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密支付‘隐形收割’引发5.49万条投诉
近期,一项涉及免密支付的服务引发了超过5.49万条投诉,揭示了其背后存在的“隐形收割”问题,这一支付方式在用户未授权的情况下自动扣款,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一事件提醒消费者关注支付安全,并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
来源: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
近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关于加强“免密支付”业务安全管理的倡议,直指这一便捷支付方式背后日益凸显的安全隐患。倡议核心剑指当前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默认开通”“难以关闭”等乱象,要求支付机构将用户真实意愿和资金安全置于首位。
这份倡议的发布,将“免密支付”再次推至舆论焦点。就在不久前,“一定要关闭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的话题冲上社交平台热搜,引发广泛共鸣。无数盗刷案例与追责无门的困境,共同勾勒出免密支付“一键开通易,N键关闭难”的行业现状。
01 倡议落地
“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免密支付’业务通过简化支付流程,大幅缩短了交易时间,提升了用户的支付体验。”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在肯定免密支付的便捷性的同时,也提示了存在的风险,“部分支付服务主体在业务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一些用户也存在安全意识薄弱的情况。”
此次倡议的核心,在于对支付机构的授权管理作出约束。倡议提出,在用户开通环节,机构必须通过显著页面完成意愿确认,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默认开通”,确保用户的选择权和知情权不再是一纸空文。针对风险识别能力较弱的老年人群体,协会特别强调需审慎开通,并以显著方式展示核心条款。
事中风控层面,倡议要求机构建立动态监测与干预机制。支付服务主体需通过风险模型与大数据分析,及时监控交易行为。当系统识别到用户交易与其日常消费习惯严重不符时,必须及时进行拦截或启动二次验证,为潜在的资金损失构筑防火墙。
协会还建议,应根据商户风险状况设定合理的“免密支付”交易限额,并对高风险商户采取限制开通措施。
此外,倡议在用户权益保护方面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提供高效的投诉处理流程和便捷的功能关闭通道,尤其要为老年人提供信息查询和功能取消的一键式服务。协会还要求各机构持续开展业务跟踪与规范,关注并妥善处理相关舆情与纠纷。
02 乱象丛生
协会的倡议乃是有的放矢。第三方投诉平台上,关键词包含“免密支付”的投诉已经高达5.49万条。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用户“钱消失了”的无奈与愤怒。
图片来源:投诉平台截图
不少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开通”免密支付,随后被迫面临各种乱收费,场景集中在电商平台、会员续费及二手交易中。更令人担忧的是,免密支付“围猎”的对象不乏儿童和老人——有未成年人在电商、游戏和直播平台中在未经家长同意的情况下使用免密支付,还有一些老人被平台推荐误触开通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被盗。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截图
然而,当盗刷行为发生,用户想要追责却难如登天。平台往往以“已获用户授权”为由进行抗辩。用户若要证明平台存在协议设计不合理、风险预警不足、风控措施失效等问题,必须经历复杂、高成本的举证流程。
在一些典型案例中,支付链条上的风控真空暴露无遗。例如,据媒体报道,在苹果账号盗刷事件中,支付机构误认为苹果系统足够安全而放松风控,银行又认为来自支付平台的请求已经过审核,不再额外拦截。最终,不法分子的盗刷行为在层层“信任”中畅行无阻。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已达10亿人的体量,免密支付渗透率较为稳定。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2023年移动支付个人用户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指出,免密支付在移动支付用户中接受度较广。如果免密支付存在风险,潜在受害者人数将难以估量。
事实上,早在2023年,公安部刑侦局就曾经建议广大公民直接关闭微信、支付宝的免密支付功能。今年早些时候,中国消费者协会也提醒广大消费者,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
03 “一键开通”与“N键关闭”的生意经
尽管风险频发,为何平台仍不遗余力地推荐用户开通免密支付?这背后是一门关于“支付惯性”与“用户留存”的生意。
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发现,支付宝、微信等主流平台均提供免密支付服务,几乎覆盖全方位消费场景。许多平台的开通设计极为简单,常在支付环节通过弹窗诱导用户“一键开启”。若用户未细看内容,在输完密码后习惯性点击确认,便已在无意中开通。
然而,关闭之路却异常曲折。以微信为例,用户需至少经过六个步骤才能成功解绑。不同平台的关闭界面和选项名称各异,无形中增加了操作难度。个别平台在用户取消时还会反复“挽留”,询问关闭理由。
为何平台频频推荐用户免密支付?
资深信用卡专家董峥指出,免密支付会加速消费者的冲动误判。清华大学消费金融研究院的调研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免密支付用户的客单价提高了18%,但退货率暴涨了40%。
自动扣款功能则直接帮助商家锁住“回头客”。当用户忘记取消或因操作繁琐而放弃时,订阅服务便自动延续,为商家带来稳定收益。据媒体报道,有头部平台因默认开通免密功能,年增收规模超过百亿元。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倡议,为行业的规范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然而,将倡议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便捷与安全的平衡,仍需要支付机构、商户、用户乃至监管方的共同努力。
对于支付服务主体而言,倡议要求其必须彻底扭转“重便捷、轻安全”的业务思路。它们需要真正将用户权益置于首位,不仅在开通环节确保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更要在风险发生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对于广大用户,协会也倡议应主动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强化手机设备和账号安全防护,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定期检查免密支付签约情况,并关注交易提醒。
在10亿移动支付用户的庞大基数下,任何微小的风险漏洞都可能引发广泛的资金损失。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此次拉响的安全警报,无疑是一次及时的行业纠偏。当“便捷”不再以“安全”为代价,免密支付才能真正成为提升消费体验的利器。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nbdnews.com/post/5195.html发布于 2025-11-13 16:40:4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