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鞋王面临降薪后消费者避雷风波,挑战与未来之路
昔日被誉为鞋王的品牌因降薪而引发消费者避雷关注,面临新的挑战,面对此景,昔日鞋王是否感到担忧?尚不得而知,品牌需警惕消费者对其信任度的考验,以及市场地位的变化,未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维护品牌形象和市场份额,值得密切关注。
“还没买过你家的商品,请问我要写多少字的检讨?”
近日,在运动品牌匹克官方社媒账号的评论区,你能看到不少类似的评论。
据观察者网、21经济网、澎湃新闻、上观新闻、蓝鲸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今年9月中旬,匹克集团内部突然宣布实施集体阶梯式降薪,且整个过程未与员工充分协商。更有员工曝光公司对内通知,这份书面文件显示,不服从降薪安排者需在10月14日前提交检讨,否则将暂停发放工资。
据21经济网消息,当地劳动保障维权中心工作人员同样透露,他们已就降薪问题联系过匹克集团一位张姓领导层,对方称自己同样被降薪50%,且无法联系到上级领导,“大领导的电话直接被转入了语音信箱,我也无力解决相关问题。”目前,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已就匹克员工反映的问题立案,并为投诉员工申请了劳动仲裁。
蓝鲸新闻采访当事员工,展示了相关文件证据。(图/社交媒体截图)
有网友扒出,就在降薪事件前不久的9月5日,匹克集团向泉州慈善事业捐赠1亿元。有网友吐槽“有钱捐款,没钱给员工发工资”。
一时之间,不少原本置身事外的网友纷纷共情员工,发帖替他们声讨,有人甚至跑到匹克官方账号的评论区刷屏表示“拒绝购买”。
匹克官方账号下,一些消费者表示抵制。(图/社交媒体截图)
这并非孤立现象。最近,网上有句话颇为流行:“如果你不知道该买哪个品牌的东西,就看哪家公司对待员工更好。”
换言之,如果看到一家企业苛待员工,同为打工人的消费者,也开始自发拒绝购买该企业的产品。网友们甚至身体力行整理出了一份“白名单”,试图通过消费决策行使“投票权”——尽管没有人知道,这点微小的“反抗”,是真的能在业绩上刺痛企业,还是隔靴搔痒。
当然,真正重要的是,匹克恐怕也没想到,仅仅针对员工降本增效的举措,竟然引来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反感。这意味着,在当下,人们衡量一个品牌的价值标尺,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产品与营销。
打工人的待遇, 成了消费者的依据?
最近,有位网友发帖表示,她打算买一个扫地机器人,但觉得市面上的品牌在技术、性价比、服务方面差距不大,于是想问问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员工体验如何。她决定,哪家企业对员工好,就买哪家的扫地机器人。此举引来了不少企业的员工现身说法。
第一个问扫地机器人公司对员工如何的博主原帖。(图/社交媒体截图)
这篇帖子火了之后,也有人跟风发起类似的提问。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如果一家公司对员工不好,凭什么相信它会为消费者负责?”“员工带着怨气上班,也容易敷衍工作。”
“每一次消费都是为了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投票。”不少网友认为,如果把这类因素纳入消费决策,那么就有可能倒逼企业关心员工权益,因此他们尝试践行“钞票就是选票”的消费理念。
尽管这样的呼吁显得过于理想主义,想要落实更是难度颇高,更多的消费者也并不见得能抵挡住企业的促销攻势,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道出了当代牛马的心声。
对一些人而言,“自愿加班”是常态。(图/《年会不能停!》)
今年9月,西贝因预制菜争议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时,其创始人贾国龙硬刚罗永浩,各种言论屡屡火上浇油,以至于最后选择“闭麦”。而在这场风波中,吃瓜群众或许立场和观点各有不同,但西贝的打工人始终是备受同情的一方。
在那封几乎被全网吐槽的西贝官方道歉信发布后,一名网友的点评获得了一千多个赞:“能想象品牌公关团队熬夜开会憋出来这一篇给老板送审后,老板仍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坚持要讽刺顾客),(导致了)又一场灾难级公关。”贾国龙过去关于加班的言论也被翻出来,对企业口碑产生了“雪上加霜”的效果。
西贝董事长曾经关于加班的言论。(图/社交媒体截图)
至此,你不得不感慨一句,时代变了。如今的消费者,已经能够将企业与打工人分开看待,更客观地评判一个品牌。
与西贝相比,匹克或许觉得自身无辜,毕竟它并不是因产品服务受到争议的,可消费者却将矛头对准了品牌本身。更何况,全员降薪本就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
这家创立于1989年的运动品牌,起家比李宁、安踏、361°等国内主流运动品牌都要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凭借篮球装备名声大振,一度被誉为“晋江鞋王”。然而,匹克的发展历程可谓高开低走,战略摇摆不定,产品创新后继乏力。2016年,它从香港联交所私有化退市,退市价较2009年发行时下跌超60%。
此后,匹克转而寻求在A股上市,却一直未能如愿。近十年过去了,和晋江的同行们相比,匹克已经大大落后。2023年,安踏营收超600亿元,特步、361°也迈入百亿营收大关,而匹克全年营收仅58.6亿元,在福建省民营企业百强榜单中位列第96名。
据界面新闻报道,匹克董事长今年在内部会议上透露,其内销直营板块今年1至7月累计亏损1.3亿元,为此中间还卖掉了三家直营公司,但仍未能止损。
电影《年会不能停!》中同样出现了讽刺现实的一幕:集团既要裁员降本增效,又要花大钱办年会。(图/《年会不能停!》)
企业的困境并非无人同情,相信也有不少员工愿意与之共克时艰。但当内部管理行为与对外宣称的价值观出现巨大落差时,信任可能顷刻瓦解。就如匹克捐赠1亿元的善举,碰巧与降薪的举动相继发生,也就极易被解读为“用社会责任贴金,逃避雇主责任”。
