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广告集团加速整合,Havas拟收购WPP交易引发市场关注

访客 2025-11-16 16:41:58 54814 抢沙发
广告集团正在加速整合,Havas正在筹备一笔针对WPP的交易,此举意味着广告行业正面临重大变革,行业内各大集团正寻求通过合作整合资源,提升自身竞争力,交易的具体细节和后续影响尚待进一步揭晓,但预计将引发广告业界的广泛关注。

文 | 刀客doc

你一定玩过那个数数抱团的游戏吧?

一群人边数边跑,数到几就几个人抱一团,最后总有那么几个没抱上的,尴尬又着急。

今年的广告业,有点像这场放大版的“数数抱团”。传统的广告控股集团里:有人主动找队友,有人被动“抱团”,有人还在犹豫要不要换一组。

11月15日,根据AdAge、ADWEEK的报道,法国广告集团Havas正在酝酿一笔针对WPP的交易。

广告集团加速整合,Havas拟收购WPP交易引发市场关注

广告集团加速整合,Havas拟收购WPP交易引发市场关注

据《伦敦时报》报道,Havas已经对其英国竞争对手表示出了兴趣,私募股权公司Apollo和KKR也同样如此。

一位资深广告主管告诉《广告周刊》,双方正在进行“非常认真”的磋商,目前的重点是如何评估WPP的估值。他们暗示,哈瓦斯集团有意收购WPP的少数股权,而不是寻求全面合并。

Havas和WPP均向《广告周刊》(ADWEEK)表示,他们“不对猜测置评”。截至发稿时,Apollo和KKR尚未回复置评请求。

几个月来,外部投资者一直在关注WPP。去年11月初,总部位于英国的投资公司Redwheel收购了这家控股公司5.

25%的股份。今年早些时候也有报道称,咨询巨头埃森哲曾考虑过收购WPP。

一边是法国的“老六”Havas,一边是曾经的全球广告一哥 WPP,如果真成了,确实够炸裂。但多数人可能忽略了一个细节——这个传闻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整个广告控股集团进入“下半场”的一个缩影。

WPP 为何会从“买人者”变成“被买者”?

Havas 又为什么在这个时点站出来?

把这些问题串起来看,这桩“还没发生的交易”,其实已经在重写全球广告代理行业的故事。

一、命途多舛的WPP

如果只看股价,WPP 现在的确挺像一个典型的“猎物”。

巅峰时期,WPP 是广告世界里最标准的“买买买帝国”:

看到好公司就收、区域没覆盖就买、品类不完整就并。靠着几十年滚雪球,它搭出了一个庞杂的控股集团——创意、媒介、公关、咨询、数据、数字体验统统装在一起。

问题是,这种结构在今天的资本市场眼里,更像是“复杂、低估值、不好讲故事”。

过去几年,大型广告集团一边被平台侧、咨询侧和 in-house 团队三面挤压,一边传统盘子(电视、线下媒体、公关 Retainer)整体在收缩。业务是真有压力的:

  • 大客户缩预算,投放越来越向 Google、Meta、亚马逊、零售媒体、以及自建团队收拢;

  • 传统创意、公关、媒介业务,本质还是人力密集型,费率又被摁得很死,很难再讲出高增长故事;

  • AI、技术、数据这些布局又不能不做,动不动就是几十上百亿人民币的长期投入,但 WPP 不是 Google,那种“烧钱换估值”的剧本它演不起。

WPP新 CEO Cindy Rose 上任后,打了两个大动作:

一是和 Google 签了一个 5 年、总额 4 亿美元的 AI 合作大单,要把 Gemini、Veo 这种工具塞进旗下创意和媒介网络,给自己贴上“AI 驱动”的标签;

二是找来麦肯锡做一轮“战略审视”,等于公开承认:现有结构需要一场外科手术式调整。

对财务投资人来说,这就是教科书式的“并购标的”:

现金流还行、估值打折、资产足够拼盘化,可以拆着卖,也可以整体重组。

于是你会看到,一个很微妙的画面:

英国本土机构在增持 WPP,希望“抄底反转”,Apollo、KKR 这类私募在研究能否杠杆收购。

现在连同行 Havas,也被爆出在和 WPP 接触,讨论少数股权、资产切割等不同方案。

二、为什么偏偏是 Havas?

把视角从伦敦挪到巴黎,逻辑就清晰很多了:

Havas 现在也在重塑自己,只不过它想做的是“整合者”,而不是“被整合者”。

先看时间线:

过去 Havas 一直属于 Vivendi,背后实控人是 Bolloré 家族;2024 年底,Vivendi 把 Havas 从集团里拆出来,单独上市,控股权还是在 Bolloré 手里,但 Havas 拿到了自己的资本故事和并购空间。

从那之后,Havas 的动作明显快了几拍,有两个事可以看出来。

首先,财报上它属于“表现还不错的一档”:有机增长不亮眼,但还算比较稳,现金流也比较健康——2025 年前三季度净营收 20.02 亿欧元,有机增速约 2.8%,其中 Q3 单季有机增长 3.8%,在这批控股集团里算是中上水准。

