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英诺李竹,酝酿已久的决定揭晓

访客 2025-11-03 10:06:29 36399 抢沙发
英诺李竹做出一个酝酿已久的决定,具体内容和背景尚未透露,摘要需要更多信息才能准确概括,这个决定可能涉及个人、职业或企业领域的重大转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投资界获悉,英诺天使基金进行一次关键升级——内部将正式分为英诺天使基金、英诺科创基金两个品牌,各自组成10到15人的团队,覆盖不同项目需求,专注早期科技投资。

这是英诺内部一次主动进化。早在2019年,英诺就设立了科创基金,聚焦科技。经过六年探索,未来英诺科创基金将作为独立品牌运作。一个鲜明特点是,升级后英诺科创基金将在投资金额上出手更大。

“投早投小投科技”已经成为共识,英诺此时动作,恰是中国早期创投生态变迁的一缕缩影。

英诺之变:两个团队,独立运作

李竹向投资界透露,这场转型酝酿六年之久。

在他的记忆里,2018年底英诺内部曾进行过一次复盘。彼时团队发现,梳理前五年投过的项目,当中科技项目带来的回报普遍更高。加上团队成员多是清华等高校的理工科背景出身,因此内部将重点转移到科技投资上。

2019年,英诺成立英诺科创基金一期,规模3.6亿元。在此之前,英诺作为一家天使投资机构几乎什么都投,投资版图遍布科技、互联网、文娱、消费……而英诺科创基金的目标明确——只投科技。

亲历这几年市场动荡,英诺决心以更为主动的姿态迎接挑战。李竹告诉投资界,英诺正经历一次关键的升级。接下来,将分为英诺天使基金、英诺科创基金两个品牌运作,投资团队相对独立,坚守早期科技投资。

在李竹看来,当下进行战略升级恰当其时。

从内部来看,经过六年摸索,英诺科创基金已经形成了一支完整、层级分明且独立的投资团队,由李竹和周全负责。其中,周全2014年从产业端转型到天使投资,在英诺从投资经理一步步成长为管理合伙人。

外部环境也倒逼着英诺主动变化。正如大家感慨,这几年早期项目肉眼可见地贵了。尤其是在硬科技领域,不少初创企业天使轮估值几亿元已是常态,这对投资机构的资金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李竹聊起了天兵科技。这是一家商业航天领域的明星独角兽,本月完成近25亿元人民币Pre-D轮和D轮融资,最新估值已超200亿元。

外界鲜少知道的是,英诺几乎是最早挖掘到天兵科技项目的机构之一。2019年,天兵科技成立不到三个月,英诺天使基金便领投其天使+轮融资。李竹回忆,“当时天兵科技估值三个多亿,英诺天使基金投了1500万元。”以此计算,英诺已从这个项目上收获数十倍回报。

“受限于基金规模,这已经是我们当时投资的上限了。”现在回想,李竹却懊恼错过了更大回报的机会。“任何一个基金在复盘的时候,你要观察回报最高的这些项目,是不是一开始就放了足够多的钱,有没有持续多轮加注?”投资金额最为直接地影响着日后回报,类似天兵科技的遗憾也并非个例。

这让英诺意识到,对于优秀的科创项目,要敢于重仓支持。相对应的,这也对基金规模和投资力度提出新的要求。据悉,英诺拟设定的科创基金三期,目标规模达15亿元。

那么,未来两个品牌具体如何运作?李竹介绍,英诺天使基金由祝晓成、刘怀宇两位管理合伙人负责,继续早期投资策略,并推出新的快速投资机制,“111机制”,即1亿以内投前估值,1000万以下单笔投资额,1次过会,更高效地为创业者提供支持;英诺科创基金则更专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赛道,讲究重投重管,聚焦大天使小A轮,单笔投资额1500万以上;其中科创基金70%投向早期,30%投向成长期项目,打开了更多想象。

在李竹规划里,“天使基金奠定了英诺的基础,科创基金则将决定英诺未来的空间。”

十二年成长史

一路走来,李竹和英诺亲历了中国早期投资的动荡变迁。

事实上,李竹从2000年便开始个人天使投资。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当时李竹还住在华清嘉园,在这里他投资了同为清华校友的王兴,成为后者从饭否到美团的早期投资人。也是从这里起步,他开始帮助清华校友创业。

2010年前后,天使投资行业逐渐由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向机构化天使转变。联想之星、真格基金、梅花创投等早期机构都是在这一时期成立。2013年,在考察了硅谷的孵化器模式后,带着给校友创业第一张支票的初衷,李竹、林森、祝晓成等清华校友成立英诺天使基金。

