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HR对人力专业的成见,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访客 2025-11-05 16:49:35 25883 抢沙发
人力资源(HR)领域对人力专业存在成见,这一问题被视为一道难题,像一座大山般难以逾越,这种成见可能源于对人力专业的不了解或误解,导致一些HR专业人士对人力资源领域的某些方面持有固定的观念或偏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并推动对人力资源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文 | 穆胜

当前人效管理的发展现状,着实让人有点尴尬。你说它没有发展起来吧,那绝对是胡说。现在的企业但凡谈及人力资源管理,几乎无一例外都会探讨人效。但你要说它已经发展起来了,那也一定不是事实。

还是先澄清一下“人效管理”的概念吧。人效管理最简单可以分为两个模块。我们相信,其他的机构也很难在对人效管理的理解上,跳出这两个模块。

模块1是人效解码,我们把它形容为“出考题”。简单来说,就是基于公司战略,明确公司级人效要求,将这个要求解码到各个前台业务单元和中后台职能部门,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兑现,形成长效机制。

模块2是人效赋能,我们把它形容为“给方法”。在前台业务单元和中后台职能部门承接了人效考核的要求后,基于“人效经脉”规划人效提升的赋能项目,通过HRBP来落地实施。

在这个二分法中,HR对于两个模块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对于人效解码,HR是兴奋的,他们认为:“出考题?这个我们会!”内心的潜台词是——考核是HR们流淌在血液里的本能!这下还怕业务部门不重视我们的管控?

对于人效赋能,HR是畏难的,他们认为:“给方法?这个强人所难了吧!”内心的潜台词是——选用育留是固本强基,哪有那么快的速赢(quick win)效果?老板又在异想天开了!

所以实际的情况是,人效解码会很快被落地下去,而人效赋能则像一头“屋里的大象”,被HR们巧妙地忽略了。但问题是,“只出考题,不给答案”“只有人效解码,没有人效赋能”的人效管理,注定是个悲剧。

但要说所有企业都在“以考代管”,没有思考过人效赋能,这个说法也不公平。

HR一旦将目光锁定在人效上,会本能地思考自己手中的选用育留工具是否能够提升人效。即使迷恋传统工作的HR不去主动思考这个问题,在业务部门对抗“人效解码”时,他们也会被倒逼去尝试给出答案。

但我要强调的是,绝大多数HR在尝试“人效赋能”时,都会陷入如下四大陷阱。

HR对人力专业的成见,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陷阱1——越俎代庖,教业务做业务

不少HR面对人效低下的业务部门,首先想到的是业务负责人的思路有问题。这个逻辑推理基本正确,道理很简单,如果业务思路没问题,投入的人力就应该有预期的产出。之所以人力投入都打了水漂,大量人员不做事,不做实事,就是“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就是业务思路的问题嘛。

很大程度上,我是赞成这种说法的。我们一直强调,人效是超前指标,财效是滞后指标,财务指标是滞后指标中的滞后指标。当前,不少头部投资机构都在联系我们,希望通过人效来洞察被投企业的生意前景,其实也说明了问题。

但问题是,HR应该想清楚,你们是不是就一定比业务负责人更有思路。你掌握的信息,经历过的实战,沉淀的业务方法或手感,是不是一定就比业务负责人更有优势?如果不是,你为什么要去教业务做业务?如果是,为什么以前不让你做业务?

这里必须要明确两个赋能的原点:

其一,HR的优势始终是在人力资源专业,不应该跨界逞英雄。也就是说,即使要帮助业务负责人优化业务思路,也只能从人力的角度切入。

当然,我特别理解为什么HR会喜欢跳过专业去指导业务,因为大多数HR普遍认为人力资源专业是固本强基,很难有速赢效果。我不这样认为,选用育留这类专业工具绝对有用,只不过,我们过去的人力资源专业把它们做得“太油腻了”。

其二,HR永远是副驾驶,绝对不许抢方向盘。所谓副驾驶,就是提供导航相关的信息、意见和建议,帮助主驾驶做出最优决策。

这有点像我们咨询公司做的工作,穆老师经常开玩笑,说我们是“磨刀石”,应用各种专业工具,帮助客户打磨出商业思路。在这个打磨的过程中,我们做两件事:一是把客户企业老板的想法翻译成体系完整、逻辑清晰、易懂易行的方案;二是帮助他们尽量排除错误的答案,把赢的概率尽量放大。这完全是商业思路上的PK和赋能,和当下有些教练流派专注于教练领导力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赞成这个方向,认为没用。

其实,HR要做人效赋能,把自己当成一个内部的咨询公司就够了。这样的定位,一定不可能出现偏差。

陷阱2——隔靴搔痒,人效新瓶装旧酒

前面说到的一类HR是喜欢跳出专业去指导业务,而接下来我要说的这类HR是喜欢固守专业。问题是,现在都在谈人效,你再固守专业就会显得格格不入,在老板那里也没有交代。又不想改变动作,又要紧跟趋势,那应该怎么办呢?无非就是新瓶装旧酒嘛!

