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脑机接口,开启人与AI共生时代

访客 2025-10-09 16:30:04 59198 抢沙发
脑机接口技术是实现人类与人工智能“共生”的重要桥梁,该技术通过捕捉大脑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机器指令,拓宽了人类与电子设备的交互方式,脑机接口不仅为医学领域如瘫痪患者恢复功能带来希望,也为人工智能领域带来革命性进步,使人与机器的合作更加紧密和自然,随着技术深入研究,未来脑机接口或将开启人机共融新时代。

本文作者:龙玥

来源:硬AI

当人工智能(AI)让机器越来越像人时,让人类越来越像机器的努力也在同时发生。

据硬AI,摩根士丹利在10月8日的一篇研报《Neuralink:你大脑中的AI》中写道,脑机接口(BCI)正从科幻小说走进现实,而伊隆·马斯克的Neuralink正处在这场变革的风暴中心。

Neuralink由马斯克于2016年创立,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类与AI的“共生关系”,以确保在通用人工智能(AGI)时代,人类不会被淘汰。然而,其短期目标则非常务实:通过BCI技术治疗瘫痪、失明、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系统疾病。

埃隆·马斯克于今年6月概述了 Neuralink的目标:

  • 减轻人类痛苦: 最初,Neuralink 专注于改善患有退行性神经疾病或影响大脑的损伤的人的生活。考虑到这一点,该公司的初始产品 Telepathy,旨在让人类与机器交互,例如机器人手/臂或鼠标光标,从而使瘫痪的人能够更好地与计算机或周围环境互动。该公司的第二个产品 Blindsight 也专注于这一目标,为部分或完全视力丧失的人恢复视力。
  • 增强人类能力: Neuralink 的下一步将是向人类提供控制论增强。例如,虽然 Blindsight 最初将针对视力丧失者,但马斯克和公司的最终目标是利用该技术实现超人的视觉,包括看到红外线和紫外线。
  • 理解与扩展意识: 随着 Neuralink 实现前两个目标,公司希望实现更哲学化的目标,即理解“有意识意味着什么”。
  • 减轻人工智能的风险: 最终,Neuralink 的目标是实现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共生——通过将人类变成能够以与人工智能竞争的速度处理和使用信息的半机械人,有效地将所述人工智能植入人体,从而消除人工智能对社会构成的危险。在这个想象的世界里,机器和人类将是彼此的自然延伸,而不是机器取代人类。

脑机接口,开启人与AI共生时代

而脑机接口(BCI)的市场潜力巨大。根据报告,仅在美国医疗保健应用领域,脑机接口的潜在市场总规模(TAM)就高达4000亿美元,报告甚至认为这一估计“偏于保守”。市场将从解决关键医疗需求起步,逐步渗透至更广阔的领域。

脑机接口将以医疗为“后门”切入市场,初期专注于帮助瘫痪、失明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但其长期潜力远不止于此,将拓展至游戏、国防、社交媒体乃至实现“人机共生”。

作为行业先锋,Neuralink的技术进展迅速。报告援引公司总裁的说法,截至2025年9月,已有12名患者植入了其设备,年底预计增至约25人,且已有1万人在等候名单上。

不过,市场并非一家独大。报告指出,Synchron(采用侵入性较低的血管介入技术)、Precision Neuroscience(采用微创表面薄膜技术)等公司正采用不同技术路径,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格局。

医疗先行,商业化路径渐明

大摩认为,医疗健康是BCI技术最先落地的领域,也是Neuralink当前的核心战略。公司的初步产品“Telepathy”旨在让瘫痪患者通过意念控制电脑光标或机械臂,而第二款产品“Blindsight”则致力于为失明者恢复视力。

报告详细介绍了Neuralink的两款核心产品:

  • Telepathy(心灵感应): 这是公司的首款产品,通过植入N1芯片“读取”大脑运动皮层的信号,让用户能用意念控制电脑光标或外部设备。截至2025年9月,已有12名患者植入,其中一位患者每周使用时间超过100小时。值得注意的是,其系统延迟比正常人大脑到肌肉的反应速度快约10倍,这意味着计算机的反应甚至快于用户的预期。

脑机接口,开启人与AI共生时代

脑机接口,开启人与AI共生时代

  • Blindsight(盲视): 这是公司的第二款产品,旨在通过S2芯片向大脑视觉皮层“写入”信号,帮助失明者恢复视力。与仅能读取信号的Telepathy不同,Blindsight的技术更为复杂,代表了BCI技术的又一次飞跃。

脑机接口,开启人与AI共生时代

据一份未被Neuralink证实的彭博社报道,公司预计Telepathy将在2029年获得监管批准,Blindsight则在2030年推出。

Neuralink“硬核”科技:R1手术机器人

摩根士丹利的报告强调,Neuralink最大的差异化优势在于其“深度垂直整合”。为了实现大规模应用,Neuralink不仅自主研发核心的N1和S2芯片,还开发了专用的R1手术机器人。

