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星巴克中国业务股权花落博裕,交易价值超280亿,持股占比达六成

访客 2025-11-04 10:07:01 51942 抢沙发
星巴克中国业务的股权交易尘埃落定,博裕资本成功拿下超过280亿的星巴克中国业务60%股权,这一重要交易标志着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博裕资本将成为星巴克在中国的重要合作伙伴,此举将重塑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格局,进一步推动其在中国的业务增长和发展。

全球最大咖啡连锁星巴克出售在华业务部分股权这件事,终于靴子落下。

星巴克宣布与博裕投资战略合作,双方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据此,星巴克今天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925亿元)。

这意味着,在进入中国大陆26年后,星巴克为这一全球第二大市场找到了全新的合作伙伴。此外,这也意味着星巴克全球将在华合资公司的控股权交到了合作伙伴手中,但今后仍将发挥重要影响力。

星巴克全球今天形容,这是“里程碑式的合作”,将开启星巴克中国转型与发展的全新篇章,更彰显了星巴克加速拓展中国这一快速增长的全球核心市场的坚定承诺。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还誓言要加速星巴克中国饮品及数字化创新,拓展新的城市和区域市场,并通过更深入的本土化融合,加深与顾客的情感联结。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详情。

交易结构

首先,根据协议安排,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向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行授权。

双方的经济账也比算得较清晰。基于约40亿美元(不计现金与债务)的企业价值,博裕将获得其相应权益。星巴克全球方面,则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总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向博裕出让合资企业控股权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权益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持续支付给星巴克的授权经营收益。

根据介绍,新成立的合资企业将继续以上海为总部,管理并运营星巴克在华门店。目标是未来将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0000家。对此,星巴克今天未同时给出确切的实现时间,目前中国市场门店数量约8000家。

在一份通报中,星巴克咖啡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睿安(Brian Niccol)表示,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我们将和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一起努力,打造卓越的伙伴(员工)体验与世界一流的顾客服务,携手谱写星巴克在中国发展的全新篇章。”他说。

通报又引述博裕投资合伙人黄宇铮(Alex Wong)赞扬星巴克26年来在中国成功塑造了标杆性的高端品牌形象,与中国顾客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结。

”我们既认同这一品牌的持久生命力,也看到了为中国顾客带来更创新、更本土化体验的巨大机遇。”他说,基于这一共同的信念,博裕将与星巴克精诚协作,融合星巴克在全球咖啡行业的领导力与博裕深度的本地市场洞察,致力于加速增长,为更广大的中国消费者缔造卓越的咖啡体验。

星巴克执行副总裁兼中国首席执行官刘文娟也在通报中表示,在当前健康的发展势头下,与博裕的强强联合将进一步助力星巴克中国充分释放巨大的市场潜力,为更多中国顾客带来卓越的高端咖啡体验,为伙伴(员工)创造更广阔的职业发展机遇,并推动中国精品咖啡行业的进一步升级与发展。“此次合作彰显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新阶段发展的坚定承诺。”她说。

决赛圈

事实上,比起结果,本次股权出售的过程同样让人瞩目。在最初,甚至连瑞幸的大股东都被传言卷入其中。

回顾此前传言,今年5月,路透就引述“消息人士”称星巴克已经正式启动了其对中国业务部分股权出售的流程,邀请潜在买家提交对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包括向潜在买家询问了他们的企业文化、管理风格、可持续发展措施、对待员工的方式、对星巴克中国业务的潜在交易结构的构思以及商业计划等。

从这些问题,就可以看到星巴克全球的关切。当时,这些“消息人士”称星巴克尚未决定是出售其中国业务的控股权还是少数股权,或者是否会保留其中国业务的某些部分,例如其供应链。对此,星巴克中国曾回复小食代说,“星巴克目前没有考虑完全出售中国业务”。

潜在买家“阵容”,在两个月后就集体露出了。CNBC在7月时称,除了此前市场上传出的高瓴资本、国际知名私募基金凯雷、KKR之外,瑞幸咖啡的最大股东大钲资本这次也被指加入了竞购队伍,成为30多名竞购者之一。

最终,留在“牌桌”上的潜在买家,缩窄到了5家。金融时报10月时称,5家私募股权提交了具有约束力的报价,除了凯雷与博裕资本,还包括红杉资本、春华资本和方源资本。其中,凯雷和博裕资本当时被视为星巴克中国股权出售的首选合作伙伴,对整个中国业务的估值可能约为40亿美元,还不包括仍在谈判中的特许权使用费。

当时的说法就是,竞购者最终可能组成一个财团,星巴克将保留高达49%的股份。由于星巴克正在密切评估竞标者改造中国市场供应链及维持与当地合作伙伴关系的能力,这让中国私募占据了优势。