此外,管理层在公开场合频繁释放信号,比如对 Dentsu 国际资产“不排除合作或收购可能”,愿意寻求“战略性并购机会”。

最明显的动作,就是它和美国 Horizon Media 的联手:

两家组了一个新的全球媒介网络,叫 Horizon Global,号称管理200亿美元媒介预算,业务覆盖100+个国家。在技术层面,他把 Horizon 的 Blu 和 Havas 的 Converged.AI 合起来,推出AI驱动的全球媒介网络。

简单讲:

Havas 已经给自己选好了赛道——我要做那个AI友好、体量更大、现金流稳定的“新一代控股集团”。

问题来了:

在 Omnicom与IPG 合并之后,全球广告控股集团的座次,很有可能从 “Big Six” 变成 “Big Three”

  • 第一极:Omnicom + IPG(并购完成后);

  • 第二极:Publicis,凭借数据和技术故事这几年冲得很猛;

  • 剩下的那个“席位”,就要在 WPP、Dentsu、Havas 之间产生。

对 Havas 来说,这不是纯面子问题,而是一个“要么迅速做大,要么被永久锁死在第二梯队”的现实选择。

在这种背景下,对WPP抛出橄榄枝,就是一招还不错的棋:

从传出来的风声看,Havas现在谈的更像是“少数股权 + 特定资产”的组合方案,而不是一上来就要整吞 WPP。

它可以通过入股,拿到董事会席位和议价权,真正要吃的,可能是部分媒介网络、数字体验业务,或者某几个关键市场的盘子。

站在 Havas 的视角,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机会主义”:

既靠近 WPP 这艘巨轮,又不为整艘船的命运负责。

三、广告控股集团真的要“抱团取暖”了

其实,如果没有Omnicom与IPG的合并,那些关于WPP、Havas、Dentsu 的绯闻或者说传闻,大概率只会被当成资本市场的例行八卦。

但现在不一样了:

Omnicom用135亿美元拿下了IPG,合并后会形成全球收入最大的广告集团,媒介体量预计再涨 60%。监管层在放行的时候,还特地加了一个条款:不能统一对某些媒体平台发起“广告抵制”。

你很难再把这看成一笔普通的“行业并购”。

它更像一个信号:广告控股集团必须重新做大规模,才有资格坐在新一轮议价桌上。

我们可以把几件事叠在一起看:

  • WPP 被麦肯锡“会诊”,同时被资本和同行围观;

  • Havas 拆出来独立上市,先和 Horizon 搭 JV,又被爆在看 WPP;

  • Dentsu 这边则被市场反复猜测会不会卖一些国际资产,轻装上阵。

你会发现,这几家巨头现在面对的是一个类似的问题:

在平台、零售媒体、AI工具和in-house团队全面崛起的时代,传统控股集团还能不能证明“自己仍然有存在的必要”?

“抱团取暖”,就是他们交出的第一个答案。

四、猜想:Havas和WPP会是怎么合作?

现在外面对 Havas–WPP 的想象版本很多,我更愿意把它分成三个现实程度不同的剧本:

剧本 1:Havas入股WPP,拿一个“有分量的小股东”位置

这是目前传得最多、也最容易落地的一种:

Havas 出一部分钱,买 WPP 小比例股权,可能在 10% 这个量级,拿到一两席董事会位置,参与关键决策和资产重组;WPP 有了一个“产业投资人”,比被 PE 杠杆收购要温和,员工和客户的心理压力也小。

这种模式的上限不算太高,但下限还不错:

双方可以慢慢试探彼此的文化、协同空间,未来有条件再做第二步。

剧本 2:WPP 卖资产,Havas和PE各取所需

这也是很可能的现实选择:WPP 把一些现金流稳定、容易定价的资产拆出来卖,比如部分公关网络、某些地区的媒介业务;

Apollo、KKR 这类基金更偏爱可分拆、能加杠杆的“现金牛”,它们会挑自己喜欢的部分;

Havas则挑自己战略需要的那一块,比整体收购要轻得多。

这条路走下去,WPP会在几年内变成一个更轻、更聚焦的公司

但从品牌和组织的视角,它会经历一场漫长、且不那么舒服的“瘦身期”。

剧本 3:WPP与Havas真正意义上的大合并

这就是所有标题党最爱写的那个版本:

“全球第二大广告控股集团诞生”。

老实说,这个剧本短期内的现实性不高。

监管审批、客户冲突、文化整合、架构重建,每一项都是多年工程;而且从 Bolloré 家族一贯的打法看,他们更偏好“控股+联盟+JV”的组合拳,不太像是会一口吞下一个比自己大很多的集团,然后从头搭组织。

所以,这个版本可以当成长线幻想,暂时不用当作投资或业务判断的基础。

不管是,Omnicom与IPG的合并,还是Havas与WPP之间所有这些“酝酿中的交易”,其实都是老牌广告帝国在AI与互联网平台主导的广告业,努力延长自己半衰期的一次集体动作。

交易最后会不会落地,未必是最关键的。

更关键的是,它让所有人看清了一个事实:

传统控股集团很难再用“有机增长”讲新故事,管理层和资本市场正在逼它们用更激进的方式,重写自己的存在理由。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nbdnews.com/post/5440.html发布于 2025-11-16 16:41:5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481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