于是,这类HR开始把传统的选用育留不经改造地硬尬上人效的由头,比如“裁员”变成“为了提升人效的裁员”,“培训”变成“为了提升人效的培训”,“激励”变成“为了提升人效的激励”……事情还是一样的事情,但硬要和人效扯上关系。怎么说呢?就有一种老登硬要紧跟时尚潮流,玩网络烂梗的既视感。

这其中,被HR使用得最多的,还是裁员。人效是个投产比的概念,控制不了分子的产出,就只能控制分母的投入了。于是,传统的粗暴式裁员被以人效之名大行其道,人效管理变成了要对员工动刀的幌子。这真的让人很无奈,人效管理这么阳光科学、可以引领人力资源专业进化方向的底层工具,居然就这样被赤裸裸地污名化了。

之所以关注分母而不关注分子,无非是因为大量的传统HR们否认选用育留的工具对于业绩产出的直接作用。

这里也有两个根深蒂固的问题:

其一,大量HR看不懂生意,所以也看不懂生意需要什么赋能。我们一直在喊“业人融合”,但大量HR开展工作的起点还是手中所谓经典的套路,他们并没有站在业务视角去思考如何赋能。原因也很简单,麻烦呗,真要他们投入精力去看业务,想生意,那得投入多少精力呀。

其二,大量HR并没有玩懂选用育留,自然也不懂手中的这些工具有什么威力。由于人力资源专业一直被设定为固本强基,导致这种没有验证标准的工作,很难倒逼出创新。甚至,一些被要求速赢的观点,还会被所谓HR的专业人士嘲讽为“不懂行”。各位不妨想想,如果一个专业十年前和十年后谈的内容一模一样,是不是这个专业本身就出了问题。如果这个专业没有问题,是不是做这个专业的人出了问题?

陷阱3——爹味十足,甩手掌柜式赋能

有人说了:“娄老师,你要求我们不要直接干预业务思路,我们又对传统的选用育留没有信心,那剩下能做的,不就是倒逼吗?”

有这类想法的企业还不少。有个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很搞笑,他们的人效赋能手段,就是在每个周期的人效考核后,要求人效不达标的业务部门提交“人效提升思路”的书面方案。问题是,那些人效表现不佳的业务部门,又能拿出什么靠谱方案?无非是应付一下人力资源部,给出一些形式主义的“决心”罢了。

我问他们:“那些方案你们会审核吗?”他们的HR回答:“还是要看一下的。”听到这里,我就明白了一大半,我接着问他们:“大多情况下,方案能让你们满意吗?”对方的HR有点尴尬:“让我们满意的方案不多,感觉有点不痛不痒。”我继续问:“如果不满意,你们会怎么处理呢?”HR有点接不下去了:“让他们重写一版。”

各位朋友,这就是典型的“甩手掌柜式赋能”。这就好比,某个高中学子的爸爸想他考上名校,但他文化不高,不懂语数外这些专业学科。于是,只能让孩子不断写出学习计划,这些计划几乎都是为了应付操心的父母,但就连这些计划的质量,这位老父亲也无法甄别,真是不懂呀。最后的结果就是,老父亲只有不停地念叨:“孩子呀,你要努力呀,父母不容易呀,高考自古华山一条路,考上了,你的人生就可以飞黄腾达了,我们家就靠你来改变阶层了。”

大家想想,我们上面说的这类HR做的事情,和这位老父亲又有多大区别呢?对于那位老父亲,他可能受限于文化水平,真的没法去理解孩子所学的专业知识。但对于HR来说,理解业务,赋能业务,可是他们排在首位的本质工作呀。我坚持认为,如果HR能理解业务,就很容易就能从人力资源专业的角度发现赋能空间,他们就不可能甘愿当“甩手掌柜”。

之所以有“爹味”,之所以远离业务,变成“十指不沾阳春水”,还是因为从心里就把自己看做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就像某些不务实的领导到基层走马观花地视察一圈,而后大手一挥,指示一些正确的废话,这对于基层部门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仔细想想,他们的指示,真的就是为了让基层做好工作吗?并非如此,他们的指示,其实是在彰显一种存在感,仅此而已。

陷阱4——圣母心态,只扶贫不扶志

俗话说得好,卧龙身边必有凤雏,有爹味的HR,就一定有妈味的HR。我管这种妈味HR叫做“圣母”。与爹味HR甩手掌柜的赋能方式不同,圣母HR似乎总觉得业务部门是被压迫的,觉得他们承接的目标太高,获得的资源太少,身处的政策畸形,总想要以“扶贫”的方式来拯救他们。

我也举个客户企业的例子,这个企业空降了一个HRD,老板很明确的要求就是要提升人效,但这位HRD以前的职场经历让他形成了一种执念,认为自己的生存策略就是要获得业务部门的认可。于是,他马不停蹄地下基层,和业务部门进行深度交流。

他还是天真了,以为自己展示真诚,帮业务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再叠加喝酒、称兄道弟那一套,就能够获得他们的认可。还是太天真了,他这只小白兔,进了业务部门的狼窝,后果可想而知。业务负责人告诉他的,一定是自己有多委屈,自己部门的员工有多委屈,“有理有据”的表达,加上煽情的表演,这位HRD还真就听进去了,马上就拍胸脯保证自己要努力为他们争取权益。

而后,这位HRD就是帮他们不停向老板提出诉请,仿佛自己是为民请命。老板里外不是人:答应也不是,因为明显就不该答应,而且极度损伤管理权威;不答应也不是,因为人家HRD直接一个丝滑甩锅——我帮你们向上反映了,老板不同意呀!

