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浦银安盛权益大佬卸任背后的巨额亏损与管理费用揭秘

访客 2025-11-13 16:43:58 59860 抢沙发
近期,关于浦银安盛基金公司旗下某权益基金出现巨额亏损近50%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该基金的管理费用超过6000万,引发争议,在此背景下,该基金的基金经理已卸任,关于该基金的未来发展和运营情况,市场仍持观望态度。

近日,千亿公募机构浦银安盛基金的权益业务核心主将蒋佳良官宣离任。

浦银安盛权益大佬卸任背后的巨额亏损与管理费用揭秘

作为浦银安盛首席权益投资官,蒋佳良曾历任8只产品的基金经理,管理规模约占公司权益基金规模的1/5。从业绩上看,在其任内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代表作浦银安盛新经济结构A在2018年成立,取得了169.87%的任职回报。然而从2020年起,蒋佳良管理的基金产品便高光不再,多只产品业绩排名处于同类均线以下,其中规模最大的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任职回报为-45.34%,净值接近腰斩,在2025年结构性牛市行情中,饱受持有者的质疑。

浦银安盛权益大佬卸任背后的巨额亏损与管理费用揭秘

对浦银安盛基金来说,蒋佳良的离任带来了双重挑战:一是产品业绩颓势有待扭转,二是权益 “一哥” 的核心位置面临空缺。接任者不仅需面对投资者对业绩修复的迫切期待,还关乎浦银安盛如何破解权益短板带来的业务困局。

蒋佳良业绩“冰火两重天”,半数产品任职回报为负

公开履历显示,蒋佳良从业经验超过16年,拥有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企业管理学硕士学位,曾在工商银行法兰克福分行、华宝证券、平安资管等机构历练多年。2015年至2018年任职中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研中心,历任基金经理和研究部总经理。2018年6月加入浦银安盛基金,历任基金经理、研究部总监兼均衡策略部总经理,后升任总经理助理兼首席权益投资官。

在浦银安盛的7年间,蒋佳良初期曾赢得市场青睐,他从2018年11月开始管理的浦银安盛新经济结构A取得了169.87%的任职回报,年化回报率15.19%,在同业排名前20%,也成为公司权益产品线中的标杆之作。

然而,自2020年下半年起,蒋佳良陆续掌管的另外7只基金产品在其任内成绩未能延续浦银安盛新经济结构A的高光表现,半数产品任职回报为负,多数业绩位于同业均线之下。

浦银安盛权益大佬卸任背后的巨额亏损与管理费用揭秘

其中,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自2021年底成立以来亏损超过45%,截至2025年11月10日净值为0.5438,几近腰斩,在同类2526只产品中排名2478,位于倒数序列。

巨额亏损+高昂管理费,持有者失去耐心

进入2025年,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的表现也未见起色,年内虽然取得正收益,但仍跑输同业基准和大盘,这在结构性牛市行情中显得比较刺眼。

浦银安盛权益大佬卸任背后的巨额亏损与管理费用揭秘

凤凰网财经《投资观察》还发现,伴随产品持续亏损同步发生的是蒋佳良的高换手率操作。天天基金数据显示,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一直以来维持高频换手率,其中2023年二季度换手率一度达619.66%。

浦银安盛权益大佬卸任背后的巨额亏损与管理费用揭秘

如此频繁的换手率在公募基金中并不常见,但似乎蒋佳良更倾向于这种投资风格。更高的换手率出现在由其管理的浦银均衡优选6个月持有混合A,该基金在2022年四季度换手率高达810.49%。

浦银安盛权益大佬卸任背后的巨额亏损与管理费用揭秘

高换手率往往表明基金经理频繁地进行股票交易,通过短期市场波动来获取利润,然而这样的做法也带来了高昂的交易成本和风险。

一方面,频繁的交易会累积大量的佣金和印花税等费用,这些费用会削弱基金的净值,对于已经亏损的基金来说,无疑是火上浇油;另一方面,高频的交易要求基金经理具备极高的时机把握和选股能力,一旦决策失误,将会使得业绩的波动更加剧烈。

显然,蒋佳良的投资策略并未经受住市场考验,上述两只产品成立以来收益均为负值。

与巨额亏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产品收取的管理费。以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为例,2024年全年收取管理费1016万元,2022年与2023年该基金累计收取管理费逾5000万元,这与持有人的巨额亏损形成了强烈反差。

浦银安盛权益大佬卸任背后的巨额亏损与管理费用揭秘

数据来源:Choice

一边是基民持有基金净值的持续缩水,另一边是基金公司高昂的管理费,投资者信心难免被侵蚀。在基金三方平台讨论区,持有人对蒋佳良的抱怨声不断,也有持有者质疑浦银安盛对于基金经理巨亏的业绩缺乏有效管理。

浦银安盛权益大佬卸任背后的巨额亏损与管理费用揭秘

浦银安盛权益大佬卸任背后的巨额亏损与管理费用揭秘

浦银安盛权益大佬卸任背后的巨额亏损与管理费用揭秘

长期业绩不佳也让持有者失去了耐心,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规模近年来大幅收缩,从成立时的26.25亿元,至2025年9月末仅剩7.01亿元,缩水超70%。

蒋佳良黯然离任,浦银安盛权益难题待解

浦银安盛公告将蒋佳良的离职原因标注为“个人原因”,然而在上述质疑声中,蒋佳良的卸任显得有些耐人寻味。随着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的实施,基金经理的评估与激励机制正在经历转变,对于持续表现欠佳的基金经理,基金公司进行调整也在情理之中。

凤凰网财经《投资观察》发现,在蒋佳良官宣离任前,他管理的产品已陆续确定新的基金经理人选。其中,业绩表现最差的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由李浩玄接手管理。李浩玄目前在管7只基金,总规模34.25亿元,任期总回报46.30%,表现比较亮眼。

浦银安盛将“烫手”的基金产品交由业绩突出的基金经理管理,期望借此提升业绩及增强投资者信心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浦银安盛尚未公布首席权益投资官的接任人选。

对于这家管理规模接近3500亿元的典型银行系公募来说,产品结构延续固收见长的特征,权益业务本就偏弱,规模占比不足3.5%。想要补齐权益业务短板,最终还是要落在业绩的提升上,取决于基金公司内部管理和投研能力,背后的核心竞争力是人。

浦银安盛权益大佬卸任背后的巨额亏损与管理费用揭秘

如今,公司内部权益投研团队核心岗位出现空缺,如何稳定团队、优化投资框架并重建市场信任,成为摆在浦银安盛面前的紧要课题。此外,前任遗留下来的亏损严重的产品,能否真正通过调整投资策略挽回损失,也将是管理团队面临的急迫挑战。对于后续浦银安盛首席权益投资官的人事变动,凤凰网财经《投资观察》也将继续关注。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nbdnews.com/post/5201.html发布于 2025-11-13 16:43:5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9860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