先来关注下据传为“头号种子”的凯雷、博裕资本。

其中,凯雷是全球最大、最多元化的全球投资公司之一,也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私募股权机构之一,核心投资行业覆盖消费及零售、医疗健康、房地产与基础设施、工业与制造业、科技与传媒等。其投资注重长期价值创造,通过资源整合和行业经验赋能被投企业,推动其在中国市场的扩张和增长。

在餐饮,凯雷最知名的投资案例之一无疑是麦当劳中国。2017年,凯雷与中信集团联合拿下麦当劳中国,以20%持股成为“金拱门”第二大股东,深度参与其高速发展的六年,扶持这家西式快餐连锁门店数量增长超过一倍,中国也成为麦当劳全球第二大且增长最快的市场。2024年,凯雷将所有“金拱门”股份卖回给麦当劳全球,价格约18亿美元,据传六年实现6.7倍回报。

在凭借出售麦当劳中国股权“狠赚一笔”后,凯雷马不停蹄地将目光投向了其他国际市场。去年7月,凯雷宣布完成收购日本肯德基100%股份并将其私有化,随后为日本肯德基规划的“剧本”与麦当劳中国类似。该基金称,通过利用其在餐厅、食品和消费领域的丰富专业知识,凯雷将与日本肯德基管理团队合作,加快新店开业速度、优化菜单,并投资数字创新以改善顾客体验。

博裕资本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注中国的大型投资机构,其私募股权业务重点关注科技、消费零售和医疗保健行业。

博裕的投资策略是聚焦“高增长行业的头部企业”,在中国市场尤其活跃。成立初期,博裕资本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案例是2012年帮助阿里巴巴完成对雅虎的股份回购计划。近年,它又出手了十家新经济领域的头部企业,强调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互利共赢。

日前,21世纪商业评论撰文指出,博裕拥有四位创始合伙人,除了张子欣、马雪征,还有江志成、童小幪,均拥有丰富的投资经验与人脉。多年经营,博裕团队织了一张覆盖科技、消费、医疗、地产的网,投资组合里的公司超过200家,包括极兔快递、网易云音乐、汽车之家、爱奇艺、华润饮料等。到2023年,其总管理规模超过700亿元。

今年,博裕在餐饮领域最受关注的投资之一是入股蜜雪冰城,出资4000万美元认购基石股份,成为蜜雪集团头部基石投资者。“今年以来,张子欣团队相当活跃,多方出击。”上述文章说,对于星巴克中国股权,张子欣团队志在必得,或许是看中其复苏潜力。

在华历程

此次交易也标志着,星巴克中国再度由独资回归到合资经营模式。

1999年,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受当时外商投资限制,其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将门店经营分别交给北京美大(华北)、台湾统一(华东)、香港美心(华南)。那时,中国消费者对咖啡的印象大多停留在速溶,本土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磨咖啡连锁,1997年成立的上岛咖啡也更偏向西餐+咖啡的复合业态。

“我们确实做对了几件事。”星巴克全球官网上一篇谈到1999年开出中国首店的文章说:“对于居住空间普遍较小的中国消费者来说,我们舒适的门店让他们感到宾至如归。此外,我们还尝试将当地风味融入到我们的招牌饮品中。”

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星巴克也找到了尊重中国文化中家庭重要性的方式——为符合条件的员工的父母提供重大疾病保险,并举办年度论坛,向员工家人介绍公司的使命、价值观和未来愿景。这些做法,在当时的餐饮连锁咖啡市场上是个新鲜事。

踏入“茶文化大国”中国的多年里,星巴克中国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依然坚持深耕,并在华完成了现磨咖啡的市场教育,“第三空间”理念深受商务白领群体追捧。由此,星巴克奠定了高端咖啡连锁的龙头地位,也伴随经济腾飞一路高速扩张。

2005年,中国允许外商独资零售,星巴克开始逐步收回各地经营权,以直营方式拓展中国业务。到2017年全资收购与统一在华东的合资企业后,星巴克在中国大陆市场实现100%直营。

自进入中国以来,作为“现磨咖啡先行者”的星巴克也深度参与到产业链发展,在此落地了多个开创性投资项目。2012年,星巴克中国及亚太区首个“咖啡种植者支持中心”在云南普洱正式落成并投入运营,为当地农民提供农艺技能培训和资源,成为擦亮云南优质咖啡豆招牌的推手之一。

2017年12月,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开业,成为这一高端店型在总部美国之外的海外首店。除了提供诸多创意咖啡、饮品、烘焙产品,该店的一大亮点还在于配置了咖啡烘焙系统,顾客可以在店内看到一颗绿色生豆蜕变成一颗咖啡豆的全过程。

2023年9月,星巴克中国创新科技中心启用,计划三年内斥资约15亿人民币架构“星巴克中国首个专属的数字技术创新中心”,从门店、产品和伙伴(员工)三个角度打造超越期待的星巴克体验。