起初五年,英诺采用互联网时代投资方式,依据项目的创新性来判断,投资了推想科技、智行者、柠檬微趣等企业。但早期过于分散的投资,也给英诺在退出上带来不小挑战。于是从2019年起,英诺改变过去“互联一切、智能一切、娱乐一切”的投资理念,开始聚焦科技,由此拉开了英诺科创基金的序幕。

回顾英诺科创基金出手的项目,珂玛科技给李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三位海归博士领衔,珂玛科技是国内半导体设备陶瓷材料零部件头部企业。2021年,珂玛科技开放上市前唯一一轮大额融资,份额抢手,最终引入18家外部机构,英诺科创基金一期也参与其中。去年8月,珂玛科技正式登陆创业板,最新市值超260亿。

今年春节,“杭州六小龙”爆红。其中之一的云深处,英诺团队早在2020年就出手。当时很多人还对四足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存在困惑。但在英诺看来,四足机器人更能适应复杂地形,能在电力、隧道、消防、安防等场景投入使用。同时,在供应链优势下,硬件成本将大幅下降。因此,在云深处估值仅数千万估值时,英诺科创基金便坚定下注。

随着云深处估值水涨船高,英诺已经实现部分落袋为安。不止于此,英诺科创基金投资版图中,还有青禾晶元、加速进化、松延动力等项目,都在这两年估值大涨。

“英诺科创基金成立之初,定位就是通过产业链上的关键创新点,寻找百亿以上的企业”。但这也要求投资机构给予更长期的陪伴,为此,英诺主动求变:在募资端,完成从个人LP到机构LP的转变;在退出端,从被动退出,转为一级市场为主、二级市场为辅的多元化主动退出途径。

同时,针对云深处等科创一期优质项目,英诺已设立接续基金,以陪伴企业走向上市。未来两年,英诺预计有十多家公司申报IPO。

中国早期投资走向何方

身处一线,李竹最为深刻地感受着国内早期投资生态变化。

走过早年全民天使的热潮,在面临募资难和竞争白热化的双重考验下,中小天使投资机构生存空间一再被挤压。前些年,随着早期投资门槛越来越高,李竹见证了许多同行的离开。

但这两年,情况变了——“更多机构在往早期走”。投早投小投科技,已成为一级市场共识。尤其在这一波AI和具身赛道浪潮下,VC机构、产业资本频繁地出现在第一轮。

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早期竞争加剧。放眼望去,天使轮已数亿元起步,但传统天使轮投资金额往往在数百万元,纯天使的打法难以为继。“如果基金规模太小,对于机构的生存是不利的”。于是,扩充资金量已经成为早期投资机构心照不宣的策略。

此情此景,李竹认为,早期投资更重要的是对窗口期的判断。

早在2022年,英诺就投资了一家大语言模型初创公司——深言科技。半年后,OpenAI发布GPT3.5,迅速带动AI大模型爆红。但之后英诺却没再出手,“我们的判断是,早期机构投资大语言模型的窗口期已经过去。”事实上,动辄数亿美金,显然让许多早期投资机构难以下手。

在共识之前做出判断,是作为早期机构的基本功。2023年,英诺开始思考,如果AI在物理世界里面落地,它的载体是什么?于是,英诺又相继投了加速进化、松延动力等一批具身智能企业。到今年,具身智能融资火热,估值暴涨盛况惊人。

当中也有一段插曲。“我们接触云深处的时候,也发现了宇树”。李竹回忆,当时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已经在网上小有名声,项目估值也才1.5亿。“但当时我们对赛道和技术关注比较多,反而对创业团队本身重视度下降了”,再加上受限于基金规模,英诺团队最终放弃了投资机会。聊起这段往事,李竹流露出遗憾。

这也促使英诺不断进化。投资标准上,既考量项目的创新性、成长性、持续性,用VC的方式做天使,向下对行业进行详细分析,找到最关键的创新点;同时对团队也要有足够的重视。“认知提前一点,就能给基金带来更好的回报。”

回到大环境上,早期投资竞争激烈一幕也令人担忧。正如一位投资人分享,“投资就是一场接力赛,早期机构投第一棒,其他人投第二和第三棒,最后走到第四棒,跑到终点。”他警示,当大量的机构涌到早期,后面怎么办?

“创新和投资犹如奔腾江河,每一个机构就像是涓涓细流,如果方向不对,可能流入沙漠。因时而动,主动求变,向同行学习,才能在时代的大潮中,纵情向前。和创新者汇聚在一起,最后百川入海。”李竹希望,在这场攸关国运的科技竞赛中,每一个人都是接力者。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nbdnews.com/post/4401.html发布于 2025-11-03 10:06:2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6399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