而年轻人恰恰对此敏感——他们可以接受企业坦承困难,但拒绝为虚伪“买单”。
为“白名单”投票,年轻人图什么
几年前,互联网大厂的“996工作制”就曾颇受非议。我们仍未知道网友们的“反内卷”行动是否真正起到了作用,但至少在今年,“强制下班”“不允许加班”成了频上热搜的词语。
在社交媒体上,有人整理“955不加班”公司的白名单,有人坚持对HR称自己只找双休的工作,有人互相交流台风天及时停工的公司信息。而每每有品牌在价值观方面“翻车”,也会在线上引发一番“抵制”的表态。现如今,两条路径交汇成一个清晰的共识:用工作选择权守护职场尊严,也用消费选择权为这份尊严投票。
一些大公司会专门设置企业文化部门。(图/《年会不能停!》)
当年轻消费者有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他们不再只关注产品和服务,更会全方位审视一家企业的价值观。显然,消费品牌与雇主品牌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雇主品牌指的是一家企业作为雇主在外界的声誉和形象,这与它们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能力挂钩。早在上个世纪,国外就已有相关讨论。1984年,美国《财富》杂志首次进行了“最佳雇主”评选。20世纪90年代,英国学者率先将品牌的概念引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提出了“雇主品牌”(employer brand)这一概念。
毫无疑问,国内网友的吐槽和抵制,目前仍不过是星星之火,没有人能预测其是否能够蚍蜉撼大树。但回望人类社会的经济周期,企业和打工人之间的互相促进也有先例。
管理咨询公司华信惠悦的调查显示,在全球经济低迷的2002年,卓越雇主的三年总体股东回报率是普通雇主的三倍。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的一项研究则表明,企业良好的雇主品牌有助于消费者对其产品产生偏好,增加重复购买行为;员工的自豪感越强,也越愿意向他人推荐公司的产品。
打过工的人都能理解,影响企业声誉的因素有很多。(图/《我的出走日记》)
在雇主品牌建设方面,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外资企业如宝洁、玛氏等属于先行者,从校园宣讲到管培生制度,无不被后来者效仿。
而国内企业中,最具说服力的例子或许是胖东来。远超当地行业平均的薪资福利、长达30天的年假,包括近期对刑满释放人员释放的善意,造就了低至1%~2%的员工流失率。顾客相信胖东来对员工负责,也会对消费者负责;员工有了工作热情,更愿意为顾客提供极致的服务体验。正因此,即使胖东来也曾有过争议,大多数网友仍然愿意“溺爱”它。
在职场上摸爬滚打,有了一定经验之后,不少打工人相信:一家公司如何对待处于弱势的普通员工,也暴露了它如何对待世界。这份证据难以用统一的营销话术包装而不露马脚,比花里胡哨的品牌承诺更具说服力。
要实惠还是要体面,艰难的二选一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是,当企业拿出真金白银给消费者提供优惠,许多人的“立场”便没那么坚定了。
就如,由于西贝10月起降价力度颇大,客流颇有重回巅峰的架势。据多家媒体报道,西贝全国门店部分菜品降价幅度达到20%至40%,国庆假期还向堂食顾客发放100元无门槛代金券,假期后又推出“实付每满50元送50元代金券”的活动。就在几天前,“西贝闭麦后又开始排队了”话题上了热搜,而社交媒体和餐厅点评App上的评论也证实了相关情况。
假设过段时间,匹克也推出了惊艳大众的新产品或服务,谁也说不准市场的反馈会如何。
而在产品力拉开差距的情景下,消费者的选择也会更加务实。特斯拉或许对员工更好,但新推出的廉价“毛坯”车仍会遭到嘲笑,它和配置更好、更具性价比的同行竞品相比,顾客会为谁买单不言而喻。
更何况,现代社会,许多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也是用相对低的人工成本换来的。当快递员不再送货上门,又或者配送费大幅提高,许多消费者也免不了怨声载道。所以,雇主品牌终究只能是锦上添花,“为善待员工的企业投票”的人也无法否认这一行为多少有些不切实际。
很多打工人都希望付出与回报能够对等。(图/《这个不可以报销!》)
英国社会学学者大卫·弗雷恩在其著作《对工作说不》中写道:“我们将工作视为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方式,并将其构建为每个人要获得社会认可和尊重的手段——尽管我们都认识到,工作的终极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仅仅是产生私人利润而已。”
说到底,这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是当代职场困境的根源,也是年轻人敢于“妄想”用消费权为企业“投票”的动力。他们难免天真、朴素,但梦想着未来会更好:当企业只把员工作为利润工具时,就会引发消费者的抵制;而当企业尊重员工作为“人”的价值时,就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这或许改变不了商业世界,但消费者自发的“背调”,可能会让雇主品牌成为一部分企业无法忽视的“简历”条目。
参考资料:
非公有制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问题研究. 2006-10-08
吴水龙,白莹,王丽娇. 雇主品牌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 87-92.
罗嘉欣,周煜,田宇. 新时期背景下企业雇主品牌建设的研究[J]. 商展经济,2024(3).
中金:何以胖东来?人本经营造就幸福生产力. 2025-10-2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作者:阿瑞,36氪经授权发布。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nbdnews.com/post/4302.html发布于 2025-11-02 10:01:5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