用,避免矛盾升级,网络舆论应保持理性,避免激化矛盾,维护公正和公平的社会环境,师生矛盾应通过正当途径解决,不应成为网络审判的热点话题,针对师生矛盾中的匿名指控与硬刚起诉问题,应依法解决,避免网络审判,双方应尊重法律程序,教育部门调解,网络舆论保持理性,共同维护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


要想让此事成为一堂生动且有教育意义的法治课,那么不妨秉持一个原则:以法为界,不随舆论而转

日前,一大学相关校园账号上出现一则匿名帖子,矛头指向该校法学与社会学学院的一名教师,称其“上课特别刻薄、魅男行为频出、把没礼貌当幽默”。该帖子在网上快速传播,引发关注。

涉事老师选择“硬刚”,把相关内容截图发到群里,称“这位同学请拿出证据来证明,否则我会起诉你侵犯名誉权,我已联系后台要求提供发信人信息,保全证据”“你要对自己说出的每句话负责”。目前,涉事学生道歉,称自己被老师教育后一时冲动,向校园账号投稿和在个人朋友圈发表不当言论,还称“作为一名大一新生年少轻狂,希望各位能给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匿名指控与硬刚起诉,避免师生矛盾演变为网络审判

网上支持老师的观点占大多数。不得不说,这名学生的一些用词和指控,既含糊不清又带有性别对立、上纲上线的意味,令人反感。而且选择匿名进行网络爆料,是既害怕暴露自己,又似乎想把事情“闹大”,这种行事风格难以被正面评价。

这件事引人关注,也和师生身上的标签有关:法学专业。一方选择网络曝光,另一方选择依法维权,这被一些声音解释为“法治的现场教育”。

一个小小的吊诡是,涉事学生在接受法治教育前,先要被网暴“教育”一下。相信当事人已经在领教网络暴力的厉害,这原本可能是她想召唤出来的“力量”。疑似她的朋友圈被截图晒出后,也遭遇了一些辱骂。

有网友说,“她道歉不是知道错了,而是怕了”。学生确实有理由害怕,这种害怕不仅来源于可能被起诉和网暴,恐怕也来自于她的身份:一名惹出麻烦的学生,对于已经表态“正在处理”的学校,大概也会害怕。

涉事老师表示要起诉学生,隐含了一种前提——我和你是平等的,在法律面前各自主张。但此事中还要看到,学生和老师乃至校方的力量对比,并不那么对等。如果人们真的希望此事能成为一堂生动且有教育意义的法治课,那么不妨秉持一个原则:以法为界,不随舆论而转。

比如学校层面,在这件事情上不以“平息舆情”的思维粗糙地介入。真正负责任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厘清事实、明确程序,不要急于息事宁人。如果是两个平等当事人之间的法律之争,那就全部交由法律去判断。双方是对簿公堂还是走向和解,都交给当事人决定。

同样,网友也不必以“围观正义”的姿态,尝试“以暴制暴”。比起简单的指责,更重要的是让当事人在这场冲突中看到法治的程序正义,为不同立场的人提供公平的规则,让对抗回到理性的轨道上。

如果人们依然愿意将这定义为一场教育,那么也得明白,教育的目的不是制造服从,而是培育常识和理性。用强大的舆论力量将学生压服很容易,但可能也会陷入这名学生曾试图制造的“陷阱”——利用舆论的声量,去获得超常规的“胜利”。

实际上,这并不是一次成功的师生沟通。学生没有选择跟老师沟通或正规渠道反映,而是通过网络进行不明不白的指控;老师在群内称要起诉学生,对道歉拒不接受。双方用行为陈述了一个事实:师生关系正陷入一种僵化循环的困局。

也许人们期待的是,师生之间的矛盾不至于演变成“网络审判”或者“法庭对峙”。但事已至此,不妨围绕校园生态的塑造进行更多思考:在日常中建立更健康的沟通机制,让学生知道如何表达不满、如何通过正规渠道反馈问题,也让教师知道怎样倾听和回应,让讲证据、重逻辑的法治精神本身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这些也是这场风波可以留下的教益。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清波

编辑 赵瑜 审核 高升祥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nbdnews.com/post/4172.html发布于 2025-10-31 16:24:4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024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