由于植入的电极线比头发丝还细,人力无法完成手术,R1机器人利用先进的成像技术,能够自主、精准地将电极植入大脑,同时避开血管。报告透露,Neuralink正在向下一代机器人过渡,其植入速度将提升11倍(从17秒/线缩短至1.5秒/线),并且大幅降低了成本,例如,每根手术针的成本从350美元降至仅15美元。

脑机接口,开启人与AI共生时代

Neuralink总裁Dongjin Seo向摩根士丹利表示,公司从第一天起就决定自研手术机器人,因为他们预见到,当技术推向普罗大众时,合格神经外科医生的稀缺将成为关键的规模化瓶颈。

而Neuralink强劲的进展正转化为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报告指出,Neuralink在2025年6月完成了一轮6.5亿美元的E轮融资,公司投后估值达到90亿美元,总融资额已达13.4亿美元。投资者名单中不乏Founders Fund、红杉资本等知名机构。

这表明,尽管商业化尚需时日,但资本市场已对BCI技术的颠覆性潜力投下重注。

脑机接口,开启人与AI共生时代

市场规模测算:保守估计4000亿美元

报告对BCI市场进行了详细的规模测算,并认为其在2024年估算的仅美国医疗保健市场4000亿美元的TAM(潜在市场总规模)可能仍然偏于保守。

报告将市场分为两个阶段:

  • 早期TAM(约808亿美元): 主要针对患有严重上肢损伤、癫痫和抑郁症的患者群体。覆盖的疾病包括运动神经元病(MND/ALS)、中风、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MS)等。

  • 中期TAM(约3174亿美元): 拓展至中度上肢损伤或严重下肢损伤的患者群体。

报告预测,首个商业化BCI产品可能在2030年面市。到2045年,BCI植入手术累计收入有望超过120亿美元,这意味着市场渗透率仍处于极低水平,增长空间巨大。

脑机接口,开启人与AI共生时代

群雄逐鹿:竞争格局与技术路线

Neuralink虽然声名显赫,但并非唯一的玩家。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梳理了全球主要的BCI竞争者,它们采用了不同的技术路径,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Synchron: 其Stentrode设备通过颈静脉植入,无需开颅手术,侵入性更低。该公司已融资1.4亿美元。
脑机接口,开启人与AI共生时代
  • Precision Neuroscience: 由Neuralink联合创始人创立,其设备是一层薄膜,通过微小切口放置在大脑表面,同样是微创方案。已融资1.55亿美元。
脑机接口,开启人与AI共生时代
  • Paradromics: 专注于高数据传输率的BCI设备,已融资9700万美元。
脑机接口,开启人与AI共生时代
  • Merge Labs: 由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领导,探索使用超声波的非侵入性技术,目前仍处于“隐身模式”。
脑机接口,开启人与AI共生时代
  • 中国玩家的雄心: 报告特别提到,中国正在大力投资BCI行业,目标是到2030年培育出“两到三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
从脑电波到“心”之所向

BCI并非一蹴而就,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一百年前。根据报告梳理,这段历史始于1924年,德国精神病学家Hans Berger首次记录到人类大脑的电活动,即脑电图(EEG)。

脑机接口,开启人与AI共生时代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研究逐步深入。20世纪70年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Jacques Vidal首次在科学文献中引入“脑机接口”一词。1988年,研究人员首次实现了通过非侵入式EEG控制一个实体机器人。

进入21世纪,随着“BrainGate”等项目的出现,研究人员成功让瘫痪患者通过植入式BCI控制机械臂完成喝咖啡等复杂动作,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脑机接口,开启人与AI共生时代

脑机接口,开启人与AI共生时代

如今Neuralink等公司的突破,正是建立在这一系列漫长而扎实的科学探索之上。

技术与伦理的“双刃剑”

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BCI技术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风险。报告指出,Neuralink的侵入式手术本身就带有固有的神经外科风险。其首位人类患者Noland Arbaugh在术后一个月曾出现85%的电极线脱落问题,尽管后续通过软件更新恢复了部分功能。

此外,更深层次的风险在于数据安全和伦理困境。

报告警示,BCI收集的神经数据高度敏感,若无妥善保护,可能被恶意行为者用于读取意图甚至操纵行为。从社会层面看,BCI技术可能加剧不平等,催生出一个能够负担得起认知增强能力的“神经精英”阶层,这引发了广泛的伦理关切。

这些挑战意味着,BCI的商业化之路不仅是技术竞赛,更是一场关于监管、安全和公平的深刻考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硬AI”,关注更多AI前沿资讯请移步这里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nbdnews.com/post/2832.html发布于 2025-10-09 16:30:0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919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