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电动自行车挡风被之争,是否必要,如何抉择?

访客 2025-11-23 16:32:40 22823 抢沙发
评论:关于电动自行车是否应安装挡风被的问题,不应成为两难选择,这关乎骑行者的安全和冬季舒适度,挡风被能有效抵御寒风,提高骑行体验,同时若选择符合规范的产品并正确安装,也能确保安全,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电动自行车骑行者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安装挡风被。

治理挡风被,不是让市民在寒风与安全之间做两难选择,而是通过更细致的制度设计、更体贴的公共服务,让他们既能温暖出行,也能平安抵达

上海一女子骑行电动自行车时,挡风被不慎卷入前轮,导致她重重摔倒在地,当场失去意识;淮安一女子骑行途中腾手整理挡风被,电动自行车突然失控,致使该女子头部重重砸向路面……据央视新闻报道,加装在电动自行车上的挡风被,已成为威胁交通安全的“大隐患”。多地已出台规定严查加装挡风被。

“束缚”双手,操作受限;夹挂或卷入车轮,危险难控;易燃高危,堪比“移动炸弹”。有“御寒神器”之称的电动自行车挡风被已俨然变成“夺命利器”,不能不引起足够警惕。

电动自行车挡风被之争,是否必要,如何抉择?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治理挡风被是应有之义。这种治理既为生命安全考量,也符合法治要求。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载物,高度从地面起不得超过1.5米,宽度左右各不得超出车把0.15米,长度前端不得超出车轮,后端不得超出车身0.3米。

一些电动自行车加装挡风被后,已经超过左右宽度0.15米的范围,会直接影响到行驶通过性。因此,多地针对挡风被乱象开展治理,有理有据,可行可为。

但要看到,安全与保暖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可以相得益彰。挡风被之所以在冬季兴起,最直接的原因是可御寒。骑行电动车是最常见的出行方式之一。寒冬时节,北风凛冽,民众为了御寒便“擅自”加装五花八门的挡风被,是情理所在。如果有更好的办法,谁会愿意加上笨重且不美观的挡风被?

治理挡风被乱象,既需要强化安全,也需要洞察民情。换言之,在坚守安全底线的同时,也要体察民生需求,寻求更有温度的解决方案。如果一味一刀切,或者停留于见了就逮,逮住就拆,拆了还罚,容易让群众更感寒意。

安全比保暖重要,但并不等于注重安全就不能拥有保暖。为此,各地在治理上不妨采取更细致、更体贴、更有耐心的温情方式。比如,立足于从“管”人转向“服务”人,从事后查处转向源头疏导。这要求相关部门调整管理思维,优化治理模式,从“禁止群众做什么”转向“为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提供什么”。

具体来说,可联动行业协会和企业,鼓励企业生产仅防护腿部、不影响膝盖和车身操控的“安全款”防寒护具,为市场提供更优选择。还可营造更友好的骑行环境,在重点路口增设避风等候区。

治理挡风被乱象应有基本共识,不宜一刀切,不能粗暴推进。不仅告知民众“不能这样”,更要示范“怎样更好”,引导市民主动选择更安全的御寒方式,无疑是更优选项。否则,只是强行推进、生硬警告,并不能化解矛盾,暖人心灵。

安全和保暖绝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城市治理也不是发个禁令那么简单。城市治理的现代化,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也不仅体现在智能系统广泛应用,更体现对个体诉求的回应,对群众刚需的尊重。

说到底,治理挡风被,不是让市民在寒风与安全之间做两难选择,而是通过更细致的制度设计、更体贴的公共服务,让他们既能温暖出行,也能平安抵达。兼顾力度与温度的平衡,才是一座座城市的温情所在。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秦川

编辑 尹曙光

审核 冯玲玲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nbdnews.com/post/5941.html发布于 2025-11-23 16:32:40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NBD财经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282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