很长一段时间内,星巴克在中国咖啡连锁都是“一家独大”的状态,中国市场也是星巴克全球发展速度最快且最大的海外市场。当然,这都离不开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王静瑛(Belinda)。可以说,没有她,就没有星巴克中国如今的成功,她是这家咖啡巨头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和高速扩张的“头号功臣”。

王静瑛从2011年起成为星巴克中国的负责人,直到今年1月24日决定从该公司退休,在她领导下,星巴克在华从不到500家门店,到退休时在中国900多个县级市场拥有超过7500家门店、60000名员工。

去年,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Howard Schultz)在做客一档播客节目时回顾道,星巴克刚进入中国时水土不服,挣扎了近十年,险些打道回府,直至王静瑛接手,才得以扭转局面,“在我看来,她可能是公司最有价值的伙伴。”

然而,中国咖啡市场的迅猛发展,为星巴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一方面,在咖啡消费日趋刚需化的趋势下,便利性与价格成为关键选择因素,以瑞幸咖啡为代表的本土新秀、一众跨界而来的茶饮连锁凭借平价策略,迅速抢占市场份额。从精品连锁、大众品牌到各具特色的主理人门店,多元化竞争格局正在重塑市场生态。

另一方面,咖啡文化普及与消费者对多样化、高品质咖啡体验的追求,也对品牌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新兴玩家通过本地口味创新,例如融入中国人熟悉的茶元素、地方特色水果或传统甜品风味,将咖啡这一曾经略带接受门槛的饮品变得更易被接受,并凭借快速的产品迭代、花式联名营销等方式吸引了大批年轻人。

在此背景下,星巴克去年首次提出在中国市场探索战略性合作的可能性,旨在进一步加强竞争力、谋求在华长期增长。不过,星巴克最初并未点明合作方向,直到今年才明确了要出售部分股权。

此后,星巴克全球首席执行官Brian Niccol曾表示,该公司对交易具体方案持灵活态度,并希望仍在中国业务拥有“相当比例的股份”。他还暗示,星巴克中国业务的价值要远高于此前预期。

“我们预计星巴克中国业务(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将超过100亿美元,其中包括潜在合作伙伴的前期投资、星巴克保留的中国业务股份以及未来的特许权使用费。”他早前对CNBC称。

按照星巴克CEO设想的蓝图,在找到合作伙伴后,这家咖啡连锁在中国要抓住未来把门店开到2万甚至3万家的机会。“Brian Niccol说,核心在于如何确保星巴克品牌在中国未来处于更强势的位置。

在交易谈判时,星巴克也被指寻求保留其位于昆山的咖啡豆烘焙工厂的控制权,以把控好质量。小食代介绍过,该工厂于2023年落成投产,总投资高达15亿元,当时是星巴克在美国本土以外最大的生产性战略投资,也标志着中国在星巴克全球各市场内率先实现 “从生豆到咖啡” 垂直产业链的规模化整合。

上述生产基地由“咖啡烘焙工厂”、“整合物流中心”和“咖啡之旅体验中心”三个核心主体组成,功能涵盖咖啡豆进口、烘焙、包装、储存、物流,是提升咖啡新鲜度、本土定制化创新等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

如今,刘文娟(Molly)为星巴克中国继续“挑起大梁”,负责领导星巴克在华经营。她出任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已经满一年,期间专注推动中国业务的持续增长。

例如,在全球总部探索股权出售的同时,星巴克中国努力推动业务复苏,从产品与门店服务创新、会员价值深化、品牌营销等多方面发力。小食代留意到,星巴克中国期间也发生了多位高层变动,包括新设首席增长官一职,还任命了新的首席财务官、营运副总裁等等。

根据不久前星巴克2025财年(截至9月28日的52周)业绩,中国市场已经连续第二个季度同店销售数字实现正增长,并且星巴克在华门店数量突破了8000家;截至财年底,星享俱乐部活跃会员数达2550万新高;2025财年全年,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净收入录得接近5%的增长,折合人民币约220亿元,并表现出“良好的单店经济效益”。

对于今天宣布的战略合作,星巴克表示,它开启了星巴克深耕中国市场26年后的全新篇章。

星巴克在一份通报中说,星巴克享誉全球的品牌影响力、咖啡专业优势和以人为本的独特伙伴文化,与博裕对中国消费者的深度理解相结合,双方将携手共同提升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顾客体验,加速饮品及数字化创新,拓展新的城市和区域市场,并通过更深入的本土化融合,加深与顾客的情感联结。

通报最后说,深耕中国市场26年来,星巴克始终坚持与当地社区深度融合,与美好中国同行共生。星巴克与博裕的战略合作,将为这一商业增长与社会责任共生共荣的独特征程开启又一全新的起点。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nbdnews.com/post/4489.html发布于 2025-11-04 10:07:01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194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