这就好玩了,企业希望你下基层是了解业务,而后下达科学的政策,提供精准的赋能,最后达到提升人效的效果。你倒好,直接把自己当做钦差大臣,对外乱做承诺,借公司的资源来卖人情,自己当中间商赚差价,做无本买卖。

其实,这类HR之所以当圣母,还是想投机取巧。他们并没有专业能力,又要在企业里生存,自然只有走人际路线。殊不知,他们这样的玩法,等于扶贫不扶志,让业务部门陷入了等靠要的模式里。或者说,这类HR他们自己也没有志气去“提升人效”,只是在表演传统HR的勤勉。与前面那类业务高管对着演,金鸡百花奥斯卡,看谁演得更好罢了。

大量HR在做人效赋能时,容易掉入四个陷阱。我必须要坦白地表达,问题其实不在陷阱本身,问题在于,大家明知这些陷阱,却很难逃离。就像现实中,我明明知道一个朋友在和渣男交往,但就是劝不回来。想想,这不就是最可怕的地方吗?

HR必须要回答的四个问题

其实,大多数的HR之所以陷入这种宿命,还是几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想清楚了这几个问题,HR才会有不同的活法,人力资源专业才有新生。

一是要不要懂生意。要不要懂财务报表?要不要理解公司的商业模式、战略?眼睛里看不看得到“钱”在哪里?没有这种思维,HR做的事情就只有维护陈旧的组织秩序,有了这种思维,HR才能用人力的投入去推动业绩产出,才能不仅看人效分母,也看人效分子。

二是要不要懂业务。要不要理解业务的运转模式?要不要理解流程?要不要理解流程对于客户体验的影响?要不要学会分析流程的效率、堵点?只有清楚流程里的每个环节,清楚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联系,才能够对业务有发言权。否则,人家业务部门说哪个岗位要几个人,你就觉得应该给几个人,怎么可能提升人效呢?

三是要不要下基层、打硬仗。究竟是稳坐机关,当一个政策的制定和监管部门,还是做一个赋能前台作战的部门?前者是打软仗,后者是打硬仗。现在,我们的组织变革实践里,已经有尝试通过HRBP赋能业务部门的效果,来核定人力资源部的部分业绩的例子。我们坚持推动人力资源部派HRBP,坚持要衡量HRBP在业务部门的利润分享,就是想用硬指标,逼他们打硬仗。想想,几个职能部门都派BP到一线,我们财务部的BP今年获得了300万的利润分享,而你们人力资源部的BP今年只获得了200万。如果你说大家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觉得说不过去。

四是要不要帮老板、提人效。究竟是帮业务部门找老板要资源?还是一边帮老板压业务,一边背地帮业务骂老板?还是帮老板分配资源、赋能业务、控制人效这类投产比?HR们首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穆胜咨询坚持认为,HR的客户有且仅有老板一人,HR的使命就是提升人效。先把自己位置找准了,说明了,自己才不会变成求生存的“墙头草”,相信我,那种别扭的姿态,真的特别不好看,特别low。

上述这些问题,但凡我问HR们,大家的答案一定都是肯定的,但他们内心的答案真的是肯定的吗?我不觉得。

让HR心寒的一个故事

最后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一个有意向的国有企业客户心急火燎地找到我们,说要做“人效赋能”。听她的意思,应该是老板下了人效提升的紧急指令,而她自然想到要寻找特效药。我们首先和她对齐了什么是人效管理,而后介绍了人效解码和人效赋能两个模块的工作。她反馈:“人效解码我们已经做了,你们就告诉我们怎么做人效赋能就行了。”

他们如何做人效解码的,我基本上猜得到,可能就是简单地分解了同一个人效指标,如人均营收、人均利润等。这显然是有问题的,面对这种情况,其实解题还得从这里开始。但他们坚持这样的人效解码没有问题,我们也不再强求了,无非是做个培训或工作坊的小单嘛。

好,既然您关注人效赋能,我们就谈人效赋能。于是,我们尝试简单介绍一些人力资源专业的新方法,如组织升级、激励创新、知识管理等。我们当然不会详细陈述,毕竟是做生意,不是做慈善,但至少会让对方有导入这些方法之后的画面感。

哪想到,没等我介绍两句话,对方就按耐不住了——别整这些人力资源的东西了,没用,我们要直接提升人效的方法。

人生最大的陷阱不是别人不相信你能行,是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行。我想说的是,人心中的成见是座大山,而自己心中的成见是汪深渊,大山易翻越,深渊难逃脱。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nbdnews.com/post/4641.html发布于 2025-11-05 16:49:35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588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